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大力教授說漢朝對匈奴太殘酷是否有道理?對他主張的史家應追求三個還原,你怎麼看?

黎瓏


姚大力,1949年生,江蘇蘇州人,歷史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兼職教授。我們先來看看這位姚大力教授的觀點,從中就能發現他所講的三個還原的用意。




第一個還原是處在那個時代的人對那個時代的感受。

第二個還原是我覺得就是歷史學的工作,它必須要還原到一個大的歷史途徑。

第三個要還原的就在史實這個層面。

看了姚大力教授的前兩個還原基本上屬於正常的學術交流範圍之內。但是仔細看過,有一點就是他不斷反覆地提到↗感受↗良心↗良知↗常識↗這四個關健詞,然後在第三個還原中論證了他所謂的歷史學家不可能還原歷史而實現他三個“還原”的可能性,其主要論點就是:

“我們一直以來都是被一些最高原則矇蔽了,比如說大國崛起的就是一種最高的原則。”

而後在此基礎上提出:“某些被我們封為絕對重要的,可以顛覆一切其他原則的那種最高原則,矇蔽了我們的良知。所以歷史學研究要還原的就是良知,就是常識。”

“比方說為了國家利益,你能不能殘酷地限制某些人的利益,甚至於把他們的肉體消滅掉。一個歷史上崛起的時代,是不是就不能批評了?這裡有一個良知的問題。”

“是不是為了保衛漢朝的利益,所以任何做法,甚至致人於死地都是可以的?……能不能因為歷史的教訓,而使自己變得人道一點。”

我認為姚大力教授的觀點不外乎就是:中國大國崛起的原則從古至今是中國的最高原則,這個原則是違揹人們感受、良知、良心、常識的,是一種錯誤的、殘酷的、毫無人道的大國主義原則,所有人一直以來都被這個最高原則給矇蔽了,上當受騙了。你們不應該搞中華一統,你們不應該搞中華崛起,你們要有良知,要有良心,要有做人的基本常識。你們不能為了保衛自己國家的利益,就去殘酷的限制和剝奪某些人的利益,甚至是剝奪他們的生命。你們為什麼不接受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不懂得去感恩人家給你們帶來的好處,不給人家活路,而是要採取不人道的行為將人家徹底的致於死地?

這下該明白這位姚大教授的目的了吧。

一是在國內不能以國家的名譽去大刀闊斧地去斬斷某些人、某些壟斷集團的權利,去剝奪他們的利益,甚至是剝奪他們的生命,這是殘酷的、不人道的,是違背良知和常識的。

二是你們不能以大國崛起為幌子,來繼續矇蔽我們的良知,你們不能以保衛國家的利益為名而與某些國家大動干戈,要記住人家的好處,要去理解人家的感受,要學會感恩戴德,要有良心。

其三,也是更為險惡的,就是中華民族從漢朝漢武帝時,就是一個為了大國至上,為了自己國家利益和安全,不顧匈奴民族的感受(華夏民族遭受匈奴欺辱的感受他似乎沒感受),容不得其他民族存在的殘酷的、毫無良知的、弒殺成性的民族,所以要消除這種大國主義思想和理念,從人道主義出發,要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自己選擇,讓他們分裂出去走人家自己的路,因為中國的統一是建立在對其他民族的不理解、不尊重、使他們痛苦、不在乎他們感受的基礎上的,是違背了良知、良心和常識的。

我認為這就是姚大力教授要史家追求對歷史三個還原的真實目的。



冬青裡的駱駝草


姚教授在歷史學領域積澱深厚,造詣極高,尤其是他所專攻的邊疆史地、蒙元史研究,可謂學界頂尖、世界一流。說起來,姚教授與我的導師還曾經是同事關係,都曾經長期在南大歷史系求學、做學問,只是專攻方向不同而已。

題主提到姚教授關於歷史要追求三個還原的話,我沒有在現場,也不曾向他直接請教。只是受邀來回答這個問題,才去關注了一下。我的理解,姚教授所提到的歷史研究要還原的三個東西,一個是對歷史情勢的感受,實際上就是研究者要有歷史同情心,要把自己置身於所研究的歷史事件之中,把自己當成當事人之一,去體會當事人在那樣的歷史情境中的感受。第二個是在歷史研究過程中要堅持細節研究與整體概覽的統一,既要有整體思維,要有宏觀的歷史圖景,又要追求專業化,利用可靠的材料、借可靠的方式方法還原細節。從宏觀看細節,就能準確理解細節在歷史大圖景中的意義;從細節看宏觀,才能對宏觀圖景的形成有比較準確的把握。他批評的中觀研究,根據我個人的理解,就是既缺乏必要的細節分析,又缺乏該有的大圖景式的概覽,研究侷限在夾層之中,這樣很多論述、很多觀點容易流於形式、言之無物。這是中觀研究的弊端。第三個是要還原歷史真實,真實就是確確實實發生了的全面的事情,不是被剪裁了的片面的東西。其實這也是自蘭克之後歷史研究的基本原則。

