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匈人真的是亞洲匈奴的後裔嗎?有哪些歷史依據?

歷史的棧道


一封粟特人的信件足以成為這個問題的鐵證!

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西北90公里一個廢棄的郵包裡找到八封古粟特語書寫的信件,寄自生活在中國各地的粟特人,是研究粟特語重要的資料。

其中編號為2的信件(見上圖)寄往撒馬爾罕,寫信者是受僱於撒馬爾罕一對父子老闆,是他們中國的生意代理人。信中彙報了在中國的情況,提到他在酒泉和武威僱傭的織工和從事的麝香、羊毛和亞麻織物等方面的生意。信中還寫到:

“還有,先生,之前的皇帝據說因為饑荒逃離了洛陽,有人放火燒了他的宮殿和城市。宮殿燒了,城市毀了。洛陽沒有了,鄴城也沒有了!”

這位信件的斷代提供了關鍵線索,他指的是311年六月石勒夥同劉曜等人攻克洛陽、鄴城並燒殺搶掠的事件。

這時的石勒還沒有稱帝建立後趙政權,名義上是內附的匈奴人後裔劉淵、劉曜的劉漢的一員大將。石勒本人也是出生在山西的羯人

後裔,羯人其實也是匈奴屬下一個別部,黃白混血特徵比較明顯。

這封信中把洛陽的侵略者稱為“匈人”,這個時間段匈奴已不見於中原史書記載,而匈人正好在中亞地區活動,說明在粟特人眼中,匈人就是劉淵、石勒所屬的匈奴。所以匈人與匈奴之間的聯繫不辯自明。

匈人一詞(英文Hun)其實來源於拉丁文,其最初的發音是 [hu:], 與中國古代稱呼北方少數民族的“”基本一致。


文字波


亞洲匈奴原來是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公元1世紀前後,分裂成南北兩個部分,南匈奴大部分歸順了漢朝,北匈奴開始向西遷徙進入了歐洲,於公元3世紀末,這個消失了幾近200餘年的民族又重新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

北匈奴大約於公元350年前後進入歐洲,在巴蘭比爾王的帶領下與當時稱為阿蘭國的突厥人發生了戰爭。阿蘭國傾全國之力與匈奴大戰於頓河沿岸(即今俄羅斯頓河附近),阿蘭國戰敗,阿蘭王被殺,阿蘭國滅亡,匈人第一次出現在西方的史書中。阿蘭國即中國史書中記載的“奄蔡國”,位於中亞康居西北。《後漢書·西域傳》中載:“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居地城屬康居,土氣溫和,多楨松、白草,民俗衣服與康居同”。


奄蔡國示意圖

後來匈奴又進入了第聶伯河(烏克蘭境內)流域東哥特人(也稱東哥德人)的領地,公元375年,匈奴人征服了這個生活在東歐草原上的民族。

匈奴人並沒有就此停止征服的步伐,裹挾著東哥特人,繼續向西進攻黑海北岸的西哥特人。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對岸試圖憑險據守,匈奴大軍兵分兩路,一路在河對岸作勢佯攻,另一路從上游趁夜渡過德涅斯特河,迂迴偷襲,西哥特人大敗。最後,在羅馬皇帝的允許下,過了多瑙河,轉移到巴爾幹半島,定居在羅馬境內,為羅馬帝國戍守禦邊。

阿蘭國示意圖

匈奴人也就在多瑙河附近的肥沃的匈牙利平原上暫停了下來。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西羅馬和東羅馬(拜占庭帝國),這時候匈奴人也建立起了他們的匈奴帝國。395年到431年間,數次侵擾東羅馬,逼得東羅馬皇帝不得不答應每年向匈奴人納貢繳稅。

大約435年前後,匈奴王阿提拉殺死了與自己共同掌權的兄弟,獨掌大權,對南俄羅斯和波斯帝國發動了一系列的進攻後,又把目光投向了東羅馬,逼迫東羅馬繳納更多的貢稅,並且不斷插手西羅馬的事務……弄得羅馬皇帝不勝其煩,因為無法滿足他的無理要求,匈奴人即以此為藉口,於441年向拜占庭宣戰,攻城略地,大肆洗劫巴爾幹地區。

