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党报第三次刊登整版肯定会宁教育

福建党报第三次刊登整版肯定会宁教育

学习会宁精神 圆梦武夷教育

近日,有幸参加南平市教育局考察团走进甘肃会宁,用心感受会宁地区和会宁教育的发展轨迹,真正感受到会宁教育的不平凡,会宁教育的神话!

地处黄土高坡的会宁,是我国西部一个土地贫瘠、干旱缺水、经济落后的贫困县。虽然自然面貌几千年来容颜依旧,但不向命运低头的会宁人却在这片红色圣地上孕育出了“绿洲”。会宁人发扬“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精神,不逃避现实,迎难而上,用辛劳的汗水与干旱抗争,用行动在这个贫困的山区创造出奇迹。他们擎起“三苦两乐”(领导苦抓、家长苦供、亲友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办教育的大旗,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路子。会宁创造的教育传奇,改变着黄土地上许多人的命运。恢复高考以来,会宁已向全国各类高校输送学生6万多名,其中,5000多人获得硕士学位,100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100多人出国留学。会宁学子已遍及全国,走向世界。

短短两天的考察学习,我们参观了会宁一中、会宁二中和西北师大附中,认真聆听了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领导的介绍,感慨颇深。在对会宁教育点赞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会宁教育为什么会取得如此辉煌?同是孩子,会宁的学生为何会如此勤奋好学?震撼之余更需反思,我以为,会宁教育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会宁人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有着共同的信念,他们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他们有着高度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吃苦意识和创新意识。

领导重视,打造教育品牌。会宁县是一个经济贫困地区,他们的教育事业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最主要的原因是会宁历届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决策,给了教育十分优惠的政策支持,真正把“尊师重教”的观念从理论到政策都落到了实处,他们真正做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没有钱?他们把土地出让金拿出来,仅仅去年,就拿出4个多亿来建设二中和实小新校区,优质学校建好了,也带动房地产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会宁虽然贫穷,但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施却并不落后,令人惊讶和敬佩。学校政策的支持,也给了会宁老师优越的社会地位,在会宁,可能人们不知道现任县长是谁,可那些有名的教师却是尽人皆知。他们出台了教育人才优惠政策,吸引不少优秀人才热心从教。政策、资金、措施到位,促使教育不断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也激发了教师无穷的动力。起早贪黑,血汗教学,成为会宁老师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

挖掘资源,打造特色教育。会宁是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工农红军在会宁的胜利会师,促成了会宁独特的红色教育品牌。英雄有力量,有无穷的动力,会宁人继承、发扬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同心同德、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红军长征精神,在打造教育高地的长征中,永不停歇。这是会宁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并在新时代里赋予了新的内涵。参观之余我深刻体会到,与会宁的孩子们相比,我们生长在温室里的孩子,缺少的是吃苦精神;和会宁的教师相比,我们大部分教师缺少了乐观精神。

精细管理,夯实教育基石。教育毕竟是一项高度精细化的工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最终的失败。会宁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和他们求真务实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好的教育精神还需要有好的教育措施和教育制度来保证,来实施,来贯彻。会宁教育从各个层面牢牢把握了教育的犄角。尤其有特色的是:他们加强了学案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探索出了有效的教育模式,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也独具特色;在老师队伍的建设和成长管理方面,实行“扁平化”管理,也独创了捆绑式评价体系,将制度化管理转向于人性化管理;他们为城乡教师量身定做的绩效考核体系,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些措施,从根基上保证了会宁教育精神在每个细节上落到了实处。

“三苦两乐”,成就教育辉煌。“三苦两乐”的会宁教育精神,使会宁地区具有独特的教育社会氛围,充分调动了办学积极性,激发了广大师生辛勤工作、刻苦学习的热情,使会宁教育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实现了教育二十年大见成效的奋斗目标。当地老百姓以“家有千石粮,不如一人在书房”为信条,再苦也要供娃上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应该受到的教育机会。正是宁可砸锅卖铁也要苦供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环境,培育出了会宁县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

