馬哈蒂爾訪華前先與美日互動釋放何種信號?

中國外交部8月13日宣佈: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將於8月17日至21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由於馬哈蒂爾上臺後接連暫停了幾個中資項目,並且曾聲稱將重啟南海問題談判,一時間讓中馬關係走向以及此次訪華備受外界關注。

然而,就在馬哈蒂爾訪華前一週,他8月6日至9日剛剛結束對日本的訪問。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是馬哈蒂爾5月就職以來短短兩個月第二次訪問日本。馬來西亞與日本在這麼短時間頻密互動,而且馬哈蒂爾第二次訪日距離訪華如此之近,這樣的行程安排顯得非同尋常、暗含深意。

馬來西亞-日本

6月10日至12日,馬哈蒂爾訪問日本,這是他再次擔任馬來西亞總理後的首次出訪。儘管此訪是馬哈蒂爾上任前的既定行程,但由於他的當選讓這次普通的私人訪問升級為一次重要的領導人出訪。

日本方面更是給予馬哈蒂爾高規格接待,特別增加了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談、在日本國會演講、與日本媒體、議員及商界代表對話等重要環節。從中可以看出,馬來西亞和日本對增進彼此關係都擁有足夠意願和動力。

馬哈蒂爾訪華前先與美日互動釋放何種信號?

馬哈蒂爾訪日(圖/東方IC)

馬哈蒂爾在1982年就提出了“學習日本”和“向東看”的政策,該政策在推動馬來西亞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奠定了他“馬來西亞現代化之父”的歷史地位。馬哈蒂爾曾稱讚學習日本人的價值觀、愛國熱情、企業風格、職場紀律等對馬來西亞的發展貢獻巨大。馬哈蒂爾再次執政後重新倡導“向東看”政策意在通過喚起馬來西亞民眾對過往輝煌的記憶來鞏固民意支持,而重視日本顯然是為了配合再推“向東看”政策的需要。

馬哈蒂爾在首次訪日前接受採訪時明確提到尋求降低政府債務,減少對中國投資依賴的問題。目前,日本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和技術來源國,同時也是馬來西亞第4大貿易伙伴。

馬哈蒂爾在訪日期間不僅在演講中大談馬來西亞貿易環境和重塑國產車品牌,而且參加日本商工會議所、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等組織的投資貿易論壇。此外,他還向安倍建議向馬來西亞提供日元信貸。可見,儘可能爭取日本的貸款、投資和技術成為馬哈蒂爾此行最大的經濟訴求。

作為削減政府債務的具體措施,馬哈蒂爾首次訪日前曾特別談到接受中國政策性金融機構大量貸款基礎上推進的鐵路建設、城市開發和管線鋪設等,必須與中國政府重新交涉。

在馬哈蒂爾看來,中日正在亞洲多個經濟領域展開激烈競爭,與日本靠攏能夠增加馬來西亞面對中國時的談判籌碼,進而為其在這些項目上從中國爭得更多更好的經濟利益。

二戰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日本與馬來西亞的經濟關係發展超過東盟乃至亞洲其他國家,日本還長期作為馬來西亞首要的外國援助來源國。可以說,日本在幫助馬來西亞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從該國收穫了豐厚的經濟回報和政治影響。但隨後日本在馬來西亞的影響力逐漸被中國所取代。

中國是馬來西亞的全面戰略伙伴,已連續9年成為馬來西亞的最大貿易伙伴;而馬來西亞也位列中國的十大貿易伙伴,是中國在東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因此,對日本來說如果能夠贏回馬來西亞則意味著近年來在與中國的亞洲主導權爭奪中扳回一城。

此外,安倍與馬哈蒂爾的會談中還提及針對中國的“印太戰略”和南海問題,以此拉攏馬來西亞來共同牽制中國的意圖不言自明。

馬來西亞-美國

在中馬關係陷入不確定狀態之際,加入馬來西亞爭奪戰的國家不止日本。本月2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對東南亞進行了為期5天的訪問,馬來西亞則是他此次東南亞之行的首站。

蓬佩奧此訪馬來西亞主要攜帶穩固美馬關係和推銷“印太戰略”兩大任務。而馬來西亞繼日本之後再與美國走近,可以進一步抬高自身在該地區地緣政治博弈中的身價並從中謀取利益最大化。

馬哈蒂爾訪華前先與美日互動釋放何種信號?

