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和七夕哪個才是中國真正的情人節?

SH_副村_妖精-刺刺


儘管有許多如同老葉一般的“小編”,每逢七夕就會告訴大家:七夕不是中國的情節人,可是,把七夕當成情人節來過的風潮,還是一日勝過一日。

  問題究竟出現在哪裡?中國古代的有沒有情人節?

  說起七夕,確實從古到今——至少是在二十年前,都不是情人節。

  有關七夕最早的記載,源自牛郎織女的故事。牛郎織女的故事,又源自古人對於星辰的崇拜。

  在春秋之前,織女星與牛郎星還只是天上孤孤單單兩顆星,各自默默運行,彼此沒有任何聯繫。到了戰國時期,第一次出現明確史料,將兩位星宿扯在一起。

  據秦國留下書簡雲: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是在這個特定的日子成婚,就彷彿牽牛星娶了織女星一般,註定沒有結果。不出三年,兩人必定離婚。

  也就是說,在戰國時期老百姓還把牛郎織女看成一對冤家,兩人在一起絕對不會幸福。畢竟織女星與牽牛星相隔遙遠,一看就是兩地分居的樣子。

  在漢魏晉時期,牛郎織女的故事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在《古詩十九首》中,有名句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在中國,神話一直都是現實的折射。戰國時代雖然七雄爭霸,但百姓生活還算安定,人口不減反增。到了漢末魏晉時代,這是中國的大衰之世。漢末人口有兩千多萬,到西晉一統時,十不存一。

  因為戰亂,社會各階層都大量出現了夫妻分離,無法團聚的現象,加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風氣,自然而然,便孕育出“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柔情與哀怨。

  不過,即便在那時,史料中的牛郎與織女,與後來的民間形象也大不相同。

  今天有關牛郎織女故事流傳最廣的記載,源自南朝《殷芸小說》,雲: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據說,織女乃是天帝之女,每天辛勤工作,連梳妝打扮的時間都沒有。天帝憐憫小女兒太孤單,於是將她嫁給天河西面的牽牛郎——注意了,這裡的牽牛郎可不是後來凡間的牛郎,而是天上的牽牛星。

  沒想到織女成婚之後,竟然就自顧小家,把紡織的本職工作給耽誤了。沒有了美麗的朝霞與晚霞,天空景色大打折扣。天帝勃然大怒,便下令織女回河東,每年只有一天能夠回家與丈夫相會。

  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古代,七夕牛郎織女相會之日,並不是夫妻團聚,共訴情話的日子,更不是與小三勾搭的日子。

  漢代史料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因為織女乃是紡織女神,古代女子又以紡織、女紅為業,於是,在每年的七月七日,許多女子都會聚集在一起,大家比賽穿針、縫紉,看看誰的手工好。

  唐代史料記載:

  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唐代氣息之日,皇宮之中都會祭祀牛郎織女雙星,人家可不是祈禱愛情,而是都拿著九孔針,五色線,在月光之下比賽穿針,誰能成功,誰就有賞。

  這種風氣後來傳遍天下,老百姓都在七夕之日進行穿針比賽。

  這種比賽有一個專屬名詞,叫做“乞巧”,即向織女祈禱,能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因此,老葉認為,七夕根本不是什麼情人節,而是三八婦女節,或者說,是三八五一勞動節。


葉之秋


元宵節和七夕哪個才是中國真正的情人節?

