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黨報第三次刊登整版肯定會寧教育

福建黨報第三次刊登整版肯定會寧教育

學習會寧精神 圓夢武夷教育

近日,有幸參加南平市教育局考察團走進甘肅會寧,用心感受會寧地區和會寧教育的發展軌跡,真正感受到會寧教育的不平凡,會寧教育的神話!

地處黃土高坡的會寧,是我國西部一個土地貧瘠、乾旱缺水、經濟落後的貧困縣。雖然自然面貌幾千年來容顏依舊,但不向命運低頭的會寧人卻在這片紅色聖地上孕育出了“綠洲”。會寧人發揚“自強圖存,團結勝利”的精神,不逃避現實,迎難而上,用辛勞的汗水與乾旱抗爭,用行動在這個貧困的山區創造出奇蹟。他們擎起“三苦兩樂”(領導苦抓、家長苦供、親友苦幫、教師樂教、學生樂學)辦教育的大旗,走出了一條貧困地區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路子。會寧創造的教育傳奇,改變著黃土地上許多人的命運。恢復高考以來,會寧已向全國各類高校輸送學生6萬多名,其中,5000多人獲得碩士學位,1000多人獲得博士學位,100多人出國留學。會寧學子已遍及全國,走向世界。

短短兩天的考察學習,我們參觀了會寧一中、會寧二中和西北師大附中,認真聆聽了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領導的介紹,感慨頗深。在對會寧教育點讚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會寧教育為什麼會取得如此輝煌?同是孩子,會寧的學生為何會如此勤奮好學?震撼之餘更需反思,我以為,會寧教育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會寧人不管是領導幹部還是普通老百姓都有著共同的信念,他們堅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他們有著高度的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吃苦意識和創新意識。

領導重視,打造教育品牌。會寧縣是一個經濟貧困地區,他們的教育事業卻取得了卓越的成績,最主要的原因是會寧歷屆縣委、縣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發展教育事業的重大決策,給了教育十分優惠的政策支持,真正把“尊師重教”的觀念從理論到政策都落到了實處,他們真正做到“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沒有錢?他們把土地出讓金拿出來,僅僅去年,就拿出4個多億來建設二中和實小新校區,優質學校建好了,也帶動房地產的發展,形成了良性循環。會寧雖然貧窮,但學校基礎設施、教學設施卻並不落後,令人驚訝和敬佩。學校政策的支持,也給了會寧老師優越的社會地位,在會寧,可能人們不知道現任縣長是誰,可那些有名的教師卻是盡人皆知。他們出臺了教育人才優惠政策,吸引不少優秀人才熱心從教。政策、資金、措施到位,促使教育不斷向更好更快的方向發展,也激發了教師無窮的動力。起早貪黑,血汗教學,成為會寧老師教學生活的真實寫照。

挖掘資源,打造特色教育。會寧是中國革命聖地,中國工農紅軍在會寧的勝利會師,促成了會寧獨特的紅色教育品牌。英雄有力量,有無窮的動力,會寧人繼承、發揚了艱苦奮鬥、自強不息、同心同德、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紅軍長征精神,在打造教育高地的長征中,永不停歇。這是會寧教育事業興旺發達的精神動力,並在新時代裡賦予了新的內涵。參觀之餘我深刻體會到,與會寧的孩子們相比,我們生長在溫室裡的孩子,缺少的是吃苦精神;和會寧的教師相比,我們大部分教師缺少了樂觀精神。

精細管理,夯實教育基石。教育畢竟是一項高度精細化的工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可能導致最終的失敗。會寧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和他們求真務實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好的教育精神還需要有好的教育措施和教育制度來保證,來實施,來貫徹。會寧教育從各個層面牢牢把握了教育的犄角。尤其有特色的是:他們加強了學案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探索出了有效的教育模式,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也獨具特色;在老師隊伍的建設和成長管理方面,實行“扁平化”管理,也獨創了捆綁式評價體系,將制度化管理轉向於人性化管理;他們為城鄉教師量身定做的績效考核體系,有效地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這些措施,從根基上保證了會寧教育精神在每個細節上落到了實處。