頓河位置

但匈奴人的氣焰,終於在442年被東羅馬將軍阿斯帕爾阻截於色雷斯,被迫後撤。443年,匈奴再次攻打拜占庭,這次攻到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城下,東羅馬全軍覆沒,與匈奴訂了城下之盟,“割地賠款”,匈奴人才撤回了自己的地盤。

448年到450年匈奴帝國達到了鼎盛時期,野心膨脹的阿提拉把劍鋒又指向了西羅馬,他的目標這次是萊茵河對岸的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整個高盧地區。

451年,阿提拉揮師十萬渡過萊茵河,進入高盧地區,洗劫了位於今法國北部的大部分村莊。在圍困奧爾良城的時候,遇上了羅馬名將阿提紐斯,與西哥特人組成聯軍救援奧爾良。這年9月阿提拉的匈奴軍與西羅馬和西哥特聯軍在今天的法國巴黎附近展開大決戰,此役,慘烈異常,雙方戰死者達15萬多人,西哥特王戰死,餘部撤離了戰場。匈奴軍也損失慘重,無力再戰,退回萊茵河。

第聶伯河位置

452年,得到休整後,匈奴帝國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懲罰之戰,阿提拉率軍翻過阿爾卑斯山,攻入意大利,意大利北部所有城鎮都被匈奴軍摧毀,匈奴大軍直搗都城羅馬。西羅馬皇帝派教皇利奧一世與匈奴議和,阿提拉答應議和,但逼迫西羅馬皇帝將他的妹妹荷諾莉亞公主送到匈奴,否則,還會回來攻打西羅馬。

453年,阿提拉迎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新婚之夜神秘死亡。隨著英雄一世的阿提拉的死,輝煌一時的匈奴帝國也隨之土崩瓦解。

阿提拉死後,他的後人退到了匈牙利一帶,後來又退到南俄羅斯地區,在俄羅斯平原上分裂成若干個小部落,互相征戰不休,被來自亞洲的瓦爾達部落吞併。其餘散落在多瑙河流域和其他地區的匈奴人也被當地居民同化。


歐洲匈人即是亞洲匈奴人,最早由18世紀的法國史學家德金提出,後來隨著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而廣泛傳播。

此種觀點認為,北匈奴遠走歐洲後:

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流域(俄羅斯韃靼自治共和國);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保加利亞);一部分在中多瑙河,即今匈牙利。

所依據的就是歐洲史書中所記載的匈人滅阿蘭國,以及中國史書《北史》、《三國志》、《後漢書》中對“奄蔡國”的描述,和匈人在祭祀、拜神、結盟、答謝等禮儀方面有相似之處。雖然沒有其它確鑿的證據證實入侵歐洲的匈人與匈奴有血緣關係,但歐亞大陸茫茫的草原與荒漠,在古代各遊牧民族之間並沒有嚴格的邊界劃分,種族成分複雜,民族間的融合、分化也屬正常之理。


燕北林叢


部分歐洲人有匈奴人的血統,但最為純正的應該是匈牙利人。

據最近考古發現,位於我國陝西省靖邊縣毛烏素沙漠南邊的統萬城,是世界上唯一發現的匈奴人都城遺址。而現在的匈牙利人保留了了許多與陝北人相同的風土人情,比如剪紙、吹嗩吶。最重要的是匈牙利人說話的尾音也與陝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斐有一首詩寫到:

我們那麼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
(現代歐洲人)

而且很多學者認同這一說法。

匈奴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他們驍勇善戰,終日以馬為伴,也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由於居無定所,這個民族喜歡選擇戰爭和對外擴張,來獲取生存,這是他們的本性,也是他們的無奈。中國古代從春秋戰國時起就出現了匈奴人的影子,或是對抗,或是結盟,長期以來與中原人民有著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漢朝時匈奴人發展到鼎盛,而且活動最為頻繁。