元宵節和七夕節是傳統農曆的兩個重要節日,但現代而言,人們對元宵節的慶祝要遠比七夕節隆重。那麼,元宵節和七夕哪個才是中國真正的情人節?要正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這個兩個節日的起源說起。

元宵節,古時又稱上元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傳統習俗裡,元宵節有許多慶祝活動,一般說來這天要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這天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大家都知道元宵節要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但其實元宵節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元宵節在古時也是情人節。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年輕女孩不允許隨便外出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佳節則正是這樣一個好機會。這一天,未婚男女可以藉助賞花燈、猜燈謎的機會為自己物色對象,這無意之中便成了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好時機。現在,我國部分地區還保持著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鄰居家菜會嫁得好的傳統習俗。

辛棄疾在他著名的詞《青玉案》中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這首詞上半段描寫的就是元宵佳節燈火輝煌、車水馬龍的熱鬧場面,後半段表達的卻是男女的

相思之情。尤其是最後一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極富意境的表達了相思懷人的情緒。而歐陽修在《生查子》中也寫到: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兩首詩詞證明了古代元宵節男女約會傳情的習俗。而“破鏡重圓”的故事講的就是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敘述的也是中宇文彥和影娘元宵訂情的故事。以上事例說明,元宵佳節確實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但,總所周知,中國傳統裡,有個特別的日子承載著情人約會的特定功能,這個日子就是農曆的“七夕節”。七夕節也始於漢代,其故事就是牛郎織女七夕相會。但這個七夕節的情人相會多少顯得有點悲涼,縱然牛郎織女的愛情無比忠貞,卻一年只能在這一天相會。現在,人們已經把七夕節當中傳統農曆的“情人節”。

因此來說,實際上,中國傳動的情人節其實有兩個,一個在元宵節,一個在七夕節。但相對於七夕節一年見一次的“悲涼”,我更喜歡元宵節的浪漫和歡慶,試想,在賞花燈遊玩開心時,“驀然回首”,“那人在燈火闌珊處”這是多麼的羅曼蒂克啊!


西毛壩2


對中國人來說,在商業化大背景下,似乎哪個節日都能過成情人節(捂臉。。。。。)那麼到底哪個是真正的情人節呢?

觀點一:七夕節

中國人把七月七日當成情人節自然是有道理的。

畢竟它緣於一場曠世奇戀——牛郎織女。

有人認為一年才見一次的戀人過於悲慘,似乎不太適合情人節甜蜜的氛圍。

然而細想一下,許多節日都來自一場悲劇,而人類的偉大在於從悲劇中發掘更加振奮的力量。

牛郎織女的堅貞和執著正是愛情的偉大和迷人之處。

也許這個節日是想告訴有情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之所至,死者可以生,生者可以死。

關於七夕的詩詞更是數不勝數。

韋應物說:“人世拘形跡,別去間山川。豈意靈仙偶,相望亦彌年。夕衣清露溼,晨駕秋風前。臨歡定不住,當為何所牽。”

白居易說:“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秦觀說:“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

觀點二:2月14

當然,在國際化大背景大,中國人還得過一個洋節日,就是2月14日西方情人節。

其實,西方情人節的起源更為悲慘(人類果然鍾情於悲劇……)

在眾多版本中,有一個最為流行的說法。

據說,在3世紀的時候,古羅馬皇帝殘暴不堪,曾下令禁止男婚女嫁。

天主教教主聖瓦倫丁認為這項禁令剝奪了人們相愛的權利,他不僅反對該禁令,還秘密為情侶們主持婚禮。後被捕入獄。

典獄長的女兒對其照料有加,兩人產生感情。然而聖瓦倫丁難逃死亡命運。被處死前他表明了自己的心跡。

後人被他反對暴政的精神和純潔的愛情感動,將他逝世的日子即2月14作為情人節以紀念他。

觀點三:元宵節

其實呢,元宵節跟愛情的關係也十分緊密。

元宵節雖然是一個閤家歡節日,但它有一項觀花燈的習俗。

這種“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美麗景象中,怎麼能沒點情趣呢。

古人就常常在這個時候跟自己心儀的對象約會。

於是大量浪漫的元宵詩詞產生了。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其實後面的有點慘)

以及辛棄疾那首非常著名的《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東風吹綻了千萬火樹銀花……想想就覺得美翻了,感覺今晚不用看燈展了,靠這首詞過夜了(嘻嘻嘻……)


