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殺》里竟然還隱藏著這樣一個歷史上的著名組織

《三國殺》裡有這樣兩個武將,他們分屬兩個不同勢力,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但後人研究歷史的時候卻常常把他們放到一起談論。

他們就是孔融和陳琳。

《三國殺》裡竟然還隱藏著這樣一個歷史上的著名組織

提起孔融,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孔融讓梨"的典故,連三國殺的技能也都是圍繞他的謙讓事蹟、名儒風範設計的。但很少有人知道,歷史上孔融的文學成就也很高。

陳琳不必說,他本身就是為袁紹寫了一篇聲討曹操的檄文(《為袁紹檄豫州文》)而名聲大噪,曹操愛惜他的才華,在陳琳被俘後還大為重用他。

這二人的詩賦文章受到曹丕的欣賞,曹丕在《典論·論文》裡把他們列入"建安七子",而"建安七子"和"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的文學成就代表了漢末建安年間文學創作的最高水平

"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曹丕《典論·論文》

《三國殺》裡竟然還隱藏著這樣一個歷史上的著名組織

大家都知道曹植有"八斗之才",還有"七步成詩"的傳說,真實歷史上曹丕的文學成就並不遜於曹植。

曹丕的著作《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部專論,在裡面他不僅評判了"建安七子"的詩賦文章,還提出了許多文學創作的理論。

建安文學承前啟後,直接孕育了唐代詩歌空前繁盛的景象。

像"建安七子"和"三曹"這樣的建安時期優秀的文人,他們在創作中一方面繼承了漢賦駢文的傳統,一方面更加註重抒發個人的情感,詩歌的功能不僅僅侷限於諷諫君王和暗喻一個共同的文人志向。

《三國殺》裡竟然還隱藏著這樣一個歷史上的著名組織

(圖為《三國機密》孔融劇照)

由此,建安文人已經通過駢文傳統鋪墊好對仗和押韻,通過抒發個人意志和情感為詩歌創作開闢了新的道路,到了唐代,一首首文辭璀璨的唐詩才應運而生。

《三國殺》中建安七子已出其二,剩下的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人會不會作為新武將陸續推出呢?

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