“三苦兩樂”,成就教育輝煌。“三苦兩樂”的會寧教育精神,使會寧地區具有獨特的教育社會氛圍,充分調動了辦學積極性,激發了廣大師生辛勤工作、刻苦學習的熱情,使會寧教育走上了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實現了教育二十年大見成效的奮鬥目標。當地老百姓以“家有千石糧,不如一人在書房”為信條,再苦也要供娃上學,使每個學生得到應該受到的教育機會。正是寧可砸鍋賣鐵也要苦供學生的社會意識和社會環境,培育出了會寧縣一批又一批的大學生。

感受了會寧精神,我們不能只感動,不行動,我們武夷山,也是一個原中央蘇區經濟欠發達的縣級市,也是一片紅色土地,與會寧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我們的教育質量與會寧相比還存在差距、存在短板,我們應借鑑他山之石,排除一切困難,因地制宜認真實施好《關於補齊教育發展短板全力打贏教育翻身仗的實施意見》和《“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今後的工作中,武夷山要更好地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學習會寧教育精神,要積極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積極謀篇佈局,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進一步加快教育綜合改革的步伐,強化教育的精細化管理,促進學校的內涵發展,運用好教育信息化的引擎,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確立以教育推動經濟發展的“教育致富”的理念,增強父母培養子女的遠見卓識和責任意識,營造人人關心教育、人人援助教育、人人崇尚教育的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強化教師“責任”意識,號召廣大教師學習會寧教師,從內心深處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真誠地對待學生,對待工作,有甘於奉獻的“苦教”精神,更要有“樂教”的精神和“會教”的能力,只有將自己教書育人的職責當作一件寶貴的藝術品去精雕細刻,才能享受到在追求事業成功時的快樂,只有用“汗水”和“智慧”,才能澆灌出豔麗的教育之花。更要挖掘人文資源,開發激發學生苦讀“樂學”的鬥志,挖掘符合我們本市歷史文化的校本人文資源,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激情,培養學生更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開發能推動學校良好學風形成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衛生習慣,生活習慣,增強學生強烈的學習信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不僅讓學生愛學、更要讓學生會學、“樂學”。

我相信:只要我們全社會大興尊師重教之風,紮紮實實為教育辦實事,全體教育工作者愛崗敬業、紮實工作,每位學子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我們一樣也能讓武夷山這片土地開放出鮮豔的“教育之花”,同樣能譜寫一個屬於我們武夷山自己的教育神話。

福建黨報第三次刊登整版肯定會寧教育

學習會寧經驗 做好教學工作

7月19日至21日,我有幸作為南平市教育局考察團的一員,赴甘肅會寧一中、二中和西北師大附中考察學習。雖然時間短暫,但三所學校在師資管理、教學實踐和思想精神上的探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先進經驗,值得我們在開展下一步工作時充分學習借鑑。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具體實施者,可以說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實現高質量教育的重要保證。三所學校都在師資建設上下了大力氣。會寧縣依託特崗、民生實事等項目,不斷加強師資補充,持續優化教師隊伍的學歷結構,注重充實教育管理隊伍,加大對教師職業技能的培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所學校還通過探索提高教師待遇留住人才,會寧縣通過發放教師補貼和落實班主任津貼,讓教師生活有保障,能安心工作,西北師大附中更是通過優惠的薪酬和生活保障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加盟,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教育也是如此。三所學校之所以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成果,和他們注重教學中的細節是分不開的。會寧一中通過深入課堂抓教學、全員參與促教研的方式,旗幟鮮明地推進高效課堂,將教案、學案、導案三案合一,落實“導、學、議、展、評、練”六環節,使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採取課間誦讀、每日下午課前10分鐘優生講題等方式,解決學生中的“假學習”、“假認真”、“效率低”等問題,實現能力的提升。同時,通過強化學科抽考、監測與評價工作,重視結果運用,充分與評優選先、職稱晉升、年度考核、績效工資等掛鉤,有效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會寧縣在長期教育實踐中,鑄就了領導苦抓、家長苦供、社會苦幫、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三苦兩樂”精神,形成了薄弱經濟基礎支撐宏大教育體系的會寧教育現象。在這種精神的支撐下,縣委、縣政府不斷增強發展教育事業的信心和決心,廣大家長堅定了傳承優秀文化、嚮往現代文明的追求和信念,社會各界把教育作為扶貧開發、脫貧致富的希望,教師把教育事業作為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學生把求學作為實現理想的方式,最終形成了重視教育的社會氛圍,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社會合力,成為會寧高質量教育得以持續穩定的支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與甘肅幾所知名中學的交流學習,我體會到做好教育工作需要在幾個方面上下功夫。一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要多招聘素質強、學歷高,又熱心山區教育的教學人才,補充到教師隊伍中,同時加大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培訓力度,讓他們學習到先進的教學技能和方法,並通過省教學技能大賽的比拼,提升自己的素質。二是做好常規教學工作。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把握好傳授知識和學生接受水平之間的關係,督促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常規方法,通過訓練和反思實現能力的強化與提高。三是推動社會形成支持教育、尊重教育的氛圍。重視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聯繫,為學生、家長、老師創建溝通交流的平臺,真誠聽取並積極吸收家長的合理意見建議,讓家長充分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加強教育宣傳,引導教師爭創佳績,鼓勵學生勤奮好學,不斷提高全社會對教育的認可程度。