感受了会宁精神,我们不能只感动,不行动,我们武夷山,也是一个原中央苏区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市,也是一片红色土地,与会宁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我们的教育质量与会宁相比还存在差距、存在短板,我们应借鉴他山之石,排除一切困难,因地制宜认真实施好《关于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全力打赢教育翻身仗的实施意见》和《“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今后的工作中,武夷山要更好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学习会宁教育精神,要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谋篇布局,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快教育综合改革的步伐,强化教育的精细化管理,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运用好教育信息化的引擎,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确立以教育推动经济发展的“教育致富”的理念,增强父母培养子女的远见卓识和责任意识,营造人人关心教育、人人援助教育、人人崇尚教育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强化教师“责任”意识,号召广大教师学习会宁教师,从内心深处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真诚地对待学生,对待工作,有甘于奉献的“苦教”精神,更要有“乐教”的精神和“会教”的能力,只有将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当作一件宝贵的艺术品去精雕细刻,才能享受到在追求事业成功时的快乐,只有用“汗水”和“智慧”,才能浇灌出艳丽的教育之花。更要挖掘人文资源,开发激发学生苦读“乐学”的斗志,挖掘符合我们本市历史文化的校本人文资源,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培养学生更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开发能推动学校良好学风形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增强学生强烈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爱学、更要让学生会学、“乐学”。

我相信:只要我们全社会大兴尊师重教之风,扎扎实实为教育办实事,全体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扎实工作,每位学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我们一样也能让武夷山这片土地开放出鲜艳的“教育之花”,同样能谱写一个属于我们武夷山自己的教育神话。

福建党报第三次刊登整版肯定会宁教育

学习会宁经验 做好教学工作

7月19日至21日,我有幸作为南平市教育局考察团的一员,赴甘肃会宁一中、二中和西北师大附中考察学习。虽然时间短暂,但三所学校在师资管理、教学实践和思想精神上的探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在开展下一步工作时充分学习借鉴。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可以说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的重要保证。三所学校都在师资建设上下了大力气。会宁县依托特岗、民生实事等项目,不断加强师资补充,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注重充实教育管理队伍,加大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所学校还通过探索提高教师待遇留住人才,会宁县通过发放教师补贴和落实班主任津贴,让教师生活有保障,能安心工作,西北师大附中更是通过优惠的薪酬和生活保障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加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教育也是如此。三所学校之所以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果,和他们注重教学中的细节是分不开的。会宁一中通过深入课堂抓教学、全员参与促教研的方式,旗帜鲜明地推进高效课堂,将教案、学案、导案三案合一,落实“导、学、议、展、评、练”六环节,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采取课间诵读、每日下午课前10分钟优生讲题等方式,解决学生中的“假学习”、“假认真”、“效率低”等问题,实现能力的提升。同时,通过强化学科抽考、监测与评价工作,重视结果运用,充分与评优选先、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绩效工资等挂钩,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会宁县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铸就了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精神,形成了薄弱经济基础支撑宏大教育体系的会宁教育现象。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县委、县政府不断增强发展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广大家长坚定了传承优秀文化、向往现代文明的追求和信念,社会各界把教育作为扶贫开发、脱贫致富的希望,教师把教育事业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学生把求学作为实现理想的方式,最终形成了重视教育的社会氛围,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合力,成为会宁高质量教育得以持续稳定的支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与甘肃几所知名中学的交流学习,我体会到做好教育工作需要在几个方面上下功夫。一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要多招聘素质强、学历高,又热心山区教育的教学人才,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同时加大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让他们学习到先进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并通过省教学技能大赛的比拼,提升自己的素质。二是做好常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好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水平之间的关系,督促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通过训练和反思实现能力的强化与提高。三是推动社会形成支持教育、尊重教育的氛围。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家长、老师创建沟通交流的平台,真诚听取并积极吸收家长的合理意见建议,让家长充分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加强教育宣传,引导教师争创佳绩,鼓励学生勤奋好学,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认可程度。

福建党报第三次刊登整版肯定会宁教育

扶贫扶智 教育优先

7月19日,我有幸前往甘肃省会宁县进行教育考察,先后参观会宁一、二中和西北师大附属中学,所参观的学校的校容校貌、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师生风采、务实苦干的工作作风、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及深厚内敛的文化底蕴,让我铭记于心、感慨颇多。会宁作为全国扶贫开发县,却有西北教育名县的盛誉。近年来,该县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师资配置持续加强,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强基固本 主动作为

会宁县各级政府以满足人民群众优质教育需求为先导,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他们提倡的“三苦两乐”精神,即:政府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这种理念已深入人心,教育已是当地政府的品牌战略。教育已真正放到他们优先发展的战略上。坚持扶贫先扶智,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优化学校布局调整,强化薄弱校改造,统筹推进全县教育系统“五个一”人才引进工程,出台多项举措引进外地人才,留住本土精英。特别对免费师范生的引进和定向培养,能给与20万安家费用和每年一万元的补助,极大调动引进教师安心从教的积极性,县里还筹措资金增加班主任津补贴,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贴,解决教师职称问题,加大教师培训及评优评先力度,切实提高教师生活和政治待遇,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为教育提质提升夯实基础。