蓬佩奧與馬哈蒂爾(圖/東方IC)

雖然美國與馬來西亞的關係在奧巴馬與納吉布時期得到提升,不但奧巴馬作為現任美國總統50年來首次訪問馬來西亞,而且兩國還宣佈建立全面夥伴關係。但在馬哈蒂爾執政時期,極具民族主義情結的他卻反對照搬西方發展模式,厭惡外國干涉馬來西亞事務。馬哈蒂爾曾經提出“亞洲價值觀”,並試圖通過構建“東亞經濟集團”等形式將美國等西方勢力趕出亞洲。在此背景下,蓬佩奧訪問馬來西亞的首要任務無疑是穩固美馬關係。

蓬佩奧在訪問東南亞之前有意發表一篇印太政策演講,預示著他此次東南亞之行最重要的使命是推銷“印太戰略”。特朗普上臺後奉行“美國優先”執政理念、推翻奧巴馬“亞太再平衡”戰略、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等一系列舉措讓在傳統上與美國保持密切聯繫的東南亞國家感到既失望又不安,它們仍在權衡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信賴美國。

蓬佩奧此次訪問處於“印太戰略”關鍵支點的三個東南亞國家、並且宣佈向“印太地區”提供3億美元“安全基金”和價值1.13億美元的投資計劃,就是為了從政治、軍事和經濟層面以實際行動證明特朗普政府對該地區和盟友的重視。

馬哈蒂爾訪華前先與美日互動釋放何種信號?

與此同時,美國也希望被認為是“印太戰略”中心的東南亞國家能夠對該戰略予以支持。尤其作為扼守馬六甲海峽且連接印度洋—太平洋紐帶的馬來西亞地緣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馬來西亞與中國存在南海主權爭端,更為重要的是中馬關係還可能面臨變數,這些因素都促使美國向馬來西亞積極兜售“印太戰略”。

馬來西亞-中國

誠然,近些年來受政治、經濟、人文、安全四輪驅動的中馬關係日趨成熟穩定,也決定了無論誰執政兩國關係發展的大方向都不會發生動搖。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應該對馬哈蒂爾任內的中馬關係可能出現的顛簸和反覆有所防範和準備。

儘管馬哈蒂爾首次執政時堪稱中馬關係的“蜜月期”,但需要指出的是他此次勝選代表的並非當初的“國民陣線”,而是反對派陣營“希望聯盟”。“中國因素”作為此次馬來西亞大選的熱點話題。反對派陣營指責前總理納吉布讓過多中國資金進入馬來西亞參與項目,同時在競選宣言中將馬來西亞的外交戰略定位為有影響力的中間勢力,以區別納吉布政府的“親中路線”。

與此同時,相較上世紀90年代,中馬雙方的力量對比也已發生很大變化。當時馬來西亞是經濟突飛猛進的“亞洲四小虎”,而中國才剛剛進行了市場化改革;如今中國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廣州一地的GDP總量就超過馬來西亞。此外,2009年受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關於提交200海里外大陸架界限信息的期限到來以及美國高調宣佈“重返亞太”戰略的雙重刺激,地區和南海局勢與那時相比更加複雜敏感。這種執政背景的變化會否引發相應的政策調整值得關注。

馬哈蒂爾訪華前先與美日互動釋放何種信號?

2018年8月1日,外交部長王毅訪問馬來西亞,與馬哈蒂爾舉行會晤(圖/東方IC)

具體而言,暫停的中資項目和南海問題是當前影響中馬關係走向的兩大關鍵性問題。馬來西亞政府已暫停了包括東海岸鐵路、兩條輸氣管道和一條石油管道在內的4個價值220億美元的中資項目。馬哈蒂爾的策略是與中國方面就這些項目重新進行協商以達成“更好的交易”,但中方能否接受馬方期待的交易條件以及該事件對中馬經貿合作後續產生的影響還不得而知。

就南海問題,馬哈蒂爾競選期間曾表示將會重啟關於南海的某些權利的談判,以確保他們的聲音能夠被聽到。馬來西亞外長賽夫丁也表示會“更加強硬”,具體政策會在9月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大會上公佈。這與納吉布執政時很少公開對南海問題發表看法形成鮮明對比。

馬方的南海新政對正在磋商的“南海行為準則”以及南海局勢會形成多大沖擊也尚難預料。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美日此時的介入將讓中馬之間的這兩個問題變得複雜微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