文學與文化


可以稱為中國情人節有三個:七夕、上巳節、元宵節。

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情人節只有一個:元宵節。

為何這麼說呢?我們來一一分析。

1.七夕節。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是大家從小熟知的愛情故事。按照民間傳說,七夕節表達的含義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感情,慶祝七夕的內容主要是祈願,請求織女娘娘賜下美好姻緣。(並不符合戀人出門約會的主題)

2.元宵節。

元宵節則是一個快被遺忘了的中國真正的情人節。元宵節是一年中第一個圓月高照,良辰美景下與佳人相約的日子。充滿詩情和浪漫。各大文豪都留有元宵的墨寶。如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寫到“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景描述的正是元宵燈會的景象。

古時候未婚女子不允許外出,好多女子待到出嫁才出家門。而且古時宵禁制服嚴格,晚上不允許外出。而到了元宵節就不同了,待字閨中的女子們可以破例出門,晚上燈火通明,一起猜燈謎,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痴男怨女在燈會上相識相知相戀。如果沒有元宵節那古時還會有浪漫的愛情故事嗎?

所以請記住中國真正的情人節是:元宵節!

3.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古人出門踏青的日子,也是男女野外相會表達愛意的好時機。杜甫的《麗人行》寫的就是這個節日的盛況“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可惜宋代以後禮教漸嚴,男女私自不允許外出相會,這個節日也逐漸被人淡忘。


H丶z223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是一代文化泰斗歐陽修的的詩句。

元宵節也就是上元節。是農曆元月十五日。元宵節始於漢代。漢文帝時期下令元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在兩宋元宵節開始熱鬧和繁華起來。

七夕是農曆七月七日。也就是乞巧節。所謂牛郎織女天合配就在此日。因此有牛郎織女有象徵愛情的說法。但實際上和婚姻無關,

但七夕是情人節是今天的人牽強附會,實際上七夕是是指古時人們對數字時間的感知。古人給逝去的人做道場以七七為終結。七夕也有也有大魁天下拜文星而魁首之說,而自牛郎織女之事以後。才有年輕女子拜月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以已婚女子為主的節日。是指家庭美滿。

應當說、元宵節才是中國的情人節。當今元宵節的主要是指吃元宵,猜燈謎,在我老家也有逛花燈。舞獅子。送百病的習俗。在古代。年輕女子一般不得隨意出門、而元月十五是為數不多可以隨便出去的日子,而且可以結伴遊玩。可趁此時機卻是青年男女幽會的好時機。也是一個相親的好時機。以未婚女子為主。期待姻緣美滿。




清水空流


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沒有情人節,情人節本來就是一個泊來品。無論元宵節也好,七夕節也要,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的節日,但是在這兩個節日裡,都有著一些美麗的故事,美好的傳說,而且這些傳說總是與人們嚮往的愛情有關。


首先來說下這元宵節,元宵節自古以來,就有吃元宵、踩高蹺、賞花燈的習俗,尤其是這個賞花燈,基本上都全家出動,這裡面自然也包括那些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美麗姑娘,而美麗姑娘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吃著甜品,賞著花燈,圓月、花燈、美麗姑娘,在這樣浪漫的氣息下,自然也會發生很多很多才子佳人的美好愛情故事。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寫出來元宵夜的美好,光華的月下,燈火輝煌,美麗的姑娘,穿著漂亮的衣裳,歡欣雀躍,暗香流動,那心上人,就在燈火闌珊處。多麼美好的夜晚,多麼美好的節日,多麼美好的愛情。

然後是在說一下七夕節,眾所周知,這一天是牛郎織女在鵲橋上會面的日子,當然同時會面的還有他們的孩子,這更傾向於一種家庭的團聚,而在這一天的民間習俗中,更多的與女子有關,民間在這一天,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兒節”的稱謂。