自漢武帝大規模的抗擊匈奴後,匈奴人勢力衰弱。公元前48年,匈奴分裂,南部歸漢,北匈奴繼續盤居漠北。公元89年,東漢聯合南匈奴攻打北匈奴,幾年後,在阿爾泰山附近大敗北匈奴,他們一敗塗地,落荒而逃,從此北匈奴消聲匿跡。那麼北匈奴到底去了那裡,現在部分歐洲人是不是匈奴人的後裔?後世大致有兩種說法。


一,我國對匈奴人去向幾乎沒有記錄,後經學者研究,匈奴人融合於其他民族,歐洲人有匈奴人的“因素”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曾經叱吒風雲的匈奴人,在中國北方、中亞甚至歐洲各地不斷的進行重複的征戰、遷居。經過幾個世紀與當地居民的混雜、通婚和民族融合。當公元6世紀,匈奴已經消失,昔日的獨立民族被同化,所以他們經歷過的地區或多或少都帶有匈奴人的血統。這也是情理之中,且被多數人認同的說法。現在流行於蒙古國、俄羅斯、中國內蒙的一種叫做“胡笳”的樂器,就是匈奴人的文化習俗。


二,歐洲人對匈奴人的詳細歷史記載

歐洲學者:公元前91年匈奴人開始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遷移。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是烏孫的地盤,今天的伊犁河上游一帶,第二站是康居,也就是錫爾河上游東部。第三站為阿蘭聊,已經到了歐洲邊緣。

在長達200年的歷程中,這個北方蒼狼為了夢中的家園,在雪地中、沙漠裡艱難跋涉。

《波斯史》中提到3世紀末匈奴人出現在阿蘭聊時,北匈奴人已經對他們面前弱小的西方民族露出了爪牙……4世紀中葉,阿蘭聊滅國,西方震動。

從此,匈奴人在西方的活動開始頻繁起來。

公元433年,在匈奴歷史上出現了一位傳奇人物阿提拉,阿提拉時期的匈奴帝國是匈奴史的最後篇章,也是最輝煌的一章。他使羅馬人蒙羞,使日耳曼人喪膽,具有令西方人沮喪而無奈的強大力量,以致於他和他和匈奴鐵騎都被稱為“上帝之鞭”。


阿提拉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黑眼睛,具有明顯的東方人特徵。

綜合根據匈奴人的演化過程,歐洲人或是歐洲匈人至少有五分之一的匈奴人血脈,所以,把歐洲人說成是匈奴人的後裔,也是能站住腳的。


國史通解


我認為歐洲匈人有匈奴人的血統傳承,但是他們的祖先並非完完全全的匈奴人。匈奴本來就是一個遊牧民族,他們四處遷移,不斷的融合其它民族的基因,因此最終到達歐洲併成立國家的匈奴人已經是一個混血民族了,匈人的祖先是很多民族共同融合而成的。

匈奴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十分強悍的遊牧民族,根據《史記》的記載匈奴人是夏朝遺民。秦漢之時匈奴對中原構成較大威脅,秦始皇北擊匈奴雖然取勝,但也不得不修建長城以拒匈奴。漢武帝之時,漢朝對匈奴進行了大反攻,最終將匈奴人打弱。東漢時代,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分,其中南匈奴臣服於漢朝並最終融入了漢族;北匈奴一直與漢朝為敵,最終被漢軍打得遠遷歐洲,陳湯更是萬里擊殺北匈奴單于,書寫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語。

南匈奴內附漢朝後導致了五胡之亂,但是最終還是融入了漢族。北匈奴為了逃避漢朝的追殺,一路西逃,先後到達了伊犁河流域、錫爾河流域(康居國)、頓河以東里海以北(消滅了阿蘭王國)、頓河以西、多瑙河以東(擊敗東哥特人)。最終北匈奴大單于阿提拉在匈牙利平原立國,並不斷的攻擊西羅馬帝國,及其它蠻族,阿提拉成了上帝之鞭無情的摧殘著歐洲的文明。阿提拉暴死後,匈奴帝國迅速衰敗,最終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奴,之後匈奴人被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有其它學者研究表明,匈人與匈奴人的關係並不大:考古論證,匈人系蒙古人種、匈奴人系歐羅巴人種與蒙古人種的混血;匈人名字發音為突厥語族、少部分為波斯(伊朗)語系,匈奴人名字發音更接近葉尼塞語系;匈奴人的戰甲、弓箭箭頭等能夠反映製造業水平的產品遠比匈人先進。但是我堅定的認為匈人其實就是北遷的匈奴人融合其它民族後產生的一個民族。