福建黨報第三次刊登整版肯定會寧教育

扶貧扶智 教育優先

7月19日,我有幸前往甘肅省會寧縣進行教育考察,先後參觀會寧一、二中和西北師大附屬中學,所參觀的學校的校容校貌、教育理念、辦學特色、師生風采、務實苦幹的工作作風、敬業愛崗的奉獻精神及深厚內斂的文化底蘊,讓我銘記於心、感慨頗多。會寧作為全國扶貧開發縣,卻有西北教育名縣的盛譽。近年來,該縣教育投入力度持續加大,師資配置持續加強,教學質量持續提升。

強基固本 主動作為

會寧縣各級政府以滿足人民群眾優質教育需求為先導,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他們提倡的“三苦兩樂”精神,即:政府苦抓、家長苦供、社會苦幫、教師樂教、學生樂學,這種理念已深入人心,教育已是當地政府的品牌戰略。教育已真正放到他們優先發展的戰略上。堅持扶貧先扶智,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優化學校佈局調整,強化薄弱校改造,統籌推進全縣教育系統“五個一”人才引進工程,出臺多項舉措引進外地人才,留住本土精英。特別對免費師範生的引進和定向培養,能給與20萬安家費用和每年一萬元的補助,極大調動引進教師安心從教的積極性,縣裡還籌措資金增加班主任津補貼,提高鄉村教師生活補貼,解決教師職稱問題,加大教師培訓及評優評先力度,切實提高教師生活和政治待遇,激發教師工作熱情,為教育提質提升夯實基礎。

敬業樂教 親力親為

會寧縣廣大教師自覺加強師德修養,領導以身作則,堅持教學第一線,親力親為。會寧一中、二中的校長、書記等所有學校班子成員,即是教練員又是運動員,兼年級組長、班主任、任課教師於一身,教育教學成績突出,真正發揮班子成員引領示範作用。全縣廣大教師愛崗敬業,以良好的道德風範培養學生;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樹立“用愛與責任辦好教育”的理念,公平公正對待學生,自覺履行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把本職工作、個人理想和事業發展聯繫在一起,實施教育的精準扶貧戰略。在聆聽會寧一中書記和部分主任介紹學校辦學特色和管理做法時,我深深體會到該校教學管理工作做的很細緻,在備課、上課、考試整個過程突出了細、實、嚴。學科備課組、年級學科備課組對教師的日常備課督察指導,教案作業的檢查貫穿在教學過程中,既注重過程也注重結果。高考備考更是詳盡而高效,關注全體學生,輔導偏科學生,堅持落實到人,對於升學有望的學生,力爭使他們發揮到極致。

苦陪樂學 奮發有為

會寧有2100多年的建縣歷史,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長期的艱苦奮鬥中形成“三苦兩樂”會寧教育精神。會寧的百姓重視教育的熱情高漲,“家長苦供”體現了廣大家長傳承優秀文化,嚮往現代文明的追求和信念。無論多麼困難的家庭,家長會傾其所有全力以赴供其子女上學,不會因為家庭的困難落下一個孩子上學機會。會寧的孩子志存高遠、追求卓越,胸懷責任與執著,帶著憧憬與自信,把求學作為實現理想、改變命運的品質和志向,奮發有為。2018年該縣有10名考生進入全省的前百名,北大、清華錄取會寧考生13人。

當前我市正興起打贏教育翻身仗的熱潮,廣大教育戰線的同仁應秉持“朝受命、夕飲冰,晝無為、夜難寐”的工作理念,堅定履行知識改變命運的政治擔當,堅持把扶貧先扶智作為民生工程牢牢記在心中,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出自己的青春與熱血。

福建黨報第三次刊登整版肯定會寧教育

閩北,離“教育強市”有多遠?

