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下不一樣的《洛神賦》王獻之小楷

《洛神賦十三行》,簡稱《洛神賦貼》、《十三行》,東晉王獻之的小楷書法代表作,原來的墨跡寫在麻箋上,內容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賦》,但流傳到唐宋時代就已經殘損並亡佚了。流傳下來的刻本為宋代根據真跡上石的拓本,包括“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兩種,其中“碧玉版本”較好,它於明萬曆年間在杭州西湖葛嶺的半閒堂舊址出土,原石藏首都博物館。


看下不一樣的《洛神賦》王獻之小楷
看下不一樣的《洛神賦》王獻之小楷
看下不一樣的《洛神賦》王獻之小楷看下不一樣的《洛神賦》王獻之小楷
看下不一樣的《洛神賦》王獻之小楷看下不一樣的《洛神賦》王獻之小楷
看下不一樣的《洛神賦》王獻之小楷《洛神賦十三行》,簡稱《洛神賦貼》、《十三行》,東晉王獻之的小楷書法代表作,原來的墨跡寫在麻箋上,內容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賦》,但流傳到唐宋時代就已經殘損並亡佚了。流傳下來的刻本為宋代根據真跡上石的拓本,包括“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兩種,其中“碧玉版本”較好,它於明萬曆年間在杭州西湖葛嶺的半閒堂舊址出土,現藏於遼寧博物館。

洛神賦貼是王獻之的小楷作品,據說王獻之好寫洛神賦,寫過不只一本。共計十三行,真跡已不復存在。今只傳賈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稱“碧玉十三行”。現藏首都博物館。

王獻之所書《洛神賦》(十三行)體勢秀逸,筆致灑脫,清楊賓《鐵函齋書號》認為“字之秀勁園潤,行世小楷無出其右”。從《洛神賦》(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獻之的楷書筆法不再帶有隸意,字形也由橫勢變為縱勢,已是完全成熟的楷書之作。

這本刻帖中的字用筆挺拔有力,風格秀美,結體寬敞舒展。字中的撇捺等筆畫往往伸展得很長,但並不輕浮軟弱,筆力運送到筆畫末端,遒勁有力,神采飛揚。字體勻稱和諧,各部分的組合中,又有細微而生動的變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變化自然。王獻之的楷書與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運用“內扌厭”筆法;而獻之的字神采比較外露,較多地運用”外拓“筆法。他們都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董迨《廣川書跋》說:子敬《洛神賦》,字法端勁,是書家所難。偏旁自見,不相映帶;分有主客,趣向嚴整。與王羲之《黃庭經》、《樂毅論》相比,一反遒緊縝之態,神化為勁直疏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