姚教授說的這三個還原,在我看來是沒有問題的。歷史研究當然要求研究者有歷史同情心,不能充分感受歷史情勢中具體人物的感受,研究者怎麼可能理解那些歷史人物每個行為的理性與非理性呢?怎麼可能理解歷史進程中的複雜與多樣可能性呢?嚴肅的歷史研究當然要有對歷史真實的精確的把握,否則就不是歷史研究,而是哲學研究了。當然,歷史也分歷史科學和歷史哲學,歷史哲學準確地講應該歸屬到哲學的範疇去,與20世紀以來尤其是湯因比以後的主流歷史研究是有分殊的。那麼要還原歷史真實,當然就得對歷史細節進行專業化的分析與還原,這毋庸置疑。很多歷史學家都是如此,這是常識。然而,姚教授同時提出,不僅要懂細節,還要懂大圖景,什麼意思?就是在做細化的歷史研究的同時,要把握這個細節的大背景,要懂它的歷史底色。這就是很多歷史研究的專業學者所缺乏的了。當然,可能更多的歷史學者更善於把握大圖景,而對細化的研究心懷鄙夷,或者力有不逮。無論如何,大圖景和小細節,二者不可偏廢。

但凡是嚴肅地做理論研究的,大概都不會對姚教授的三個還原表示懷疑。那麼為什麼會引起爭議呢?顯然,這就是題主提到的後面的問題,姚教授說的“漢對匈奴殘酷無情”是否有理。

我去仔細閱讀了網上公開的姚先生的講稿錄音文字。對他關於漢對匈奴帝國戰爭的態度,我個人認為值得商榷的,值得進一步探究。但是他表示出對匈奴帝國滅敗的同情心,這倒沒有任何問題。匈奴帝國鼎盛時期精銳騎兵四十多萬,人口估計在200-300萬左右,在不到兩百年的時間中,被漢帝國,當然包括西漢和東漢,徹底擊敗,部族被打亂,政權被夷滅,最後大部分南下,融入華人之中,一部分可能西遷,影響了歐洲的歷史發展。在此過程中,有多少匈奴人死亡,有多少牲畜物產被掠奪?漢書記載,大約宣帝時期,遁逃天山地區的北匈奴遭遇罕見雪災,人畜死傷無數,殘存者不足十分之一。這是何等慘烈的畫面!一個有良知的學者,任何一個有人道思想的讀者,在讀到漢書這一節記載時,恐怕都要沉重嘆息一聲。這就是良知。這就是好人。

然而,我個人認為,在看到漢對匈奴的戰爭過程中殺死那麼多匈奴人的同時,也要看到,匈奴對漢的進攻、襲擾過程中,有幾乎差不多的漢人,尤其是普通百姓,被匈奴人掠走,被販賣,這些百姓也有家庭,也有妻兒父母,都死於戰爭屠戮之中。這也是無情的,這也是殘酷的。反過來講,戰爭本就是殘酷的、赤裸裸的、有組織的暴力之間的對決。不是你消滅我,就是我消滅你。巨大的死亡,巨大的災難,是戰爭的必然的產品。在勝利者榮耀加冕之後,是無數屍骨屍骸。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同時,讀者可以去看希臘史,看羅馬史,看看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對米洛斯人的處理;看看大西庇阿在攻破了新迦太基城之後對城中百姓的處理;看看老加圖對夷平迦太基的堅持,看看小西庇阿如何徹底夷滅非洲的繁榮的城池、迦太基的首府、偉大的城市迦太基城。那是怎樣一幅血淋淋、毫無人道、慘絕人寰的圖景!漢對匈奴也是如此,霍去病率兵西征,一次斬殺七萬餘人,擄掠牛羊無數,七萬個首級疊加起來,那就是地獄。

那麼,這個過程中有沒有所謂“正義”呢?假如以後世看當時,會不自覺地以後世正義的觀念去忖度當時的情形。這並非不可以,但是恐怕不夠完美。後人對歷史的評價,可以看到歷史進程中一方的威武雄壯,也可以看到另一方的敗落悲哀,但是恐怕不能輕易地以後人的觀點去點評歷史進程中的各方。根據姚教授的歷史同情心的主張,我們既要看到漢帝國對匈奴的連綿戰爭的殘酷性,恐怕同時也要看到匈奴帝國對漢帝國連綿戰爭的殘酷性。對這個問題有了全面的看法之後,恐怕題主的問題也就好回答了。