2013公里!閩北縣城到甘肅省會寧縣,在高德地圖上顯示的距離就是兩千多公里。7月19日,我們考察團一行來到這個教育強縣,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學習、借鑑、提升。

之前,我們去過河北的衡水和江西的臨川。從臨川和衡水,我們借鑑過一些管理和教學的經驗,並且轉化為我們的舉措開始實施。今年,南平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什麼我們要冒著酷暑再去甘肅,趕到會寧縣?因為閩北有幾個縣曾經和現在的會寧縣一樣,是國家級貧困縣。今天的閩北經濟也依然欠發達,與之相匹的是不容樂觀的教育質量。然而,依然貧困,十年九旱,極度缺水,“不適合人居”的甘肅會寧,在教育上的卓越成就卻遠不止甩閩北縣(市)兩千多公里!我們要去實地看個究竟,再學一點回來。

2018年高考成績公佈後,甘肅會寧縣又在全國轟動了一把:全縣十三名學子考入清華、北大,創恢復高考以來的最高記錄!這就打臉了那些質疑會寧教育、說“寒門不再出貴子”的媒體。不止會寧,整個甘肅都是教育強省,“西北師大附中每年還有十數位學子被國外名校錄取。正如市教科院院長許志文所說:回想起一路上滿目黃土,廣袤蒼涼的大地上好長時間也看不到一棵樹,連喝水都難的隴中黃土高原,對比青山綠水的閩北,同行的教育同仁們無不如芒在背。

有些經驗總結聽起來不算稀罕,但在會寧卻收到了辦學效益。會寧縣教育局局長、會寧一中黨支部雷書記對考察團一行談起了傳說中的“三苦兩樂”——領導苦抓,社會苦幫,家長苦供,教師樂教,學生樂學。這個說法閩北也在說,也在做,的確不稀罕。因為沒有一個地方的領導敢不重視教育,沒有一個社會和家庭會對教育不在乎,沒有一個教師站在講臺上不想把學生教好,沒有一個孩子背了書包上學校不希望自己成績優異。為什麼會寧能做得特別好呢?

第一,重視教育是“荷槍實彈”武裝到全會寧人的心坎上。會寧縣每年財政收入只有2.6億,全部投在教育上,所以會寧最漂亮的建築一定是學校。會寧人以把孩子送出去讀大學,到大城市去生活為頭等大事。各家庭攀比的不是發財,不是升官,而是誰家的孩子上了更好的大學。那些貧困家庭為了供出一個上大學的孩子往往傾其所有,竭盡所能。國家每年給予每位學生1500元助學金,社會幫扶、助學到位,去年接受社會各類捐資助學2168萬元,所有貧困生的學雜費、書本費實行全免,部分成績突出學生還享受每學年二三千元不等的獎學金,2018年十三名錄取清華北大的學子獲得5.4萬元獎學金。近年來發放貧困大學生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為2.3億。農民人均年收入為4000元的會寧縣實現了貧困生助學全覆蓋。

這些不止是簡單的說道和乾巴巴的數字,背後是會寧人那顆以教育為榮耀,以學有所成為夢想,為驕傲的心。此風氣為閩北所不及。

第二,貧困縣的教育源泉來自於源遠流長的傳統和紮實推進的現實。會寧縣的教育成果是全國矚目的,胡錦濤總書記曾高度評價會寧縣教育,溫家寶總理更是在全國“兩會”和農村教育工作會議上誇讚會寧縣,而且高興地介紹自己的秘書也是會寧人。

會寧在恢復高考後向全國輸送大中專學生近11萬人,博士1100人,碩士5500人,是甘肅省基層學校培養出大學生最多的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輝煌的教育成果源於長期不懈的努力和堅持。由於參觀考察時間短,行程緊,筆者邊聽邊思考還顯倉促,不能得其要義,只好索要資料數冊帶回研習。從會寧回閩北後,打開會寧一中所編的《耕耘·教研專刊》《耕耘·科技專刊》不禁感嘆萬千,心緒如潮。

