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種種跡象都表明古人絕不是像咱們想的那樣,乾熬著靜待秋天,而是相當有智慧的,用了很多現在看起來低碳、環保的妙招來安然度夏。

炎炎夏日,古代人們的“避暑”神器可比我們想象的豐富得多。

三伏已至,度夏如年,古人避暑竟有如此絕招!

一、儲冰與“涼殿”

“無冰不歡”。

早在先秦那會兒,老祖宗就學會了用天然冰塊製冷。可古代沒有冰箱和電,哪來的冰呢?

雖然古人不能用冰箱造冰,但是他們有保存冰塊的好辦法啊!而且早在商周時期就掌握了“藏冰避暑”這門絕技。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周代還出現了最早的冰窯。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

這個部門負責寒冬時節採鑿天然的冰塊,並且運到“凌陰井”(冰窖)裡存起來,用新鮮的稻草、蘆蓆鋪墊,把冰放上之後用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覆蓋。最後密封窖口等到來年夏天享用。

每到夏天周天子還會舉辦隆重“頒冰禮”。按級別把藏冰賞賜給官員們解暑,來表示一下BOSS對員工們的關愛。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取一桶冰,鑿孔置於地,涼風滿屋”。

漢代的皇室,有冬夏兩用的“空調房”,冬季房叫“溫調殿”,夏季房叫“清涼殿”。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清涼殿以石頭為床,用玉晶盤裝冰塊,貯冰於膝前,四周掛著水晶簾子,還有僕人扇扇子,“清室則中夏含霜”,盛夏時室內便可結霜,清涼無比。

到明清時期,更有了“可移動冷源”,即貯放冰塊的櫃子,上面鏤空,作為冷氣出孔,中部空間還可儲存食物。

住涼屋也是古人消夏方式之一。

早在唐代時的長安城裡,凡是有頭有臉的土豪大戶人家建了很多這樣的房子。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涼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機械原理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水流沿著屋簷下淌,水流動起來就有了降溫的效果嘛!

屋裡還有專業的機械工具叫“扇車”,很類似水車的樣子。通過水流驅動讓插滿扇子的輪子轉動,相當於古代版的“電風扇”,這麼呼啦啦的就有了徐徐涼風送進屋中。

據考證這種機械原理的“涼屋”是從東羅馬帝國傳過來的,經過咱們本土化的改造而成。

如果把“涼屋”稱為古代空調房的話,那麼這些機械裝置絕對是咱們國家最早的“進口空調”啦!利用冷水循環降溫,頗有點現代“空調房” 的意思。

二、七輪扇

除了各種扇子,西漢時,長安一巧匠丁緩為了祛暑,發明了名叫“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此物把7個一丈長(3.33米)的大輪,連在一起,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輪扇”。

《西京雜記》記載:一人運之,滿堂寒顫。真涼爽!

三、“冷飲”和“冰箱”

《楚辭·招魂》記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可見他們早就知道,加了冰塊的糯米酒,喝起來才更加醇香、清涼。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到了生活富庶的唐宋,人們更是花樣吃冰。

唐代出現了“冰商”,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則賣。

宋代還出現了“冷飲專賣店”。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劉松年的《鬥茶圖》還將賣涼水繪入畫中

南宋詩人楊萬里詩云:“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利用造冰技術,古代夏天冰冰涼的冷飲產業就此誕生啦!比如說在唐代,古人會在大木桶裡放上冰撒上鹽降低冰的融點,再加上蔗糖水的小鐵盒放在桶裡插上木棍,不一會就凍成冰棍啦!

還有的古人把香料放在水中加硝石,結果就成了香氣撲鼻的冰水,又涼又甜的還沒啥色素肯定味道棒棒噠。

《武林舊事》也記載,宋朝街市出現了“雪泡豆兒水”、漉梨漿、滷梅水、姜蜜水、木瓜汁、綠豆水、荔枝膏水等各色“冰水”。

“雪泡”,就是飲料里加了冰雪水。

北宋汴京的冰店有“冰糖冰雪冰元子”,南宋臨安街上主打“雪泡梅花酒”,夜市的冷飲鋪甚至要賣到三更才打烊。生意多火爆!

元代的吃貨們當然也是不甘示弱,在冰雪中又加入了蒙古人喜歡的乳品。比方說果槳和牛奶,才製作成了“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的“冰酪”,也就是冰淇淋的老祖,後由馬可波羅傳到意大利,這才有了現代的冰淇淋、刨冰。

原來冰激凌是咱老祖宗發明的。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清末,市面流行一種新型飲料“荷蘭水”,也就是大家現在常喝的汽水。

清末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中對此有詳細介紹:“以碳酸氣及酒石酸或枸櫞酸加糖及其他種果汁製成者,如檸檬水之類皆是。”

為了放冷飲,智慧的古人又發明了一種原始的冰箱——“冰鑑”。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冰鑑,可冷藏水果、冷飲等

這是一種雙層木桶,下有基座,上面有蓋,中間有夾層,把冰塊放到夾層裡,蓋上蓋子,好長時間都不會融化,好像車載小冰箱一樣方便多了。

四、夏日穿搭有妙招

最後咱再說說大夏天的古人們到底穿啥?尤其是愛美的古代美眉們。

現在的我們可以穿短袖、短褲、裙子、泳裝也可以,可是古人給咱們的印象都特保守,所以有人認為夏天這麼熱,古人穿衣講究又那麼多,總是捂得嚴嚴實實的那還不得熱死啊!

