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返華:水土不服將是致命傷

近日外媒報道稱,美國企業Google在蓄力一年多後,將憑藉一個代號為“Dragonfly”的搜索引擎返華殺個回馬槍。儘管緊跟著就有國內媒體援引未署名的權威部門講話,澄清其系傳聞,但此消息仍引發行業熱議。有專業人士揣測其是在吞下歐盟一張50億美元天價罰單後,“有意釋放回歸中國市場的信號,以刺激資本市場”。不過,Google想重新返回中國市場攬金恐怕沒有這麼簡單,水土不服就是第一難。

近年來,Google以多個無關痛癢的小產品試探中國市場與用戶,卻沒做出什麼名堂,激起的水花很小。事實證明,闊別八年的中國市場早已今非昔比,中外市場的差異性很容易讓這個洋老外水土不服,最終“賠了夫人又折兵”。

舶來品不懂中國市場

援引六年前搜索業界的觀點,下一代搜索引擎將是“不搜即得”的搜索,基於用戶歷史數據進行個性化推薦,如今被稱為信息流搜索。在中國互聯網,信息流早已成為數家知名搜索引擎公司的重頭戲和標配所在。

同時,信息流的發展還依賴於AI技術的成熟,以All in Ai的百度為首,包括搜狗在內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正在不斷深化探索AI技術的應用場景。其中王小川作為國內最早一批“AI佈道者”,所率領的搜狗搜索引擎的AI路徑正在不斷被驗證。從戰略到產品再到營收,搜狗將AI引入到核心業務搜索、輸入法的同時,還一直深耕AI技術在智能硬件領域的市場化。

但是Google無論是在中國信息流玩家面前,還是在利用AI賦能搜索引擎的佈道者面前,顯然還是個小學生。直到2017年,Google才在I/O大會上首次提出AI戰略,並於倆月後宣佈將在Google搜索APP和Chrome手機版瀏覽器頁面集成基於個性化推薦的信息流內容。而彼時國內的搜索引擎們已經在人工智能領域押注拓土多年,其中百度的信息流日活用戶更是已經超過1億,內容分發和用戶平均使用時長均達到歷史新高。

然而“傳統搜索大鱷”Google顯然並不懂中國市場,並未顯出緊張感,到了來年4月才施施然宣佈將搜索和人工智能業務拆分為兩個獨立部門,似乎終於要認真就人工智能做點事情。

此時的國內,無論是搜索還是信息流亦或者是人工智能,均已經是世界領先水平,留給它大施拳腳的機會也不多了。大家早已不在同一賽道,Google想要趕超甚至在市場上分一杯羹談何容易。何況在中國特有的市場經濟條件下,Google這個“舶來品”還要受到很大限制。

監管是最大門檻

近年來Google在不斷試探中國用戶的反應,卻疏忽了最重要的維度:監管。曾經就因不服管教毅然離開,如今國內監管依然是最難邁過門檻。

2010年退出中國市場時,Google公司因不願再審查搜索結果,和中國政府談判要求能夠在中國法律框架內運營未經過濾審查的搜索引擎。在中國市場上停止過濾搜索結果,這將意味著Google對於搜索結果的處理將不再依據中國法律。隨後Google借黑客攻擊問題指責中國,宣佈停止對Google中國搜索服務的“過濾審查”,並將搜索服務由中國內地轉至中國香港。

當年這一番退出大陸市場的任性之舉,卻不成想成了訣別。對監管方來說,Google在國際上一直是不太受歡迎的角色,其在世界各地收集用戶信息的事情屢被政府審查,前不久剛被歐盟開出43.4億歐元的天價罰單。若是想回歸中國市場,Google必須嚴格遵守中國的信息安全原則,並將數據服務器放在國內,按照法律法規對敏感詞的屏蔽等等。

對於一家科技企業而言,想要保持領跑,最好的方式就是投資未來,人工智能和信息流或許就是當前的搜索引擎大佬們所能看到的下一個拐點。但Google似乎忘了,互聯網科技創新雖是腦力活兒卻也最是講究手速,一步遲步步遲,況且如今中國的用戶也不同於以往,選擇上更加多樣化,Google重返中國也不過是竹籃打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