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与女贫困户结婚”的报道为何让人反感

摘要:这样刻意和扶贫绑一起的“佳话”和“典型”,还是不要也罢。有些通讯员和记者,能不能安静一下,默默地祝福他们,尊重他们的隐私,而不是非要别人隐私拿到阳光下当政绩典型,当新闻宣传的佐料。能不能别眼里总写满宣传的欲望,挖空心思找“典型”。这样的高级黑报道,黑了当事人,让当事人难堪,也黑了扶贫工作。

“扶贫干部与女贫困户结婚”的报道为何让人反感

配图来自网络,与新闻不相关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看到网媒转载的一则来自《湖北日报》的报道,题为《湖北扶贫干部与女贫困户结婚:一来二去便熟悉起来》,讲了一个扶贫干部和女贫困户的爱情故事,在扶贫工作中,两人一来一去便熟悉起来,有了感情,最近领了结婚证。按理说,这是好事,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应该祝福他们。--可为什么这篇报道读来那么让人感觉别扭呢?

看清楚,不是这种婚姻让人感觉别扭,而是这种报道让人反感。报道中刻意强调两方的身份,强调“扶贫干部与女贫困户结婚”,并过多地将这种结合与扶贫工作结合在一起,当成“扶贫工作的成果”,报道框架的叙述中带着浓厚的“扶贫典型塑造”色彩,这是让人反感的根源。

“扶贫干部与女贫困户结婚”的报道为何让人反感

爱情和婚姻,男人与女人的事,是私事。而扶贫工作,扶贫干部与贫困户之间的关系,是公事。--这篇报道硬把爱情婚姻这种私事与扶贫这种公共事务“撮合”在一起,为了“佳话传播”和“典型宣传”效果,混淆了公私权界,混淆了私人情感与公共关系,本想塑造扶贫佳话,强化“带着感情去扶贫”这个宣传点,却用力过猛,成了高级黑。扶贫的归扶贫,私人情感归私人情感,两者不可硬去“拉郎配”。

这是“扶贫干部”与“女贫困户”的结合吗?当然不是,这是一个单身男人与一个单身女人的爱情故事,新闻里提到,早些年因为性格不合,男方和前任妻子离婚,和女儿一起生活。而女方呢,是走马镇红土村12组人,今年46岁,离婚后,因为家中没有生产资料,没有收入来源,只能依靠在外务工维持生计,回家的时间也少。--都是单身,有婚姻和家庭的需求,走到一起,很正常,平常的男女爱情故事,干嘛非要强调“扶贫干部和女贫困户”的关系?从逻辑上看,他们的结合跟扶贫干部和女贫困户的身份没有关系,跟扶贫没有逻辑关系,只不过碰巧,一个扶贫干部碰上了女贫困户,两人产生了感情,碰撞出了爱的火花。

“扶贫干部与女贫困户结婚”的报道为何让人反感

如果一个患者在医院里与护士产生了感情,难道要上升到“医患关系”?一个官员与群众有了感情,就要上升到“官民关系”?一个女孩爱上了警察,就是“警民关系”?一个厅级干部与经商的妻子感情不和而离婚,就是“官商关系”的破裂?这样一归谬,就能看到“湖北扶贫干部与女贫困户结婚”这种身份硬扯的荒唐。

记者和通讯员可能也是出于善意,想用一个新的角度宣传扶贫成绩,但这种角度只会成为高级黑的角度。宣传扶贫成绩,有很多好的角度,村民脱贫,村民致富,生活的改善,甚至可以写村民的脱单--生活改善了,原先很多光棍找不到老婆,但现在富起来了,附近的姑娘愿意嫁到这里了。脚接地气,会抓到很多的好角度好新闻。但拿扶贫干部和女贫困户的“脱单”说事,生硬地归功于扶贫,只会让扶贫工作尴尬。

这种新闻,混淆公事与私事,会在逻辑在传递一种让人不舒服的感觉,扶贫,不仅要扶“生活”,解决单身问题,还要“以身相许”去解决别人的单身问题?这种逻辑暗示很不好。扶贫干部的扶贫工作,是公事,与一个贫困户产生感情,是私事,混在一起说,会让人感觉这好像是“公权私用”“公事私办”了。其实不是,那个干部并没有这样,并不是出于“对贫困户的同情”(男方说,说到底,是她的勤奋感动了我,不等、不靠,很坚强),那个贫困户看中的也不是他的“干部身份”,就是像其他男人女人间的互相吸引一样。但报道的叙事逻辑和典型框架,身份的代入,带来了负面的传播效果。

报道刻意把这段佳话与“扶贫工作”联系在一起,比如从男方的视角说了这样一段话:扶贫扶的是感情,感谢精准扶贫工作,让我再次收获了爱情和亲情,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我们都一定会把这段感情坚持下去。--我不知道这话是男方的真心话,还是被通讯员和记者诱导出来的,无论如何,用“扶贫扶的是感情”来阐释这段感情,是不合适的。扶贫需要的那种感情,是干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公共的,不是私密私人关系,而男女关系是私密的情感,这里的逻辑不能转移、偷换和混淆。

过多地把婚姻的情感与扶贫绑在一起,对双方也是不好的。因为“扶贫”走到了一起,以后如果私人感情出现问题,是不是就要连带着说是“扶贫工作出现裂缝”了?是不是就是扶贫干部对女贫困户没有感情了?生硬绑架带来的反向效果就是这样的。

扶贫工作需要干部与群众的密切联系,需要鱼水亲情,但这种关系是公共的,这种感情应该是保持某种距离感的那种感情,而男女之间是秘密的。《湖北扶贫干部与女贫困户结婚:一来二去便熟悉起来》这种典型报道,无意中就在混淆公私中破坏了那种距离感,带来了负面传播效果,让人对这样的“扶贫”产生质疑。

所以,这样刻意和扶贫绑一起的“佳话”和“典型”,还是不要也罢。有些通讯员和记者,能不能安静一下,能不能别眼里总写满宣传的欲望,默默地祝福他们,尊重他们的隐私,而不是非要别人隐私拿到阳光下当政绩典型,当新闻宣传的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