實際上,國內史學界有很多人,當然大多數都是歷史研究做的不那麼好的一般人,在涉及漢匈戰爭問題時,一半擁護漢帝國的政策,高聲頌揚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但是這種頌揚並不是真的就看出來漢武帝的高明之處,而很大程度上是又一種潛在的民族主義情緒在內的;另一部分則是從戰爭的正義不正義的角度,去說漢對匈奴的戰爭前期是正義的,後期是不正義的,但總體上因為戰爭促進了兩個民族的融合,所以充當了歷史進步的不自覺的工作等等。姚教授的批評,很顯然是針對前一種觀點做出的。這也是沒有問題的。實際上,前一種觀點正是因為缺少歷史研究中必需要有的那種對大圖景和小細節的必要的把握,而只是一味以今日的國家、種族概念去套在漢匈關係之上,從而得出漢的勝利就是中國的勝利,匈奴的勝利就不是中國的勝利之類充滿了狹隘的、無知的民族主義情緒的觀點。這是一個嚴肅的歷史研究者萬萬要不得的。然而,姚教授在以正義的觀念去分析漢對匈奴的戰爭的時候,也就不自覺地偏離了他所提出來的要有歷史同情心的觀點。假如回到那個時代,匈奴人會怎麼看漢匈戰爭?漢人又會怎麼看這場百年戰爭?必然是,匈奴人看到了巨大的死亡,漢人也看到了巨大的死亡,雙方都在廣袤的草原、沙漠、戈壁上廝殺,誰勝誰負只有天知曉。殘酷麼?很殘酷。但是有它的必需,有它的內在演進的動力。大概雙方都不想打了,都想和平,然而果然不想打就能不打麼?歷史進程中,人的主觀意願固然強勁,但是也要受到更為宏大的結構性因素的束縛。而在亞洲東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在漢匈戰爭的年代,打與不打,不僅僅是雙方主觀意願能夠決定了的。還有地緣政治,還有自然氣候,還有歷史偶然性,等等等等。我個人認為,這才是歷史的同情心。

而如果再以姚先生提出的第二個還原來看漢匈戰爭的話,那就不僅要看到這場戰爭爆發時候的漢匈情況,還要看到那個時候亞洲的情況,世界的情況;不僅要看到戰爭對漢匈的歷史的影響,還要看到在當時和不遠的後世,這場百年戰爭對亞洲歷史、乃至對世界歷史的影響,只有綜合了對這些情況的有效的把握,後人才能對這場戰爭有一個較為清晰和準確的認識。

最後,總結一下我的回答。第一,姚教授提出的三個還原是沒有問題的,是歷史後學必需要堅持做到的起碼的原則;第二,姚先生關於“漢對匈奴的殘酷無情”從歷史事實看也是沒有問題的,這體現了一個富於教養的學者的人道關懷與良知;不過不能片面講漢對匈奴的殘酷無情,也要看匈奴對漢的殘酷無情,實際上,無論哪一種殘酷無情,都是宏大戰爭進程中的必然結果。準確地說,應該是戰爭的殘酷無情。第三,個人認為,漢匈戰爭是中國史、世界史研究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目前中國史關於漢匈戰爭的研究過於“中觀”,顯得不那麼好,亟待突破;而世界史中的漢匈戰爭研究則極度缺乏,有影響力的學者尤其是中國學者人數寥寥。第四,戰爭就是一種悲劇,投入其中的各方都將毀滅或蛻變,直到戰爭耗盡內在能動性,一方被徹底擊敗。匈奴被夷滅了,是戰爭的失敗者,而漢也因為戰爭的必需出現了大規模的社會動盪,最終在戰爭結束後走向了他的衰亡。無論是漢還是匈奴,都不能說是最後的勝利者。然而此後,漢匈走向了融合,最終在經歷三四百年的動盪融合之後,共同締造了另一個世界史中的偉大時代。所以說,漢匈戰爭是殘酷的,後人有必要為其殘酷性揮灑一掬同情的眼淚;漢匈戰爭也是悲劇性的,投入其中的任何一方最後都不得不面對自己的迅即衰亡;漢匈戰爭是能動性的,作為歷史推進的工具,醞釀出下一個更為精彩複雜的歷史華章。

附加一點,姚教授關於漢匈戰爭的舉例,顯然是根據演講的具體場合提出來的。場合不同,例解就可以不同,這不具有普適性。倒是讀者真正該關注的,是他關於歷史三還原的主張,這實在是一個有學養的老教授的肺腑之言。


稷離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說的高尚一些,就是所謂道德潔癖者。

說不好聽了,就是所謂的聖母婊。

古代世界歷史告訴我們,兩強出現在同一個地區,必然會進行無比殘酷的長期征戰。

最終,大體以弱的一方被奴役,甚至被消滅而結束。

這是世界客觀的規矩,絕非什麼人力可以扭轉的。

而且,這兩強的鬥爭,也談不上誰是高尚的一方。

比如羅馬和迦太基,你說是羅馬正義,還是迦太基正義?

再比如蒙古高原歷史上以此出現的,匈奴、柔然、鮮卑、突厥、契丹、女真,基本都被後來者滅絕,但他們的崛起做的也是同樣的事情,也就是先滅絕了別人。

你說他們誰正義?

古代不是現代,今天我們有人道觀念,有文明觀念,大屠殺叫做反人類罪,聯合國會干涉。

但古代很多地方沒有文明,有沒法制,甚至還在人吃人,你以今天的道德觀念衡量古代,實屬失心瘋了。

這個姚大力教授搞了這麼多年曆史,連這個基本原則都搞不清,還搞個屁啊?

