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達:「淡墨」要有濃淡自然的清遠境界

言恭達:“淡墨”要有濃淡自然的清遠境界

董其昌《臨蘇東坡書》

宋代由於文人水墨畫的興起,用墨打破原有的程式,墨色層次豐富,書家在創作上有更大的自由空間。沈曾植在《海日樓札叢》中談到:“北宋濃墨實用,南宋濃墨活用,元人墨薄於宋,在濃淡間。”北宋濃墨實薄於唐,南宋濃墨破水活用實勝北宋。元代文人畫已達高峰,追尋晉人風韻,清簡相尚,虛曠為懷,故用墨之清淡為其特色,達到水墨不漬不燥、濃淡自然的清遠境界,完成藝術本性的迴歸理想。

——言恭達《抱雲堂藝思錄》

言恭達:“淡墨”要有濃淡自然的清遠境界

董其昌《臨蘇東坡書》

筆墨之中以“筆”為主,“墨”為輔,然墨分五彩,也為濃淡之別。濃墨主骨韻,可“墨痕圓綻”“力透紙背”;淡墨主氣韻,可“色澤鮮增”“神采煥發”。淡墨之“淡”在於調水,一般方法有三:一是用清水將濃墨稀釋沖淡後使用;二是筆毫先蘸少許濃墨,再多蘸清水後運筆,三是筆肚飽蘸清水後,筆鋒蘸少許濃墨使用。淡墨可以表現出清和靜雅的意境,但要注意“度”的把握,要是太淡則傷神采。淡墨之法於書體而言,一般宜用於行、草書創作,不宜作篆、隸、楷書;淡墨或許能取得較為意外的效果,但於初學者而言,由於技法不到位,還是儘量不要用淡墨。

言恭達:“淡墨”要有濃淡自然的清遠境界

董其昌《臨蘇東坡書》

古人追求淡墨者代不乏人,如元康裡巎巎的淡墨可謂淡到極致,作品有著勁健清新、純淨灑脫的神韻;明董其昌作品書禪一味,清淡古雅、秀逸淳和,給人飄然欲仙不染凡塵煙火的氣息;清王文治喜用淡墨,以表現瀟疏秀逸之神韻,時稱“淡墨探花”“淡墨翰林”等。潘伯鷹在《書法雜論》中有這樣的評述:“用淡墨最顯著的要稱明代董其昌。他喜歡用‘宣德紙’或‘泥金紙’或‘高麗鏡面箋’。筆畫寫在這些紙上,墨色清疏淡遠。筆畫中顯出筆毫轉折平行絲絲可數。那真是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

淡墨有清雅淡遠之致,其“淡”之方式也未必是指墨之濃度、加水的多少,如字距拉開、章法舒朗,呈現出空靈之勢、淡雅之趣,同樣是“淡”墨的審美。

言恭達:“淡墨”要有濃淡自然的清遠境界

董其昌《臨蘇東坡書》

(抱雲堂彭慶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