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力量」共建美麗鄉村的「稅務藍」——記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駐村第一書記 王文江

王文江,旗稅務局監察室副主任。2016年10月作為精準扶貧工作隊隊長,先後深入東寶龍山、後滿金敖村開展扶貧工作。

王文江同志作為老黨員,深知精準扶貧作為最貼近民生的一項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使命重大。一年多來,他的扶貧工作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稱讚,得到了村班子的真心認可,得到了旗委政府的表彰,實現了讓老鄉脫貧致富,讓“稅務藍”為共建美麗鄉村描上濃厚的一筆色彩。

「榜樣力量」共建美麗鄉村的“稅務藍”——記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駐村第一書記 王文江

學好政策強內功。他是38年的“老稅務”,雖說基層工作經驗豐富,但是對扶貧工作卻是陌生的。為開展好扶貧工作,儘快熟悉各項扶貧政策,自擔任第一書記的那日開始,每天五點成了他手機裡一直沒變的鬧鐘,一本書、一隻筆、一杯水是他每天清晨的標配。一年多時間裡,他大大小小的學習筆記寫了十餘本,講起扶貧政策來頭頭是道,一戶一冊、產業扶貧……成了他最常掛在嘴邊的話。並多次作為代表在經驗交流會上發言,他的筆記也成了大家爭相借閱的 “教科書”。

「榜樣力量」共建美麗鄉村的“稅務藍”——記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駐村第一書記 王文江

一戶一策拔窮根。後滿金敖嘎查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9戶,286人,是重點貧困村。為了儘快摸清貧困狀況和貧困原因,開展精準幫扶,王文江入村第一天就帶領工作隊員逐戶走訪調查,詳細詢問每一戶家庭生活狀況、存在的困難,早出晚歸,田間地頭,已經56歲的他好像不知疲憊。白天摸清情況,晚上召集大家開會協商脫貧政策。貧困戶王哈斯敖其老左眼失明,三級殘疾,孤身一人,瞭解他家的情況後,王文江通過政府協調資金幫助買了兩頭基礎母牛,建棚舍做了庭院經濟。

貧困戶包文泉家裡只有一口人土地,一年的收入來源靠種地,可以通過生態補償政策,安置為護林員。“因戶制宜、對症下藥”是王文江一直的堅持。

「榜樣力量」共建美麗鄉村的“稅務藍”——記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駐村第一書記 王文江

準助力授以漁。天剛朦朦亮,王文江就和工作隊員一起坐上農用四輪車去往最近的農畜交易市場,為18戶貧困戶購買養殖奶牛。王文江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要想真正讓貧困戶實現脫貧,簡單的資金扶持是遠遠不夠的。為此,他結合國家精準扶貧政策,針對貧困戶實際情況開展分類幫扶,為具有養殖經驗卻沒有資金的貧困戶購買奶牛,邀請專業養殖人員為村民進行培訓;為家中有地的貧困戶購買玉米或大豆種子,聯繫客商簽訂回收合同;為因病致貧的貧困戶積極解決醫療費用……目前,後滿金敖嘎查已實現人均增收1000餘元。

「榜樣力量」共建美麗鄉村的“稅務藍”——記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駐村第一書記 王文江

幫扶求長效。孩子是未來和希望,只有解決好教育問題,才能阻斷貧窮的代際傳遞。王文江在走訪貧困戶的過程中,摸清全村有8個孩子存在上學困難需要資助。他把這些孩子的家庭情況製成表格,各方聯繫資助,保證所有的孩子去學校接受教育。“沒有王伯伯的幫助,就不能在學校讀書,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像王伯伯一樣的人”包文泉10歲的兒子在寶龍山鎮第三小學四年一班就讀,也是8個被資助的孩子之一。

“上級讓我來,就是來服務的,不能讓一個貧困家庭掉隊,我要對的起頭頂的稅徽和肩上的肩章”。 在600多個日日夜夜裡,王文江用自己的堅持和努力踐行著當初的諾言,休假不足10天、發高燒帶病工作對他來說辛苦卻值得。截至目前,已經幫助貧困戶實現脫貧28戶、86人,產業扶貧104人,生態救助5人,發展教育8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王文江用無私奉獻、實幹擔當的精神譜寫著精準扶貧路上的藍色讚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