至於漢和匈奴,很簡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從春秋戰國開始,匈奴不斷南下入侵中原,被他們殘殺和奴役的各民族人民不計其數。

連劉邦都被包圍在白登,差點就死了,普通老百姓就更別說了。

而且,匈奴人的生活特點,決定了一到草原饑荒出現,他就必須南下燒殺搶淫,絕對不會主動停止。

所以,中原和匈奴長達400年的對抗中,要麼你死,要麼我死。

最終花費了無數鮮血,才在漢末大體消滅了北匈奴。

但漢對於北匈奴不是一味的屠殺,而是將俘虜的人帶回關內融合,讓他們變為漢人。

這在當時,已經是最好最人道的方式,你還能相處什麼更人道的嗎?

薩沙最煩一些聖母婊歷史學家。對待這種人,最好將他們全家放在漢代的長城邊境。

等到他的妻子女兒被匈人強姦,兒女被匈奴人掠走世世代代成為奴隸,自己和自己老父母被匈奴人殘殺。

希望他還能開口說:漢朝對匈奴人太殘酷了!!!!


薩沙


真的不理解姚大力教授為什麼要為匈奴代言,更不理解姚大力教授會這樣設身處地為匈奴考慮。

我猜想姚大力教授的三個還原,立論可能有這樣幾個原因。


1,讀了很多匈奴角度的書,真心覺得匈奴人太可憐了,衛青霍去病太殘暴了。衛青一次搶走百萬牛羊,讓匈奴陷於經濟上的幾近崩潰,霍去病把漠北都掃了一遍,匈奴人都不知道哪裡能活下去。

2,匈奴也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應該和漢人一樣平等對待。衛青霍去病對匈奴的侵略戰爭是大漢族主義對少數民族的壓迫,是非正義的戰爭。

3,姚大力教授相當網紅,借網上教科書熱度上一次熱搜。從而成為中國知名教授。

必須指出,不管姚大力教授怎麼說,都不能改變漢匈戰爭的實質!


漢匈戰爭是漢武帝領導下對匈奴侵略騷擾邊境侵犯國家榮譽的自衛反擊戰!

漢朝對匈奴的殘忍,是因為匈奴對漢人的殘忍。匈奴高興不高興就南下犯邊來一次大搶劫,不是搶紅包,是搶錢搶女人,摧毀城池村莊,把男人變成奴隸,女人變成性奴隸。這樣的搶劫犯,強姦犯,殺人犯,縱火犯,不應該以牙還牙,事實報復性打擊嗎?當然應該!

漢朝對匈奴的無禮,是因為匈奴對漢人的無禮。劉邦死後,匈奴王居然要求娶呂后為妻,從而漢匈合併!這野心,這色心,亙古罕見吧?


漢匈戰爭中,匈奴足足欺負了漢人80年,而衛青霍去病北伐匈奴,只進行了20多年!你能說,漢人欺負匈奴了嗎?這不就是顛倒黑白嘛!

漠北之戰後,漢匈兩國才建立起平等外交關係,實現互利共贏的和平,這就是戰爭的作用——武以止戈!

戰爭是殘酷的,匈奴是漢匈戰爭的受害者,可是這些受害,不過是當初作孽的報應。

但是,對於漢人,漢匈全面開戰前,要擔心忍受匈奴的侵略和凌辱,全面開戰後,漢人還要節衣縮食,送錢送命支持漢武大帝的戰爭!

漢武帝打出了大漢的威風,也讓整個漢民族十室九空元氣大傷!


真的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才是還原!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丹水秋風!


歷史知事


姚教授說的三個還原是有道理的,但是“漢朝對匈奴殘酷無情“這個論點我認為是錯誤的。

第一個還原:是還原處在那個時代的人對那個時代的感受。這個可以理解,不同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是不一樣,追求的東西也不一樣。不能統統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古代人的所作所為,更不能以現代人的道德準則去評判當事人的某些行為。比如說秦國宣太后,以現代的人眼光看來,她是不守婦道的,用色相誘殺了義渠王,而羋月本人也是嫁過好幾道人。但是放在戰國之世,這種情況很普遍!且不說羋月的娘也嫁過三次人,就是一般百姓也可以多次嫁人,多次娶妻。當時就那個情況,能活下去就要嫁人,結為夫婦,生育人口。後世以儒家的三從四德來評判戰國時代的事,是有失公允的。