敬业乐教 亲力亲为

会宁县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领导以身作则,坚持教学第一线,亲力亲为。会宁一中、二中的校长、书记等所有学校班子成员,即是教练员又是运动员,兼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于一身,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真正发挥班子成员引领示范作用。全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培养学生;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树立“用爱与责任办好教育”的理念,公平公正对待学生,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和事业发展联系在一起,实施教育的精准扶贫战略。在聆听会宁一中书记和部分主任介绍学校办学特色和管理做法时,我深深体会到该校教学管理工作做的很细致,在备课、上课、考试整个过程突出了细、实、严。学科备课组、年级学科备课组对教师的日常备课督察指导,教案作业的检查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高考备考更是详尽而高效,关注全体学生,辅导偏科学生,坚持落实到人,对于升学有望的学生,力争使他们发挥到极致。

苦陪乐学 奋发有为

会宁有2100多年的建县历史,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形成“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会宁的百姓重视教育的热情高涨,“家长苦供”体现了广大家长传承优秀文化,向往现代文明的追求和信念。无论多么困难的家庭,家长会倾其所有全力以赴供其子女上学,不会因为家庭的困难落下一个孩子上学机会。会宁的孩子志存高远、追求卓越,胸怀责任与执着,带着憧憬与自信,把求学作为实现理想、改变命运的品质和志向,奋发有为。2018年该县有10名考生进入全省的前百名,北大、清华录取会宁考生13人。

当前我市正兴起打赢教育翻身仗的热潮,广大教育战线的同仁应秉持“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工作理念,坚定履行知识改变命运的政治担当,坚持把扶贫先扶智作为民生工程牢牢记在心中,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出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福建党报第三次刊登整版肯定会宁教育

闽北,离“教育强市”有多远?

2013公里!闽北县城到甘肃省会宁县,在高德地图上显示的距离就是两千多公里。7月19日,我们考察团一行来到这个教育强县,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学习、借鉴、提升。

之前,我们去过河北的衡水和江西的临川。从临川和衡水,我们借鉴过一些管理和教学的经验,并且转化为我们的举措开始实施。今年,南平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什么我们要冒着酷暑再去甘肃,赶到会宁县?因为闽北有几个县曾经和现在的会宁县一样,是国家级贫困县。今天的闽北经济也依然欠发达,与之相匹的是不容乐观的教育质量。然而,依然贫困,十年九旱,极度缺水,“不适合人居”的甘肃会宁,在教育上的卓越成就却远不止甩闽北县(市)两千多公里!我们要去实地看个究竟,再学一点回来。

2018年高考成绩公布后,甘肃会宁县又在全国轰动了一把:全县十三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创恢复高考以来的最高记录!这就打脸了那些质疑会宁教育、说“寒门不再出贵子”的媒体。不止会宁,整个甘肃都是教育强省,“西北师大附中每年还有十数位学子被国外名校录取。正如市教科院院长许志文所说:回想起一路上满目黄土,广袤苍凉的大地上好长时间也看不到一棵树,连喝水都难的陇中黄土高原,对比青山绿水的闽北,同行的教育同仁们无不如芒在背。

有些经验总结听起来不算稀罕,但在会宁却收到了办学效益。会宁县教育局局长、会宁一中党支部雷书记对考察团一行谈起了传说中的“三苦两乐”——领导苦抓,社会苦帮,家长苦供,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这个说法闽北也在说,也在做,的确不稀罕。因为没有一个地方的领导敢不重视教育,没有一个社会和家庭会对教育不在乎,没有一个教师站在讲台上不想把学生教好,没有一个孩子背了书包上学校不希望自己成绩优异。为什么会宁能做得特别好呢?

第一,重视教育是“荷枪实弹”武装到全会宁人的心坎上。会宁县每年财政收入只有2.6亿,全部投在教育上,所以会宁最漂亮的建筑一定是学校。会宁人以把孩子送出去读大学,到大城市去生活为头等大事。各家庭攀比的不是发财,不是升官,而是谁家的孩子上了更好的大学。那些贫困家庭为了供出一个上大学的孩子往往倾其所有,竭尽所能。国家每年给予每位学生1500元助学金,社会帮扶、助学到位,去年接受社会各类捐资助学2168万元,所有贫困生的学杂费、书本费实行全免,部分成绩突出学生还享受每学年二三千元不等的奖学金,2018年十三名录取清华北大的学子获得5.4万元奖学金。近年来发放贫困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2.3亿。农民人均年收入为4000元的会宁县实现了贫困生助学全覆盖。

