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对原著的删减与聚变

评价这部电影和原著的关系或是改编的技巧,其实都没有太大必要性,对于喜欢陈忠实的原著的人来说,电影《白鹿原》应该只能算是一个精华版或是节选版,原著的历史跨度、涉及到的奇异元素、剧情和人物的信息量和小说中活灵活现的细节描写,都不可避免的经过了大幅度裁剪和节选,如果从呈现原著面貌的规格来说,它的确令人意犹未尽,可是仅就这156分钟的公映版电影本身来看,《白鹿原》已足够完整。

同样,仅就创作者对一片土地的历史和社会进程关系的细微观察和呈现,已然使《白鹿原》拥有了非凡的价值,更何况有节奏紧凑但不乏留白的风格,影片很好的抓住了时间线上的每一次变革对白鹿原的影响,并使其套牢人物的遭遇和转变,比较重要的清朝结束、农会斗争、军阀混战、国共决裂,都很巧妙的融入到故事中,用小人物推演历史的进程,这样的方式并不新鲜,《白鹿原》胜在做得纯粹而且技巧圆熟。其中高台批斗乡约、火烧麦田等戏分各具特色的同时做到气场统一,还有奏腔、割麦、祠堂会议等富有仪式感的场面,都散发着浓郁的美。

影片的视听美感和表现力是勿需置疑的,但如果这样一部承载历史的电影只是有美肯定不够,还要有更大的能量来穿透历史,让现代观众去理解并进入一片比较陌生和遥远的土地,《白鹿原》的这个能量来自人物,一群生存欲望足够旺盛且线条足够简单的人物,两个老地主白嘉轩和鹿子霖一个定若磐石一个墙头草,下一代白孝文和鹿兆鹏则是他们的鞭子下背道而驰的逆子,一个性格扭曲,一个投入革命,长工的孩子黑娃和举人的小妾田小娥懵懂着摸到了自由的门槛,却改变不了命运,最终成为祠堂体制的牺牲品(黑娃的结局没有在公映版中出现),这些比照鲜明的人物像原子核一样彼此靠近,挤压、缠斗、聚变,最终在毁灭时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在白鹿原上演绎出千百年来不变的轮回。

尽管非常不想作比较,可若想完全绕过原著还是不可能的,因为原著,《白鹿原》才如此得来不易,因为原著,影片的创作历程是无比艰难的,从小说诞生到剧本成形,再到王全安把它拍出来,所面临的难度、挑战和阻力,我们身为观众无法亲历却可想而知,然后是关于上映的八卦一波三折,好事多磨,片长从220分钟变成180分钟又变成了现在的156分钟,日期也从飘忽不定变成了突击上映。

所有这些幕后的变化和变数,加上一部史诗级原著和传说中220分钟版本引发的期待,让《白鹿原》成为笔者心目中最金贵的华语年度电影,观看的时候自然格外珍惜,每一格、每一场都细细的观赏着、品味着,从开场的麦浪到落幕的麦浪,都舍不得眨眼,而它也确实配得上影迷的专注,整体的质感非常美妙,也适合让人投入其中,看每一个角色的命运和遭遇,每一次历史的摆动和震荡,都会触碰出一些若有所思,大概因为我们都是这片土地的孩子,还延续着那些人物的血脉吧。

《白鹿原》:对原著的删减与聚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