第二個還原:就是把歷史事件還原到一個大的歷史框架上去,不能僅從一兩部史書上對歷史進行研究並奉為圭寶。現在認為的二十四史都是國家正史,是國家承認的史書,其它的史書則被認為不靠譜,不予認可。比如對於先秦歷史的瞭解與認識都是通過司馬遷的《史記》為準,司馬遷的個人好惡則深深影響了後代讀史的人。舉個簡單的例子,司馬遷是堅持秦為暴政的學者,所以他對嬴政沒有好感,有一句話表達了嬴政長得醜的文字,後世的人根據司馬遷的這句話,紛紛認定嬴政長得醜。試想沒有整容的年代,嬴政的母親趙姬是一代絕色美人,父親嬴子楚也是帥哥一枚,怎麼可能生出的嬴政就醜了呢?所以看歷史要多看看同時代其它人的著作,相互印證,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是最好的。

第三個還原:要還原的就在史實,也就是要還原歷史事件的真實面目。姚教授說得對,不能因為一些原則的存在,我們就認定符合原則的都是對的,不符合原則的都是錯的。這個舉幾個例子來說明:秦亡於農民起義,秦亡於暴政!我們先不說暴與不暴的問題,只說秦亡於農民起義這事。陳勝、吳廣的確是農民起義,但劉邦則是秦朝的小吏,而項羽則是楚國貴族,真正滅亡秦朝的是六國貴族復辟。對於農民起義,都認為是對的,是正義的。唐末的黃巢起義認定為農民起義,但是黃巢是一個商人,他的起義也不是那麼正義,李唐皇族的人他是殺了不少,但是殺得更多的還是所謂的農民!而李自成起義斷送了大明王朝,太平天國起義死了上億人,由此可見農民起義未必就全是正義的。

漢朝對匈奴殘酷無情,這個論點則有失公允,也沒有實現教授自已的第一、第二原則。匈奴本是遊牧民族,他的習慣就是搶掠,不勞而獲。漢初國窮兵弱,匈奴屢屢犯邊,殺我國民,搶我財貨,虜我子女,他們的這些行為自然對於當時的漢人來說不可接受,當時漢人還是有血性的,你殺我的人,我就要殺回去!漢武帝也是奮四世之餘烈,終一身之志才把匈奴打敗的。如果說匈奴人採用自由貿易的方式與漢朝交流生產資料,我想就沒有戰爭了。但是匈奴人以搶掠的方式與漢朝貿易,就是自恃武力強大,沒有了就要,不給就搶,反抗就殺。那麼漢朝強大後,消滅匈奴也是正常且可以理解的。

漢朝對匈奴殘酷無情,也只看到漢武帝時期的戰爭狀態。漢朝前期採用的是和親手段加貢品制度維護漢匈和平,每年都會給匈奴送好多女子過去,每年都要給匈奴送很多錢糧鐵鹽過去。打嬴匈奴後,漢朝並沒有採用種族滅絕的方式把匈奴人徹底消滅,而是把願意歸附的匈奴人安置在內地,這是多大的仁義才能做到!而這一移民政策也為五胡亂華埋下了導火索!內附的匈奴人日子也過得滋潤,人口增長也快,固然當時對匈奴的管理有所嚴格,也是情形使然。我想如果匈奴人虜了漢人,那一定是當奴隸對待!

姚教授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以今人的眼光看待漢匈戰爭,認為戰爭不應該存在,認為戰爭太過殘忍,不應該採取消滅肉身的方式對待敵人。這種觀點就是亡國觀點,就是腐儒言論,甚至可以說是”漢奸“言論!匈奴不滅,漢朝何以自立於天下?打仗不殺人,那還叫戰爭嗎?中國人從來不好戰,但是也從來不懼戰!中國人熱愛和平,但是當維護和平需要殺人時,也絕不手軟!


大秦鐵鷹劍士


以孔孟先賢被曲解話,看所謂學者論調是否合理。

先看中國古代先賢孔子說的一句話: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 憲問》

這句話常用解析:一說到以德報怨,人們通常理解“以德報怨”什麼意思?

孔夫子教我們,別人欺負你,要忍打碎牙齒往肚裡吞,別人欺負你,要對他更好,用愛心感化他,用胸懷感動他。

以上解釋看完,是不是很讓人肅然了。試問一下,我一巴掌過去,那被打的還笑著說打得好,你越打我,我就對你越好,這種情況,這樣傻瓜,是不是很多人會感動到傻眼,多好孩子啊,多偉大情操啊,於是就不停噼裡啪啦被打臉(參考中日交往史)

以上皆為宋代後犬儒之言,他們曲解老子 以德報怨 原話。

其實在孔子這句“以德報怨”之後還有另外一段話,那就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本人釋義)

孔子一弟子問孔子,老師,別人打我,我不打他,我反而對他更好,你說以德服人,我用我德行和感恩對待他,讓他悔過,是不是更好?孔夫子一聽,這傻孩子,你以德報怨,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以德報怨”你弄明白沒?當別人以德對待你時,你用德回報別人,這才是以德報怨。可別人打啦你,是打你,這個時候居然談“以德報怨”,你出門別說是我學生,我沒你這樣迂腐學生,這時候應該要“以直報怨” 。