大秦鐵鷹劍士


自從農耕和遊牧一別兩寬,農耕民族人丁興旺,不斷將遊牧民族向北驅趕。

很多遊牧民族被驅趕到漠北,為了生存權互相攻擊,最終角逐出來一個勢力最強的部族。其他部族就紛紛歸化到這個最強的部族的名號下,形成了一個鬆散的遊牧民族部落。最早成為遊牧共主的部落叫做匈奴(其實這個是漢朝人給他們取的名字,就像歐洲三大蠻族的名字其實也是羅馬人取的一樣。看來沒文化,連名字都不會取),因此,匈奴其實是一個族群的名稱,裡面囊括了很多部族,如後來名聲大噪的突厥,此時就是匈奴勢力範圍裡的一個小部落。

(匈奴人勢力範圍)

匈奴人裡甚至還有高鼻深目的高加索人種,這應該是匈奴在中亞一帶攻城略地時俘虜的外族人,被當做奴隸帶進來蒙古高原。後來這些高加索人趁著匈奴勢力衰弱,就起兵反叛,在中國北部建立了一個短命的胡族政權——羯趙。

匈奴人在北方一度稱霸,冒頓時盛兵40萬人,漢朝百戰之餘的30多萬精銳部隊,都不能將之擊敗,不得不採取和親政策。後來漢武帝時,重用衛青、霍去病等主動出擊匈奴,將其擊敗。此後,漢朝掌握了戰爭主導權,歷經100多年的持續戰爭,南匈奴內遷,北匈奴被擊敗遠遁,不知所蹤,這時是在公元91年。

——300年過去了——

公元375年,有一個神秘的部族突然在歷史舞臺上大顯身手,在首領拉米爾(或者稱為巴拉姆貝)的帶領下入侵俄羅斯南部,戰勝了高加索北部的阿蘭人,然後又擊潰了居住在第聶伯河以西的東哥特人,又在376年入侵已經衰亡的羅馬帝國。然後,他們在在405年,開始左右定居在匈牙利大草原上。

(歐洲歷史學者認為匈人的老家)

歐洲當時的歷史學家全都處於懵逼狀態,這夥人是什麼人?來自哪裡?他們要幹什麼?沒有人知道。他們寫在歷史書上的史實是,公元434年,一個叫阿堤拉的蠻人首領,帶著一支龐大的好像從地底下冒出來的軍隊將羅馬帝國打的毫無還手之力,被迫屈服在野蠻人的腳下。

羅馬人曾經打過三大蠻族,可是對這夥人毫無辦法,他們聽見他們自稱是“匈人”,就在史書上記下了這夥蠻族的長相。

“這些人天生一副黝黑的醜陋面貌,矮小的身軀上長著一個可憎的塊狀物體,看上去根本不像是頭顱,上面甚至連五官都沒有,只有幾個類似眼睛的小洞……因為臉上應該長出鬍鬚的地方都被劃出了疤痕,所以他們一直不長鬍子。”

後來阿堤拉暴亡,他的幾個兒子爭權,歐洲的日耳曼人、羅馬人、高盧人聯軍都與逮到機會徹底擊敗了這個橫亙在他們頭上的恐怖陰雲。

——1300年過去了——

時間轉眼到了明朝末年,有很多外國傳教士來到了中國。

其中有一個法國人,他翻譯了一本書介紹中國,在法國國內很暢銷。法國國內有一個專門研究東方的學者,叫做德經,無意間讀到了這本書。如此,他突然變得學貫中西起來,將羅馬歷史學家的關於阿堤拉的記載與中國歷史記錄中的匈奴的記載相互比對,發現讀音相似,時間相近。