“窺一斑而知全豹”,不用說一所縣一中能拿出裝幀如此考究,如此專業化的書冊就知其管理上有真功夫。從教研專刊目錄設置上看,德育和體美亦涵蓋於教學教研中,可見其辦學思想。即貫徹了全面發展,德育貫穿於課堂這條主線,而且是真抓實幹的。從教師們撰寫的德育和各科教學論文與心得內容上看,經驗總結來自於教育教學一線,很務實。有的就是課堂實戰的經驗總結,這種展示和推廣是有實際意義,絕不“高大上”,不是為評職稱而寫文章,而是真正心在教學,在課堂效率上;科技專刊則令人不禁嘖嘖讚歎,豎大拇指!沒有一點兒花俏和炫,完全反映了會寧一中的教育教學成果:能力、創新、實際。學生從課堂學到理論和知識能用起來,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舉一反三,有了自主創新,開始了發明創造。最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成果立足現實和實踐,也指向未來。這冊書雖收集有限,但部分教師幾乎一致的接地氣的作風,我認為不僅是大西北人的質樸風尚,更在於教師平時的引導。

第三,大西北的教育教學動力在於通過重教尊師培養學風,鑄就師魂。如果說會寧的教育教學是務實苦拼,蘭州就是國際範和騰飛,兩種風氣同樣打動人。我們到了蘭州以後,直奔西北師範附屬中學。這所中學當然是甘肅老師們夢寐以求的學校。環境好,待遇高,成果優。孟子所云君子三樂之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這所學校是可以實現的。從主人贈送的《師魂心語實錄》以及《2008-2017教學成果彙報》《2016-2018教學成果彙報》幾本冊子中,我不僅讀出輝煌,還讀出了職業的驕傲。

我驚歎、羨慕之餘不禁想到貧困與缺水的會寧一中、二中,還有其他中學的優秀教師。如果說到待遇優厚的省(市)執教有背井離鄉之愁,那為什麼不到西北師大附中去?會寧憑什麼留住人心?會寧憑什麼讓教師和學子們安心和用心?前文已述及100%財政收入投在教育上。看新聞報道,有的年份甚至120%,教師工資比當地公務員高10%。當然,這些並不優厚,優厚應是被抬起來的社會地位。更重要的是情誼,是真情,深愛。

會寧很早有了本土人才迴歸反哺計劃,90%教師和公務員都實現了本土化,旨在紮根,安心。這幾年,國家開發、支援西部的力度加大,多少還會打亂會寧的就業計劃。但真心真的是金不換的。有個叫馬洪濤的中學特級教師想要離開會寧去西北師大附中,他妻子也當老師。這夫婦一走,就出現“出走”風。領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後說了句:“人家給你房子,給你票子?誰給了你生命?”這句話徹底地留住了這個會寧人,也留住了那顆一如既往的敬業愛生的責任心。

透過現象看本質。不是一兩句動情話奏效,而是尊師重道的深入人心,是情感的積累,是理想的不泯。對於閩北來說,多麼需要涵養和鑄就這種理想未泯的“師魂”!

縱觀改革以來閩北各縣(市)的教育概況,與甘肅會寧何其相似!在教育事業進程中,也曾是貧困地區,也是逐步實現了教育人才的本土化,也曾有輝煌的教育成果,教出過一批北大、清華學子。文科也曾有“三駕馬車”,稱雄一時的傲嬌時代。然而,我們在觀念上開始逐漸落後,又逐漸陷於功利和刻板而丟失了思考和前進的能力。在盲目用力的過程中,我們的制度和格局又使很多教育者丟失了理想和動力。想要健步如飛,又有投機取巧之嫌,拼了蠻勁,後續無力,一再不景氣。根源其實在於長期不紮實,所以而難免要一腳踩空。

俱往矣,沮喪也好,光榮也罷,都已成為過往,革命遠未成功,閩北教育的重任在肩,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需要全社會形成共識,需要紮實抓好管理和教學教研,更需要引領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重塑理想,再譜青春之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