直是什麼意思,我們繼續看解釋。

“直”意思自古說法不同,我個人認為,“直”就是值得,直接,對等,才對。

我們換幾個形容詞大家就更能明白“是非曲直”“理直氣壯”“耿直”“直接了當”“直言不諱” 這所有詞語中直都是直來直去,直接。那麼最正確的解釋應該是什麼,就是直接。

你抱我以恩,我還你情,你報我以德,我還你德,你報我以禮,我還你以禮。

可是不知道那個傻逼。

我個人認為是程朱理學流派一群人,將這句話曲解,不僅這句話,還有孔孟先賢很多話都曲解,最後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統治又不斷放大被曲解的意思,造成的結果就是中國文明自我認知和群體認知偏差。

在世界文明中西方文化相對來說是自由個性,並且強調公平的,而我們所自傲的東方文明,從來都被認為是一種謙遜堅忍文明,我們強調謙虛,和善,與人為樂。這都沒錯,可是要看對象是不是值得我們如此做。

曲解這句話的封建統治者,他們心思,無非希望信仰孔孟之道的讀書人,用他們輿論引導力。

讓所有被統治萬民們成為

“以德報怨”順民,只有深刻明白“以德報怨”的民眾。在他們所謂真理的知道下忍耐生存,不斷的服從並配合被剝削和壓迫。他們才能穩定自己的統治。

大家想一想,這是多麼可怕,如果被曲解的以德報怨真正深入人心,那麼我們和印度人民會多麼相似?

印度人民相信今生痛苦是上輩子福報不夠,於是他們忍受,他們認命,他們相信下輩子往生,於是印度人民成啦全世界最沒有抗爭精神的民族。

無數次的征服,無數次被外族統治,無數次被劃分不同種性,因為他們被閹割啦,明白什麼才是自己的追求,那就是忍耐,期待來生。

感謝中國歷史上無數勇於抗爭的先烈們,他們留下如此多氣壯山河的話語。

陳勝吳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項羽:彼可取而代之。

劉邦:大丈夫當如是也。

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

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如此言語太多太多,有的如此自信,有的如此張揚,有的如此明白“以直報怨”的根本。這才是民族該有的最強音,對不對?

可是被曲解以德報怨以及一系列修改言論成社會主流後。我們看看是啥情況?

孔老先生這句被曲解的“以德報怨”於中國文化史上起的壓迫作用,可謂非常大。

地主剝削我們,我們要“以德報怨”忍受。

官員壓榨我們,我們要“以德報怨”忍受。

皇帝殘暴我們,我們要“以德報怨”忍受。

就連外國侵略者,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我們還是要“以德報怨”對他們笑臉相迎,禮數周到,我們卑躬屈膝,我們割地稱臣,用我們認為的一切辦法,彰現自己的“德”,於是就有啦千古賣國名言:“量中華之物力,結大國之歡心”(慈禧太后)

所有都想到啦,就是沒想過反抗,不到活不下去就不反抗。

我真的很想問問各位,還有不停宣傳如此論調的所謂專家們?

中國文化,是何時墮落如此的,就是因為你們這一群不知所謂的白痴,把原本正確的思想,東篡西改,來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要不我們那會受到如此羞辱?

如果孔子原話沒被刻意曲解,我們中國人會養成懦弱思維?

我們會被所有其他文明,代稱為,奴性,弱諾,不善戰嗎?(之前有篇文章有寫過)

西方人骨子裡本性是狼性,他們相信人性本惡論。東方中國人骨子裡本性是羊性,我們相信人性本善論(這句話也是被曲解的,有興趣可以關注下次說)

我們的信仰決定我們的行為。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變成這樣?我們近代以來,被信奉“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的西方如此欺辱。不就是因為中國文化,給人留下一種任人魚肉的印象嗎? 中日甲午海戰,是一列,抗日戰爭是一列,那一次的戰爭我們都在說以德報怨。(被曲解的)這樣的事情還少嗎?

以上所述,姚大力教授所謂三個還原,我就認同第一條。

那就是站在當時人,當時歷史角度去還原歷史,那就是我們不斷被欺負,這個時候我們是抗爭者,我們不反抗就沒辦法生存,於是我們以直報怨。

這不該成為被美化遮羞的東西,難道非要像後世那樣,五胡亂華,靖康之恥,我們同情他們讓後自己去死??

最後一句話送給姚大力教授

我希望你回到匈奴侵入的時代,在哪裡生存,看你會不會說這樣的話?

我希望你回到五胡亂華的時代,在哪裡生存,看你會不會說這樣的話?

我希望你回到靖康之恥的時代,在哪裡生存,看你會不會說這樣的話?

我希望你回到蒙元滅宋的時代,在哪裡生存,看你會不會說這樣的話?

我希望你回到滿清入關的時代,在哪裡生存,看你會不會說這樣的話?

我希望你回到百年屈辱的近代,在哪裡生存,看你會不會說這樣的話?