(明朝末年有很多外國傳教士)

當時東方學說是顯學——因為當時的中國瓷器暢銷世界,歐洲能夠瓷器距今只有300年時間,之前一直都是進口中國的,我們不覺得多貴,歐洲人認為瓷器簡直價值連城——德經把他關於匈奴和匈人實際上是同一個部族的設想寫到了書裡。


“在陝西、山西和北直隸省的北疆以北,過去曾居住有一個著名的民族,它產生了被我們後來稱為匈奴、突厥、蒙古和韃靼等民族。商代國王稱此地為鬼方,而周代國王則又稱之為獫狁,最後漢代皇帝又稱之為匈奴,這是個被中國人讀訛的名稱,我們至今同樣仍不知其真正發音,但肯定是由它產生了Huns或Hunni等名稱。由於這些民族入侵了歐洲,所以在那裡也變得著名起來。”

德經的這一大發現震驚了歐洲學術界,然後很歷史學家都認為言之有理,都在各自的書裡都做了引用。

——200年過去了——

200年後,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進入了屈辱的近代史。

西方人的船堅炮利,打碎了中國人“天朝上國”的迷夢,不得已清政府設置了駐外公使,隸屬於總理衙門,統一協調對外事宜。有一個叫做洪均的狀元郎,得了個出使的差事,遍遊歐洲諸國。他寫了一本書叫《元史譯文證補》,本來是寫元朝歷史的,這在中國元朝歷史文獻佔有一席之地的學術著作。這位狀元郎也是學富五車,旁徵博引,在樹立也把德經的說法給寫進去了。

(清朝狀元郎洪均)

民國時有一個國學大家叫章太炎的,遍閱群書時,偶然發現竟然有這一條記載,因此也興致勃勃地謄寫了下來。再過幾年,近代大學者梁啟超也讀到了章太炎的書,正苦悶於老大中國狀態裡的他,突然發現歷史上的這個事件,可以很大程度上提振中國人的士氣。他把匈奴人西遷後,掀起了一系列民族西遷的浪潮,最終掀翻了羅馬帝國,使得歐洲陷入中世紀1000年這件事寫進了《中國歷史研究法》的書裡。

(漢永元一役)竟以此嫁禍歐洲,開彼中古時代千年黑暗之局;直至今日,猶以匈奴遺種之兩國(塞爾維亞與匈牙利),惹起全世界五年大戰之慘劇。

梁啟超是名家,很多人都讀他的書,這一個論點越來越流行了起來,好像確實如此一般。

——現在——

由於中西方都存在有這樣的假說,因此世界範圍內的考古學家都在搜尋這樣的考古證據,畢竟東西方早在1600多年前就已經產生了交流的事足以證明東西方的交流和影響在很早以前就進行了。

然而考古的證據並不支持這一點。

匈牙利人在歐洲人中相當另類,他們也自認不屬於歐洲的主體民族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他們自稱是馬扎爾人。為了保持民族的獨立性,他們在歷史上勇敢地同土耳其、奧地利進行了上千年的鬥爭,直到1918年立國後,為了增強民族自豪感,他們開始塑造民族歷史。

1961年時,匈牙利出土過一個匈人墓葬,通過分子人類學檢測DNA發現,這個匈人的Y染色體單倍型屬於L類型。單倍群L不是歐洲常見的類型,可也不是漢代匈奴人所在的東北亞類型,因為蒙古、新疆等匈奴墓中檢測出的,匈奴父系類型主要是Q1,R1,N1a和C2,唯獨沒有L類型。

從長相上看,匈奴人是高鼻深目多須,與匈人記載的矮鼻小眼無須相差太遠,基本不可能是同一民族。

(劉禹錫是匈奴裔:高鼻深目高顴骨多須)

(匈人畫像:細目朝天鼻無須)

