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遷挪窮窩 發展產業拔窮根——靖遠縣全力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助推羣衆脫貧致富

(通訊員 張強中 劉旭民)

近年來,靖遠縣按照“政府主導、群眾自願,基礎配套、產業跟進”的工作思路全力推動易地扶貧搬遷,通過精準確定搬遷對象、合理規劃安置地點、著力培育富民產業等有效舉措,逐步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易地搬遷+特色產業”的扶貧搬遷模式,點亮了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新希望。

精準確定搬遷對象。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交通不便、地處偏遠的深度貧困山區、乾旱區的農戶,通過進村入戶進行調查摸底和政策宣傳,充分調動農戶搬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按照“三審核一公開”的要求,通過農戶申請、村級審核、鄉鎮複審、縣級審定、公開公示的程序,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全面靠實鄉鎮和扶貧、發改等部門的審核責任,有效實現搬遷對象精準識別、惠民政策落實到戶。近年來,靖遠縣已搬遷貧困群眾3251戶1.45萬人。“十三五”期間,全縣共確定搬遷對象6449戶2513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282戶17857人。

合理規劃安置地點。在廣泛調研、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按照“下山入川、興水移民”的整體思路,採取集中安置為主、插花安置為輔的安置模式,立足當地資源條件和產業發展基礎,選擇交通便利、水土資源優、產業開發有潛力、承載容量大的川區及灌區作為搬遷安置地點,力求整體性解決制約貧困戶發展的出行難、上學難、就業難、發展難等問題。近年來已依託劉川、興電、雙永等上水工程建成劉川來窯、東昇唐莊、興隆腰站、五合白塔等易地扶貧搬遷工程11個,“十三五”期間還將建設北灘糧窖、東灣大壩、糜灘碾灣坪、劉川壩吳路兩側等安置點26個。

整合資金強化配套。在安置區的建設上,堅持功能配套、設施齊全、環境整潔、宜居舒適的要求,以“保基本、強服務”為重點,統籌發改、交通、住建、扶貧、水務、土地、電力、能源等部門項目資金,把鄉村道路、農村危舊房改造、農村能源、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資金集中用於安置點建設,使搬遷安置區內道路、住房、飲水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全面健全完善,為搬遷群眾居住生活創造良好條件,這樣既為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又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各類專項投資的建設效益。今後三年將整合各類資金2.92億元實施42個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

發展產業力促脫貧。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工則工”的原則,根據群眾意願開展“到人到戶”“一戶一策”的產業扶持計劃,為移民群眾構築起了牢固的產業發展支撐。該縣因地制宜在劉川灌區安置區引導移民發展蔬菜產業和養殖業,在興電灌區安置區發展枸杞種植和特色養殖,在雙永灌區安置區引導群眾大力發展枸杞和中藥材種植,在北灣新坪、富坪移民新村實施光伏扶貧和設施蔬菜種植項目;在東灣大壩安置區依託東灣現代農業示範園發展特色高效現代農業,在糜灘碾灣坪、烏蘭東關等安置區依託劉川、銀三角、金三角三大工業園區積極開展移民群眾勞務輸轉,為搬遷群眾實現穩得住、能致富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