阿斗不傻


匈奴野蠻成性,只要你退一步,他就會進一步。匈奴數次侵犯我大漢,殺我同胞,奪我領土。在匈奴的認知裡,漢人不是人,是獵物。如此不通教化的民族,對待他最好的方法就是,講武力不講道義,你只有把他打服氣,打的緩不過氣了,他才會尊重你,敬畏你!



秦朝時,蒙恬擊退匈奴,可匈奴只要實力稍微恢復,就又會捲土重來。如此野蠻的民族,你和他講仁義道德根本沒用,因為他們骨子裡就是這樣富有侵略性。

而漢朝也是意識到了,對待匈奴,如果你不把他徹底消滅。那麼大漢就將一直處在他的威脅之下,只要那一天大漢出現內亂,沒準匈奴這個外人就會趁虛而入。而匈奴一旦打進了中原,是不是滅族的將會是我們?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只有中國可以傳承幾千年,我想就和漢朝時期強硬的對外政策有關。如果你不主動去把隱患消滅在源頭,就會像古印度一樣,被雅利安人這樣的遊牧民族入侵,而導致文明的終結。

所以漢武大帝做的一點沒錯,對待野蠻且富有侵略性的民族,最好的做法就是講武力不講道義,把他們徹徹底底給打趴下一次勝過戰勝他們一百次!


小司馬遷論史


討論歷史,最忌諱的就是用現在的思想觀去評價古代的情況

姚大力是中國知名的歷史博士,其言漢朝崛起時,漢朝對匈奴太殘酷這個問題,出自其《學歷史的人要為不學歷史的人做什麼?》一文。


在該文中,姚博士提出了漢朝對匈奴殘酷的一面。也強調了其主張的史家應追求的三個還原:還原當時的歷史感受、還原到一個大的歷史途徑、還原史實層面。

言論一出,天下譁然。支持者有之,反對者有之。兩派互攻,好不熱鬧。

當然,姚博士主張的史家應追求的三個還原,這是為史者的基本修養之一,無可厚非,討論歷史也只有遵循這種方式才能更好的理解歷史。

然而,矛盾的是,姚博士文中的具體言論,與其主張的三個還原恰恰是相反的。

姚博士主張三個歷史還原,恰恰他自己就脫離了歷史還原,而完全是按照現代思維在評論歷史。

在漢朝與匈奴這段歷史中,尤其是漢武帝反擊匈奴以後,匈奴被逐出河套,繼而被逐出河西,最後被逐出漠南,遠走漠北。這一過程嚴重打擊了匈奴,使漢朝北方從此得以安定。


按照姚博士的說法,這個過程是殘忍的,是不人道的,是單純的保衛了漢朝利益,卻置匈奴於死地,要整個消滅匈奴的殘暴做法。這個做法只顧及了漢朝,沒有考慮匈奴人的生存感受。

看其言論,不得不說,姚博士是有良知的現代人,有憐憫之心。能夠在和平年代,在良好的環境之下,討論他的超越族群的大歷史觀。姚博士的歷史考究,以及他本人主張的三個歷史還原,能夠得出這種結論,實在偉大!實在欽佩!只是可憐了為之付出生命的漢朝兒女。


事實上,在漢初那段時間,如果要還原歷史,漢朝與匈奴所進行的,是生存之戰,是生死存一。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僅漢朝和匈奴,整個世界都是這樣。當時,人類步入大範圍的文明也才多久時間?文明涵蓋的人群又有多廣?這種階段,弱肉強食還是不變的主流之一,文明與野蠻的競爭還是主線。

看看歷史就知道,有多少種群在當時那種競爭中被淘汰掉?漢朝如果平庸,也會是被淘汰的之一。這就是生存。當生存都不能保證的時候,還去保證什麼?良知?憐憫?


當初匈奴攻入漢地,劫掠漢家子弟為奴,屠戮漢地的時候,是否就不殘酷了?而歷史上,這種情況數不勝數!

但是漢朝畢竟也是先於匈奴文明的群體,其實也在以德報怨。最後南遷內地投降漢朝的南匈奴,漢朝其實也是給予了良好的安置。

看看吧,匈奴投降漢朝,漢朝以寬厚接納。匈奴不仁,漢朝起而反擊,卻被你的還原史觀說成什麼了?

姚博士以為自己掌握了良知,殊不知到底何為良知。


蘇綻


姚大力老師的文章我看了,除了對“漢代這樣殘酷無情地對待匈奴,要把匈奴人在整個漠北消滅掉。為了自己國家的安全可以採取這樣的做法嗎?”及其以後這些話,我只是“表達”方面的不同意見外,完全同意。因為,“漢武帝防衛過當”的觀點,在史學界一直有這種觀點,我在2016年12月回答“漢武帝搞定匈奴只是假象。近兩成國家收入繳納歲幣”這個問答時,提出的觀點也很類似。

1.姚老師說的第三點,也就是舉的關於漢武帝的案例“第三個要還原的就在史實這個層面”。其實質,就是我一直在倡導的:歷史只能為現今服務。

“為現今服務”不是為現在有錢人有權人服務,而是為了現在的“正確的價值觀服務”。包括:人人平等、種族平等、民族平等、多樣化發展、不能強行要求所有人一個聲音一個語言一個生活方式、對他人要講究人性不能“弱肉強食”等等。儘管,現實並不美麗,但我們必須要為美麗去努力,而不是助紂為虐。