在南俄大草原上,遊牧民族非常多,哪一個都不是好惹的,像斯基泰人、塞種人、康居人、吐火羅人、突厥人等,一個被漢朝打殘了匈奴人部落,西遷的過程中怎麼可能會避免被別人融合掉呢?鮮卑人佔據匈奴故地時,原有40萬人匈奴人就集體加入了鮮卑。西遷的匈奴人數量,眾不過數萬而已,在南俄草原那個獵場,能僥倖活下來就已經不錯了。


而知而行


匈奴人,突厥人 ,馬背上的民族,也就是今天的蒙古人。這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的祖先就有著剽悍的戰鬥基因。遊牧民族活得磨皮搽癢。經常總想到鄰國進行擄掠搶劫,這就會經常引發戰爭。公元前三百多年,突厥人和秦穆公爭奪地盤,結果突厥人被打回了北邊。想起中原也心驚膽顫,邊境從此平靜了幾十年。


突厥人時刻貪戀中原的繁華經濟,農耕民族的生活優越。所以總是經常到中原來侵擾,秦始皇修了萬里長城,就是用來防禦突厥人。可見匈奴人對華夏的危害有好深!

懂歷史的都知道漢高祖的“白登求和 ”。那是華夏人歷史上的重大屈辱。大國的帝王向野蠻民族屈服。每年必須奉上歲貢禮物 ,還要陪嫁公主,後來劉徹繼位 , 發誓一雪前恥。雪恥的準備一切到位,任用了霍去病和衛青,向匈奴人發動了打擊,經過幾輪的清洗,差點把匈奴人打到北極。


霍去病奮起神威,大破匈奴的王庭,捕獲了幾個汗王,俘虜了幾十萬匈奴兵,直到封狼居胥!!霍去病用他二十三歲的生命力,譜寫了華夏的軍魂和民族精神。君不見,匈奴人已經哀嚎,“絕我千里草原兮,掠我牛羊,滅我崑崙神之子民兮,斷我封狼居胥,,”。

君不見,霍去病把匈奴打擊的多慘,整個蒙古大地沒有匈奴勢力的空間,漢王朝的強力打擊,迫使匈奴人遷居西北利亞,烏茲別克,哈薩克,甚至高加索,亞美尼亞等地。那時候還沒有俄羅斯大公國。
直到唐朝初年。匈奴已經聚集北邊,準備來搶掠廝殺,唐王朝雷霆大發,派出李靖北伐。李靖破奴的精彩故事,在這裡就不擺。

總之匈奴人的實力徹底衰敗,就是被李靖徹底瓦解。難怪宋朝時期匈奴人很少越界,對華夏不敢胡來, 醫治創傷聚集資本,以圖重來。
宋朝末年,匈奴人的戰爭資本準備非常完善,軍馬已經百萬,鐵木真掌握了政權,自稱天可汗。成吉思汗的騎兵就是當時最強的戰爭機器,戰術就是閃電戰,所到之處吹枯拉朽。人擋殺人佛擋殺佛。華夏大地全部隕落。

蒙古大軍開始征伐歐洲和南亞,佔領了歐洲亞洲大部。統治範圍達到4000萬平方公里,西至土耳其羅馬邊境,北到亞美尼亞立陶宛地區,東臨阿拉斯加對門,南下印度建立了莫爾王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欽察汗國(金帳汗國),在歷史上存在了236年。那時候的俄羅斯只是一個小小的大公國,甚至波蘭經常也把俄羅斯打得滿地找牙。


(13世紀的忽必烈)

蒙古人的統治出了問題,許多在歐洲的汗國紛紛想自立為皇帝,汗國們相互攻擊,欽察汗國的大廈已傾,他們的一切被俄羅斯繼承,俄羅斯幾乎沒有費好多氣力就獲得了大片土地,西方國家看到俄羅斯的好運氣,一直就有嫉妒心,都說俄國人侵略成性,,至於大多數蒙古人,他們只能就地定居,因為他們已經適應了當地生存,和當地已經雜居,至於血緣正不正統,只緣高明的來評論。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謝謝。