这些不止是简单的说道和干巴巴的数字,背后是会宁人那颗以教育为荣耀,以学有所成为梦想,为骄傲的心。此风气为闽北所不及。

第二,贫困县的教育源泉来自于源远流长的传统和扎实推进的现实。会宁县的教育成果是全国瞩目的,胡锦涛总书记曾高度评价会宁县教育,温家宝总理更是在全国“两会”和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夸赞会宁县,而且高兴地介绍自己的秘书也是会宁人。

会宁在恢复高考后向全国输送大中专学生近11万人,博士1100人,硕士5500人,是甘肃省基层学校培养出大学生最多的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辉煌的教育成果源于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坚持。由于参观考察时间短,行程紧,笔者边听边思考还显仓促,不能得其要义,只好索要资料数册带回研习。从会宁回闽北后,打开会宁一中所编的《耕耘·教研专刊》《耕耘·科技专刊》不禁感叹万千,心绪如潮。

“窥一斑而知全豹”,不用说一所县一中能拿出装帧如此考究,如此专业化的书册就知其管理上有真功夫。从教研专刊目录设置上看,德育和体美亦涵盖于教学教研中,可见其办学思想。即贯彻了全面发展,德育贯穿于课堂这条主线,而且是真抓实干的。从教师们撰写的德育和各科教学论文与心得内容上看,经验总结来自于教育教学一线,很务实。有的就是课堂实战的经验总结,这种展示和推广是有实际意义,绝不“高大上”,不是为评职称而写文章,而是真正心在教学,在课堂效率上;科技专刊则令人不禁啧啧赞叹,竖大拇指!没有一点儿花俏和炫,完全反映了会宁一中的教育教学成果:能力、创新、实际。学生从课堂学到理论和知识能用起来,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举一反三,有了自主创新,开始了发明创造。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成果立足现实和实践,也指向未来。这册书虽收集有限,但部分教师几乎一致的接地气的作风,我认为不仅是大西北人的质朴风尚,更在于教师平时的引导。

第三,大西北的教育教学动力在于通过重教尊师培养学风,铸就师魂。如果说会宁的教育教学是务实苦拼,兰州就是国际范和腾飞,两种风气同样打动人。我们到了兰州以后,直奔西北师范附属中学。这所中学当然是甘肃老师们梦寐以求的学校。环境好,待遇高,成果优。孟子所云君子三乐之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这所学校是可以实现的。从主人赠送的《师魂心语实录》以及《2008-2017教学成果汇报》《2016-2018教学成果汇报》几本册子中,我不仅读出辉煌,还读出了职业的骄傲。

我惊叹、羡慕之余不禁想到贫困与缺水的会宁一中、二中,还有其他中学的优秀教师。如果说到待遇优厚的省(市)执教有背井离乡之愁,那为什么不到西北师大附中去?会宁凭什么留住人心?会宁凭什么让教师和学子们安心和用心?前文已述及100%财政收入投在教育上。看新闻报道,有的年份甚至120%,教师工资比当地公务员高10%。当然,这些并不优厚,优厚应是被抬起来的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情谊,是真情,深爱。

会宁很早有了本土人才回归反哺计划,90%教师和公务员都实现了本土化,旨在扎根,安心。这几年,国家开发、支援西部的力度加大,多少还会打乱会宁的就业计划。但真心真的是金不换的。有个叫马洪涛的中学特级教师想要离开会宁去西北师大附中,他妻子也当老师。这夫妇一走,就出现“出走”风。领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说了句:“人家给你房子,给你票子?谁给了你生命?”这句话彻底地留住了这个会宁人,也留住了那颗一如既往的敬业爱生的责任心。

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是一两句动情话奏效,而是尊师重道的深入人心,是情感的积累,是理想的不泯。对于闽北来说,多么需要涵养和铸就这种理想未泯的“师魂”!

纵观改革以来闽北各县(市)的教育概况,与甘肃会宁何其相似!在教育事业进程中,也曾是贫困地区,也是逐步实现了教育人才的本土化,也曾有辉煌的教育成果,教出过一批北大、清华学子。文科也曾有“三驾马车”,称雄一时的傲娇时代。然而,我们在观念上开始逐渐落后,又逐渐陷于功利和刻板而丢失了思考和前进的能力。在盲目用力的过程中,我们的制度和格局又使很多教育者丢失了理想和动力。想要健步如飞,又有投机取巧之嫌,拼了蛮劲,后续无力,一再不景气。根源其实在于长期不扎实,所以而难免要一脚踩空。

俱往矣,沮丧也好,光荣也罢,都已成为过往,革命远未成功,闽北教育的重任在肩,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需要扎实抓好管理和教学教研,更需要引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重塑理想,再谱青春之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