歷史上的一切事情的一切價值都需要對今天的人和事兒有借鑑意義,否則,知道歷史管什麼用?談資嗎?比如自1840年後,我國飽受西方列強欺辱,到如今經過仁人志士們不斷地挫折、彎路,我們從站起來了到如今身板兒硬起來了。人們的思想很自然地就會有兩種方式。姚老師關於漢武帝、漢朝那句話我覺得對下面兩種人非常有針對性:

其一,為什麼會成為今天的模樣,有些人就該負責!所以,某些人就野蠻地把清朝列為了目標。所以,清朝、滿族就在網上成為惡意攻擊對象。張嘴閉嘴就是這光那滅。

其二,就會胡亂地攻擊歷史人物,一張口自己就是“擎天柱”,一閉嘴自己就是“補天士”,打個噴嚏那都能“嚇死美英法”,“嚇暈俄印越”。看不起魯迅、郭沫若,瞧不上左宗棠、馮子材。

漢武帝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對待敵人不能過度自信。

漢武帝希望用短短三十多年的時間,去消滅一個文明,是不可能的。匈奴從先秦(夏禹之後)就已經出現,一直到四世紀才被我們和其他民族同化,作為一個民族消失。這是多少年?漢武帝幾十年的時間,幾乎用盡了漢初的積澱,最終,《輪臺罪己詔》表示再次休養生息,對之前的歷史進行了反省。

2.姚老師說的“還原處在那個時代的人對那個時代的感受”“還原到一個大的歷史途徑”這兩個可以通過這種學習大概感覺到方向

前者不好感受,個人認為要想達到這一步就要“宏觀”“微觀”一起學習。比如一談起政治史比如張居正,就是多麼偉大、給國家財政增加了多少、吏治澄清等等,王安石改革多麼先進等等。

以王安石為例,張居正我批評的過多了。交趾在入侵我國的時候,打著的旗號就是“聽安石貪邪之計,作青苗助役之科,使百姓膏脂凃地,而資其肥己之謀……要掃腥穢之汙濁,歌堯天享舜日之佳期……”這是熙寧戰爭(1075—1076年年),交趾發佈的《伐宋露布》的文章,也就是:伐宋原因天下知之的意思。

然而,王安石改革錯誤嗎?肯定沒錯兒。北宋“三冗”必須要改革,而且也有一定成效,從“改革”期間國家的軍事物資、實力就可以看得出來。然而,我們如何感受到歷史的氣息呢?如何查看歷史的途徑呢?為什麼它那麼好還失敗了呢?我們可以從:

從“細小”的某個省市縣的“地方誌”中我們會看到什麼呢?

從“更細小”的家族志、筆記史我們會看到什麼呢?

從“更野性”的民歌民謠、當時的小說戲劇我們會看到什麼呢?

從國外的史料中我們會看到什麼呢?

從我們自身的經驗中會看到什麼呢?

最後一點很重要,也是我特別關注和提醒的:我不主張太小的年齡去讀“比較反主流的東西”,因為,你沒有任何經驗,難以對那些東西有抵抗力。“反主流”的好不好?好,它可以給你帶來新的思想、新的思考。但是,寫作它的人心懷的目的不一,別讓他把你帶溝去。只有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具備一定的免疫力才可以去“批判地接受”。


坐古談今


這個人一定是家裡門開得小了,以至於腦袋被門夾到了。匈奴人是奴隸制國家,他們是以遊牧兼打獵為生的一個民族群體。他們把本族以外的人都視為獵物。所以,搶略在他們眼裡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在漢匈邊境地區,只要有漢人出了長城範圍,被匈奴人看到了,男人一律殺掉或者當奴隸,女人則一律變性奴。

其次,匈奴人本身也不是誠信之徒!他們與漢高祖劉邦訂立了城下之盟,由漢朝每年給匈奴人進貢大量的錢糧歲幣並稱臣,用來換取與匈奴的和平共處。但是他們並不滿足這些貨物的供應,每年入秋漢朝的邊民收割好穀物,準備好過冬物資以後,他們就會騎著快馬過來,攻破城池,殺掉邊民軍士,搶走大量的物資。

最後,匈奴人該死!漢武帝在反擊匈奴的時候也曾被群臣質疑。但是漢武帝拿出了皇宮裡的絕密檔案,那是一封匈奴單于調戲大漢帝國漢高祖皇后呂后的書信,這漢武帝認為這是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恥辱!漢武帝還拿出了甘泉宮的錄影圖,那是漢景帝時候,匈奴人突襲長安時焚燬的皇室宮殿。

因此,跟匈奴人這種孫子根本沒有道理可講,只能把他揍趴下去,還得踩兩腳讓他斬草除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