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霞:又到七夕

王秋霞:又到七夕

王秋霞,黃陵縣教育局幹部,中學高級教師,喜歡閱讀和寫作,願用文字記錄心路歷程,並和朋友們一起分享。

農曆七月,那和煦的清鳳,那晶瑩剔透的雨露,已沒有了盛夏的燥熱,風清月朗的時候,秋來了,七夕節也來了,七夕節在中國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源於牛郎織女的悽美的愛情故事,一條茫茫的銀河隔斷了他們的相守和圓滿,牛郎和扁擔兩頭的一雙兒女只有在銀河這頭和妻子遙遙相望,而七月七這天,成天上萬的喜鵲被這堅貞的愛情感動,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全家得以團聚,據說七夕這天晚上在葡萄架下,可以聽見牛郎織女的竊竊私語的情話。多麼美好的期望,難怪七夕節不斷被國人推崇,美好的愛情總是人世間最美好的願望。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自漢代就有婦女穿七孔針乞巧的習俗,乞巧是婦女們期盼自己心靈手巧,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婚姻的美好節日。現在乞巧節已經列入世界非遺節日之一。

兒時關於七夕節的記憶除了牛郎織女的傳說外,更主要是七夕餅這種美食了,在那個零食匱乏的時代,無疑是很期盼的了。七夕餅其實就是各種各樣的花椒葉烙饃了,在麵糰裡放上洗淨的花椒葉,放上鹽和調料,用柴火,在鐵鍋裡炕一晚上,酥酥的,脆脆的,咬一口,那瀰漫整個房間的椒葉香,讓口福瞬間爆棚。烙饃的樣子很多,小人兒,扁擔,書,蓮花,向日葵,老虎,小魚,小兔子,小鳥,母親用一把梳子,一顆枚頂針,一把小剪刀,就可以讓手中柔軟的麵糰成為各種各樣的藝術品,那時候,我會守在案板旁,揉一塊麵,模仿母親的做法,卻總是敗下陣來。花饃烙熟後,母親會先拿個書樣的烙饃讓我們吃,好好讀書,寄託了長輩人對下一代的期望。那時候因為糧食的短缺,鐵鍋烙餅常常會焦,大人們常常會說,要吃焦焦饃,吃了會拾錢。不管是大人們的哄和騙,終歸是時代的印記,焦焦饃如今已不再見,花錢也可以買到椒葉饃,那是用電餅鐺打的,既不怕焦又省時間,卻很難吃出兒時的味道…… 如今的七夕時節,金風玉露,時尚浪漫風靡,一束玫瑰,兩杯紅酒,當時代發展到今天的時候,沒有人在意牛郎織女的傳說是真是假,沒有追究七夕晚上鵲橋相會有沒有可能,所有美好的期許和願望都會實現,中華文化的中的,月上柳梢頭的元宵節,行人斷魂的清明,萬古相傳為屈原的端午,鵲橋相會的七夕,千里共嬋娟的中秋,愛情,親情,家國情,情深款款,我們這個最講“情”的民族永遠是情深義重。

七夕時節願有情人不再朝朝暮暮,願織女牛郎不再銀河隔斷,願不再有林覺民《與妻書》的悲壯……惟願世間美好愛情成真,有情人皆成眷屬。

王秋霞:又到七夕

主張尊師重教 倡導快樂工作

引領健康生活 服務職業發展

延安教職工的精神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