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貴州」六盤水:林下經濟種出新天地

林海茫茫,森林資源如何轉化成生態經濟,是林業產業發展的題中之義。

六枝特區花德河國有林場,總面積50715畝,森林覆蓋率為92.47%。上世紀,這裡因為“砍樹經濟”而聞名,也因國家禁伐限伐政策的實施一度陷入窘困。

如今,花德河國有林場通過林業改革,堅持“以林為本、生態優先、分類經營、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促進林業增效、林農增收,撬動鄉村振興。

「今貴州」六盤水:林下經濟種出新天地

“成片的樹林能遮陽、擋風、涵養水分,適宜食用菌生長。食用菌收穫後留下的菌棒既可做有機肥,又能讓樹木健康成長,形成了良性循環”。

“食用菌收穫後餘下的菌棒用來養蚯蚓,蚯蚓用來養雞,雞糞作為林木生長的肥料,幾者可以互補,林下種植形成了循環經濟,‘富’了森林,樂了老百姓!”

“我們採用仿野生種植方式,種植、採收、加工全程無汙染……”

日前,站在花德河林間,說起森林資源下“金蛋”,陳太鴻滔滔不絕。

原來,2015年,本地村民陳太鴻投資200萬元,運用5000餘畝林地,在林下發展食用菌種植。種植按照“基地+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三變”模式運作,基地為社員提供菌棒,提供技術服務,最後統一收購食用菌。

「今貴州」六盤水:林下經濟種出新天地

何家寨村是月亮河鄉的貧困村,全村有257戶、1215人,其中貧困戶154戶487人。該村用扶貧資金20萬元入股種植食用菌,50戶貧困戶從中受益。

劉勝民是何家寨村村民,因媳婦殘疾,家裡缺乏勞動力致貧。2016年,劉勝民種植平菇菌包1000包,當年就收穫2400多斤菌子。

“年收入10000多元,去年已經脫貧了!”劉勝民笑著說,“以前,這片林地終年‘閒著’,如今卻成了我們這些貧困戶的‘脫貧林’!”

兩年多來,陳太鴻為月亮河鄉新春村、花德河村貧困戶提供了菌包4萬包,為新華鎮王家衝、雙屯村提供菌包1.8萬包,帶領70餘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今貴州」六盤水:林下經濟種出新天地

作為六盤水市國有林場改革“林下經濟”試驗示範點之一,如今花德河國有林場已有5家企業和兩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林場開展林下種植,建起了食用菌、花卉苗木、中藥材等6個基地,成為當地盤活森林資源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通過林業改革,六盤水林下經濟逐步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興林富民的新領域,“綠”“利”雙贏、“上”“下”互促的效應正逐步顯現。據悉,結合農業特色產業“3155”工程和退耕還林等林業工程的實施,採取“林+N”模式,在林下“開發”中謀發展。2017年六盤水林下經濟實施面積達113.95萬畝,覆蓋貧困農戶8.66萬戶26萬餘人,人均增收達2000元以上。

如今,“靠山吃山”的六盤水,林下經濟“吃”出了一片新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