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丨七夕只是「情人節」?

原創丨七夕只是“情人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鳳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又是一年鵲橋會,又想起宋代詞人秦觀的那首《鵲橋仙》,蕩氣迴腸、感人肺腑。讀情詩,過七夕,現今七夕已經成了中國“情人節”的象徵,那麼七夕究竟是從什麼時候起被記入史書,又是從什麼時候起變成了“情人節”呢?

實際上,七夕節最早起源於漢代,在農曆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所以七夕節又叫做乞巧節。

也就是說,在一開始,它並不是愛情的象徵。它來源於古代中國人民對自然、對時間、對數字的崇拜。

三四千年前,隨著天文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發展,人們記錄下了牽牛星和織女星。而七夕中的七和“期”同音,七月七日給人以時間感。七與“吉”又是諧音,“七七”又有雙吉臨門的感覺。而在數字上,七又與“妻”同音,這也就成為了七夕在很大程度上與女人相關的原因。總之因為上述種種原因,古代先民們將農曆的七月七日定為了女子乞巧的節日。

乞巧節在古代可謂是十分盛大的節日了。

相傳每年的七夕唐太宗與妃子們都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發展到宋代,京城中甚至還專門為乞巧節設立了市場賣乞巧節要用的東西。史料上描述那場面可是相當壯觀的,車水馬龍,人頭攢動,到深夜才會散去。這也足以證明乞巧節在中國古代節日中的重要地位。

要知道並不是有了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才有了牛郎星和織女星。恰恰相反,因為這兩顆星宿的存在才有了這樣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說。

而民間傳說的版本雖各有不同,大致內容還是一樣的。本事仙女的織女在天上負責織衣紡布,後來來到凡間嫁給了牛郎並育有一子一女。天帝得知後大怒令織女回到天上,牛郎奮力追趕,就要追趕上的時候王母娘娘用釵畫下一道銀河,自此後兩人無法跨越銀河只能遙遙相望。天上的喜鵲被這份真摯的愛情所打動,所以每年的七月初七架上鵲橋讓他們得以相會。

這便是七夕情人節的起源。這段故事是後來被人們加進乞巧節的,也正是因為這段民間傳說的渲染,讓乞巧節籠罩了一層濃濃的浪漫氣息。它不僅是女孩子望星乞巧的節日,更是成為了姑娘們花前月下雙手合十祈禱自己如織女般覓得如意郎君的節日。

牛郎織女的愛情雖然坎坷卻真摯感人,人們願意相信在天河的兩側,牛郎織女一直默默地守護著彼此,而這個節日也一直激勵著青年男女追求美好愛情的決心和勇氣!

七夕起源於中國,但事實上除了中國,很多亞洲國家也同樣過七夕。

日本的七夕就和中國最早意義上的七夕一樣了,與愛情無關,這一天,女孩子們乞求能夠擁有一身好手藝。韓國同日本一樣,並且在飲食上有了更深的講究,在這一天女孩子不但要祈禱,還要吃麵條、蒸糕等傳統食物。朝鮮在七夕祈禱長壽和幸福,越南在七夕祈禱擁有幸福家庭……

七夕的含義多種多樣,不過都飽含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今年七夕,也要好好度過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