老遊59


匈人是不是中國歷史上的匈奴。這個問題很大。要回答這個答案就不得不介紹具有奠定今天歐洲格局基礎的匈人帝國。

大致的匈人帝國曆史:

1、公元155年,北匈奴在鮮卑、南匈奴、東漢三方的共同打擊下,西遷到圖蘭地區;

2、在歐洲歷史記載中,匈人最早出現在窩瓦河以東;

3、公元350年,匈人領袖巴蘭比爾王在頓河擊敗阿蘭國王,滅阿蘭國;有人認為阿蘭國即是《後漢書》中的奄蔡國和《北史》中的慄特國;

4、公元374年,匈人和被征服的阿蘭人共同入侵位於黑海岸北的日耳曼人所建立的東哥特王國,趁其內亂,在公元375年征服東哥特王國;

5、在征服東哥特王國後,匈人繼續進攻西哥特王國;西哥特人重兵把守德聶斯特河,匈人使用佯攻戰術,在上游偷渡過河,逼迫十幾萬哥特人渡過多瑙河逃入羅馬帝國;

6、公元378年,匈人在阿德里雅堡擊敗羅馬皇帝瓦倫斯,讓羅馬再也無法控制管轄下的諸侯;這也是東西羅馬分裂的部分原因;

7、匈人再度擊敗日耳曼人,奪取潘諾尼亞平原,自此,從黑海到多瑙河以北的土地都被匈人統治。

匈人帝國疆域見圖:


8、395、400年,匈人兩次掠奪色雷斯;

9、431年,東羅馬帝國被迫給匈奴繳納貢稅並允許匈人進行互市;

10、435年,阿提拉突襲南俄羅斯地區和波斯帝國;

11、441年,阿提拉宣戰東羅馬帝國,大肆洗劫巴爾幹半島;

12、442年,阿提拉被東羅馬阿斯帕爾將軍在色雷斯阻止;

13、445年,匈人攻打到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戰敗,被迫和匈人議和;和東羅馬議和不久後,阿提拉殺死和自己共同執政的哥哥布萊達,成為匈人唯一的首領;

14、448年到450年,是匈人全盛時期;

15、450年阿提拉率領10萬戰士渡過萊茵河,洗劫今天法國北部;西羅馬將軍阿提紐斯組組織了以高盧人組成的軍隊抵抗圍困奧爾良的阿提拉,阿提拉在查隆丕尼的大決戰中被擊敗;這次戰役被認為是拯救西歐基督教、避免遊牧民族控制歐洲的最具決定性意義的戰役;

16、453年,阿提拉突然死去,傳聞是被所娶的日耳曼公主所刺殺;

17、阿提拉死後,其兒子厄爾納克率領匈人退縮到頓河一帶,東羅馬史書用保加爾國來稱呼厄爾納克所領導的匈人;

18、厄爾納剋死後,匈人分裂為庫特利格爾匈人和烏特利格爾匈人,最後存在的是南俄羅斯草原的保加爾人時期;保加爾人是楚瓦什人的祖先;匈牙利人和楚瓦什人認為自己是匈人的後裔。

19、469年,最後一位匈人國君鄧吉西克在和東羅馬的戰爭中戰死。這年被認為是匈人帝國終結的年份。

匈人最大的歷史影響就是:他們擊敗了日耳曼人,驅使日耳曼人大量進入羅馬帝國,共同與日耳曼人滅了羅馬帝國。


匈人是北匈奴的證據:

1、歐洲歷史所記載的被匈人所滅的阿蘭國:《後漢書》記載:

“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 ”

即奄蔡國,就是阿蘭國。

又《北史》記錄:

“粟特國,......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

《北史》中慄特國的位置和《三國志》中對奄蔡國位置記錄相符。

2、匈奴屬於蒙古人種,而根據羅馬史料對匈人的描述,匈人身材矮壯,圓頭,平鼻,小眼睛,鬍鬚較少,騎著矮小的馬。這些特徵符合蒙古人種的特徵。

3、匈人和匈奴人在祭祀天地鬼神、崇拜日月、歃血為盟、脫帽致謝等方面基本相同。


匈人不是匈奴的證據:

1、匈人有人工顱骨變形的風俗(話說,東亞朝鮮半島和東北地區也存在用石頭壓剛出生嬰兒腦袋的習俗,似乎這是秦漢時期的一種風俗);

2、希特勒時期對雅利安人的研究中,認為匈人是圖蘭雅利安人,是德國人的祖先,和中國的匈奴沒有什麼關係;

3、2006年,法國和匈牙利遺傳學者,用2300年前的古代匈奴貴族屍體,和現代蒙古人、雅庫特人、土耳其人進行Y染色體、線粒體、常染色體等DNA分析。結果表明:古代匈奴和現代蒙古人是延續世系關係,即匈奴人是蒙古人的祖先;土耳其人和匈奴人並沒有直接的基因聯繫,更多的是文化繼承;匈奴和西伯利亞的雅庫特人也沒有血緣關係。

但最關鍵的是:匈奴和匈牙利人有沒有血緣關係就沒有提及。


針對匈牙利人是不是匈人的兩派爭論,日本人彬山正明認為:匈奴是一個多民族和多人種混合而成的國家;匈奴不是民族或者人種的稱呼,是國家的稱呼;匈人繼承了匈奴這個國家的明朝。如同中國曆代王朝的唐宋等後世王朝和先秦時期的唐宋政權毫無關聯一樣。


歷史哨聲


1丶北匈奴人被強大漢王朝擊敗後,向西部遷徙,遷至高加索丶南俄草原一帶。中國史書及伊朗古籍均有明確記載。

2丶幾百年後(公元3一5世紀),北匈奴一部分人繼續西遷,進入歐洲。另一部分人留在高加索及南俄草原。入侵歐洲的匈人攻城掠地,曾擊敗羅馬帝國。其著名首領即為號稱“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據歐洲史書記載,這些入侵者有下特徵:

(1)自稱匈人。

(2)身材矮壯,圓頭,平鼻,小眼睛,鬍鬚稀疏,具有典型東亞人特徵。

(3)作戰勇猛,兇悍,善於長途奔襲。

(4)崇拜天地鬼神,行脫帽禮,歃血為盟等信仰習俗和匈奴人基本相同,與歐洲人差異較大。

3丶留在南俄草原的匈奴人,與突厥人、斯拉夫人不斷混血,形成一個新的族群,自稱匈人或馬扎爾人。公元9一10世紀,進入歐洲。為第2波入侵歐洲的匈人。他們西向一直打到今法國境內,被日耳曼人擊敗。後退至東歐地帶,皈依基督教,成為今日之匈牙利人。

(1)名稱上保留了匈的發音。

(2)保留了東亞人姓在前,名在後的命名等風俗習慣。

(3)當年入侵歐洲時,亦是勇猛、兇悍的流動作戰風格及戰術。

(4)經現代DNA測定,匈牙利人保留有古代匈奴人1‰的血統。




趙凡丁201










用戶中國布衣


公元八十九年,東漢聯合南匈奴打敗了北匈奴,這一次,北匈奴徹底是土崩瓦解了,從此消失了。但是消失的匈奴人到底是去了哪裡?有人說逃往了歐洲,形成了現在的匈牙利人;也有人說融合到其他的民族之中去了。

後來,在考古學家的在外蒙的墓群中檢測了多種基因,將這些基因和匈牙利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墓地中的基因做了對比,判斷出匈牙利的此墓主人應該屬於亞洲北部。這就足以看出當時亞洲的匈奴源源不斷的向歐洲遷移,在當地形成了一個新的部落,逐漸和當地的部落結合,最終形成了歐洲的匈奴人。

匈奴人的傑出首領阿提拉使匈奴人促進了歐洲歷史的發展,並且將叢林中的日耳曼人推向了歷史舞臺,最終匈奴與日耳曼結束了羅馬人的時代。從側面可以看出,當時的漢朝是有多厲害,將匈奴打的是落花流水,就是這些殘兵敗將,硬生生地推動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