其實並不是那樣的。

魏晉之前,男人們愛赤膊,女人們則推崇“開襠褲”。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這種“開襠褲”並不單穿,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裡面則多穿脛衣,脛衣可看作是褲子的雛形,但它只有褲管,沒有褲襠。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小風嗖嗖襠下過,別提那個清爽了!

唐朝美女最愛的,“半臂裝”和“袒胸裝”,更是既清新、涼爽,又時尚、前衛。比如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爆乳裝”,很多網友說太過暴露大膽,但其實靈感就來自唐朝的袒胸裝。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

宋女子則一般是:“背子+抹胸”:就是對襟長衫,搭配貼身抹胸。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身著薄羅或薄紗的背子,任兩肩、雙臂,隱現在輕淺的紗羅中。

西蜀花蕊夫人在《宮詞》中,詠宮人夏日納涼時之情形,有言“薄羅衫子透肌膚”。

詞人李清照夜在《點絳唇》中寫到“薄汗輕衣透”,薄汗而竟能透衣,可見其輕薄涼爽。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北齊校書圖》身披透明紗衣的學士

古人愛穿紗袍、長褲,看似悶熱,其實不然。

當外界溫度高於皮膚溫度時,皮膚會不自覺地吸熱。

他們寬大的衣服,不僅能覆蓋皮膚,還非常通風,形成“小對流”。

快看,姐走路帶風!

特別酷熱難耐的時候,他們就先貼身穿一件,用細小單枝竹管串接成網狀的竹衣,透氣隔汗,十分酷炫。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古人的涼鞋也是五花八門,從芒鞋到木屐,從麻鞋到草鞋···不僅種類多樣,樣子放到現在也很時尚。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春秋時期高級“涼鞋”漆履(刷漆耐腐蝕還好看)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蘇東坡的帶齒木屐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到了晚上,夏夜漫長,暑氣蒸騰,尤為難熬,古人就睡在“涼簟”之上。

簟是一種竹製的席子,祛暑降溫、涼爽宜人。

蘇軾曾在《南鄉子·涼簟碧紗櫥》中寫道:涼簟碧紗廚,一枕清風晝睡餘。睡聽晚衙無一事,徐徐。讀盡床頭幾卷書。

有蚊蟲?別擔心。古人們早就有了蚊帳。

蚊帳最早叫“幬”,多用錦、羅、紗、綺、縑,兼顧透風,普通百姓則多用葛、布,此外還有香囊、艾草用來驅蚊。

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一枕清涼入夢來。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玉枕”降溫效果好,最受古人青睞。還有水晶枕、石膏枕,以及各種中藥做的藥枕。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古人喜歡在枕心裡放檀香,可以驅蚊蟲、除異味,名曰“枕檀”。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最有技術含量的是一種“冷暖枕”。這是一種瓷枕,枕頭裡面是空的,有個夾層,上有一個注水洞口。

夏天睡覺前,用從井裡剛打的涼水注入其中,上墊枕巾,頭枕其上,涼爽宜人。

除了枕頭上的考究,古人睡覺還要懷抱“竹夫人”。“竹夫人”是古人夏天抱著睡覺的竹物,一般為圓柱形,用竹篾編成,中間鏤空。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竹夫人

竹夫人

陸游在《初夏幽居》裡寫道:“虛堂一幅接籬巾,竹樹森疏夏令新。瓶竭重招麴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

可見”竹夫人“的美妙。

五、生活在別處

可沒有電視劇,沒有網絡和遊戲,古人們在漫漫長夏都幹啥呢?

別操心,人家可愜意著呢!沒事睡睡覺,醒了發發呆,反正閒著也是閒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悶了就會會基友,嘮嘮嗑、喝喝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下下棋、彈彈琴也是極好的。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閒敲棋子落燈花。”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來精神了,就紡紡紗,種種瓜。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一有空,他們也會三五成群,泛舟湖上,或約個妹子,水邊談情說愛。

“六月荷花香滿湖,紅衣綠扇映清波。”

也可以找個好日子,拖家帶口,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去深山避暑。

清極致享樂主義者李漁,在《閒情偶寄》說起他一生最快樂的三年,就是在避亂山中的夏天:或裸處亂荷之中,妻孥覓之不得;或偃臥長松之下,猿鶴過而不知···

脫光了在山裡當野人、吃野果,聞荷香,醉臥長松旁,冰水喝茶,勝似神仙!

當然,最厲害的,還屬這最後一招: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正所謂:“心靜自然涼”!

默唸三遍“我不熱”“我不熱”“我不熱”!

沒有空調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來看看我們先人的智慧!

古代“葛優癱”

怎麼樣,看完這些你有沒有覺得這夏日的尾巴也不那麼熱了呢?

點個關注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