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在前线:星巴克不是创业者乐园

职场在前线:星巴克不是创业者乐园

依然喜欢星巴克,却很多时候不想店里待。

前几天星巴克发布信息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下滑,之后又宣布与阿里巴巴达成外卖合作。

前后两个消息一关联,让人感觉有点尬,咱们不去质疑销售额下滑的消息是不是为外卖做铺垫,其实这也没什么新鲜的,之前的连咖啡、跑腿服务就可以买呀。

在我看来,星巴克做外卖这件事,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买卖,所谓的蓝杯或者营收下滑,是个药引子而已。

我喜欢上星巴克,大约是在7、8年前有一次出差,去了趟西雅图,朝拜了第一家星巴克,看同行的人都进去买咖啡喝,我也装模似样进去买了一杯,大老爷们举着拿铁,出门就被人嘲笑了。

回来后,我就逐步告别了每天早餐的免费续杯的麦当劳咖啡以及半下午的雀巢一加二,不过刚开始还是只喜欢喝拿铁。

那个时候还在机构媒体上班,我习惯早起,跑完步,洗漱一通,坐一小时地铁,到单位7点半左右。

地铁旁边有一家星巴克,我习惯买上一个超大杯,拿出电脑在里面泡上大半小时,然后举着喝剩下的半杯,到单位上班,有时候往里兑点热水,够喝到中午了。

自己出来创业之后,星巴克成了我的主要办公场所,一晃都快4年了。每天喝一杯,早已经成了习惯,不过,早从绵柔的拿铁换成了美式,喝美式是省钱也是喝习惯这个其他都没味儿。

职场在前线:星巴克不是创业者乐园

星巴克被称为家与公司之间的第三空间,确实,它营造的那种感觉是家和单位所没有的,有咖啡和轻食,可以工作,重要的是还能充电,很多时候我约人也喜欢约在星巴克,喝个咖啡、茶、一起聊聊,氛围比会议室和饭馆都更正确。

我曾经特别羡慕一些作家和业内大咖,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及如何在星巴克中完成创作,甚至一些奇遇。

北四环以北至北六环区间的星巴克,知名一点的,我基本都去过,但是从去年开始,发现在星巴克的效率越来越低。

我渐渐发现,星巴克有些不再适合自己。我感受到,近两年的星巴克,是这样的:

乱叫乱跑的孩子;手机外放声音超大追剧的;超大声音看刷短视频的;微信不静音的;带着炒冷面、麻辣烫进来熏人的;吃喝弄得满桌子甚至一地的;霸占好几个桌子却睡觉的;喝热咖啡用吸管的;加塞不排队的;对,还有脱鞋的、抖腿的……

你可以说,我毛病太多了,确实,这个我必须认,真心受不了以上的这些。很多时候,我开始反思自己,星巴克并不是自己的菜,星巴克也可能不欢迎我这种买一杯坐半天的人。

星巴克看似是一个自由的办公空间,但事实上,它并不太适合创业者,很多时候我无意中听到有些人高谈阔论,他们聊的内容更应该出现在私密的场合,尤其是有些涉及创意、机密的内容。

另外,创业者需要一个更加静谧的空间,在星巴克想要闹中取静,你必须自动过滤千年不换的BGM,要么就是你需要配一个抗噪耳机。

还有,星巴克的“工位”设置并不适合创业者,虽然星巴克设置了休闲区和商务区等功能板块,但是大多数星巴克的桌椅都不是很舒服,尤其是桌子,高度过矮,以至于你必须趴着办公,这里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你还不能轻易来回走动和舒展筋骨,所以对你颈椎和坐骨神经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不得不提一下的是,在有些星巴克设有厕所,但是不少店的厕所里面都特别脏,厕纸乱扔,便池也不时刻保持洁净——事实上这是一个矛盾了,一方面我们希望店员勤快地收拾桌子、打扫厕所,另一方面我们又担心他回来马上端出一杯咖啡,当然了,有很多店的卫生是实习生负责。

还有如果这家星巴克是在一个繁华的地段,你还要小心自己的财物,这种情况下,会影响你上厕所、按时就餐等安排,创业者本身就很拼命,再加上场所带来的影响,势必会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进一步的负担。

我看到,几乎每一个星巴克都人满为患,所以当我听到官方说的营收下滑略有点不信。难道是,创业者太多影响了星巴克的生意了吗?

如今,星巴克在中国正式推出外卖,业界议论纷纷,有认为是受到瑞幸、连咖啡等新兴玩家的影响,有说是受到新零售革命的冲击。不管怎么说,星巴克如今到了一个拐点,由一杯30多元的咖啡营造的那种感受和体验正在发生变化。

我对外卖咖啡并不感冒,很少叫外卖,一是觉得不干净,二是觉得仪式感没了。我宁愿自己去冲星巴克的挂耳,或者买了带到其他地方或者车里去喝,也不愿意自己的杯子被别人摸来摸去。

咖啡是个大江湖。

从2014、2015年开始,很多人加入创业大潮,这些人走出原来的办公室,走出家门,涌向了咖啡厅和茶馆,很快人们发现,咖啡馆是最好的去处,而茶馆则不适合,因为那里抽烟和打麻将的人太多搞得臭哄哄的。

喝咖啡的人越来越多,卖咖啡的店越来越多,麦当劳、肯德基、711等都在打造自己的“高端”咖啡体验,各有特色,各有受众,人们饮品升级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巨头涉足。

职场在前线:星巴克不是创业者乐园

我依然喜欢喝星巴克,但是最近待在店里的时间越来越少,需要说的是我根本不会碰瑞幸,觉得蓝色的杯子太难看了,Costa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其他的高端咖啡我也没喝过,没有发言权。

星巴克里面依然聚集着很多拿着笔记本电脑工作的人,我感觉这些人跟我差不多,都属于“创业者”,这些人居住在3公里左右地方,来到这里靠着一、二杯咖啡坐上一天,每天在星巴克花费100元左右。

显然,俺们这些人算是星巴克的忠实用户了,这些人身上还有潜力可挖吗?当然有。

那天我想,星巴克应该推出一个共享办公空间——星巴克空间,这是一个独立的区域,只有办公会员可以进入,工位或者面积略大的办公间加上咖啡,组成不同的套餐,肯定比现在很多共享空间+各种山寨咖啡更受欢迎,除了咖啡和空间,还提供更好的服务、办公环境,专门把要办公的人与休闲、看孩子的那波人区隔开,既能提升营收,还能保证不同人群的体验。

顺带提一句Costa,纸杯装的咖啡总觉得有一股塑料灼烧味儿,冷萃跟星巴克有一拼,挺好喝,但是不少店的布面沙发椅太脏了,不知道是咖啡渍还是其他什么液体渍,另外,Costa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熟客体系,只知道卖券返券,不像星巴克一天到晚诱惑有这个会员福利那个促销的。

说了半天,是不是想喝一杯星巴克咖啡啦?

如果你恰好在北京,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凉叔会和有眼缘的你约,请你喝上一杯,顺便聊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