當然,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多會與自己的心上人有關,因為這一天,與愛情有關,雖然這個愛情帶有些悲慼的色彩,但終歸還是有圓滿的一天,即便是這個圓滿一年僅此一天。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寫出來這段帶有些悲慼的愛情,但也點出了這愛情的偉大與堅持: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啊,真心相愛,時間、距離,就不是障礙。




老麥說說


應該說都不是。

情人節來自西方,節日的主題就是愛情,雖然其中有宗教的歷史,但本質上還是為未婚男女設置的。這種節日性質,無論元宵還是七夕都不存在。

元宵節為慶祝勘平諸呂之亂而設,從西漢開始就是民間傳統節日。據說漢武帝在這一天祭祀“太一”,從黃昏開始就通宵達旦用點燈明火,由此形成了後世正月十五張燈結綵、夜遊觀燈的習俗。也有東漢明帝效彷彿教點燈敬佛的說法和民間點火驅蟲、祈禱豐收的說法。不管哪種說法是真的,元宵觀燈、賞月遊街都是元宵的節慶方式。古代城鎮實行宵禁制度,天色一晚就關城門禁出行,所以是沒有什麼夜生活可言的。上至達官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不可犯夜,即使經濟發達、風氣開放的唐宋也不例外。因此張燈結綵的元宵就成了一次難得的夜晚狂歡,人們可以在這一天盡情地享受夜色,尤其是可以男男女女一起遊走在街頭上。古代女性受禮教約束,甚少出門,就連盛唐時期也以“從隨”為主,而非單獨出門。只有元宵那天,女性才可以大膽地走上街頭。因此元宵的人流如潮中,青年男女獲得了一次無比寶貴的共處機會,沒準就有偷偷看對眼的,這才使得元宵節有了某種情人節的意味。

而七夕節源自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好像天然的和愛情有關。但牛郎織女是已婚夫妻,和未婚戀人沒什麼關係。雖然在古代,女性會用乞巧和拜織女的方式來過節,也可以結伴出遊,但這只是姑娘們的節慶,和男性無關,女孩們不過是在心裡向上天祈求能獲得稱心如意的婚姻。與其說七夕是情人節,不如說是女兒節,少女少婦才過,大多時候連已婚多年的婦女都不參與。


類似的情況其實還有三月三上巳節。人們在這一天祓除釁浴、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男女也有機會在踏青中潑水相戲、互相物色。但上巳節是為紀念的黃帝誕辰而設,所事活動也都與辟邪祛病的巫術信仰相關,跟愛情一點關係也沒有。

中國傳統的婚戀中,沒有自主選擇、愛情至上的觀念,又怎麼會為愛情和自尋兩性關係的男女特意設立一個節日呢?說元宵或七夕是中國情人節,不過是現代人妄圖在自身傳統裡為現代概念尋找所謂依據或相似性的一廂情願罷了,全是民族主義的思維作祟。而且近年來消費主義藉此營造節日經濟,變著法地發明各種節日,更不足為怪。


徐鵬遠


首先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情人節,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其次節日不是數學公式,不能生搬硬套,特別是用外國的洋節日來框架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不但不尊重中國傳統文化,同樣也會對國外文化造成誤解。


最後要說的是節日的含義。元宵節是除夕的延續,是國人過年最後的狂歡,俗稱“鬧元宵”,賞月、看花燈、吃元宵,而關於男女之情確是很小的一個選項,我們更多是受辛棄疾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影響,因為煙花有撲朔迷離、稍縱即逝之感,能夠很好的詮釋愛情。

而七夕節俗稱“乞巧節”,最初是古代婦女穿針乞巧,後來有了牛郎織女的傳說被賦予了愛情的定義,但是古人從來沒有說過七夕節是情人節,只是現代由於受外國文化的影響,七夕節被很多人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但是我不敢苟同。

因為元宵節就是元宵節,七夕節就是七夕節,忘卻歷史等於背叛,同樣曲解文化等於離宗。


平民對對話詩詞


七夕了!七月七,鵲橋會,一年一次牛郎織女相會,從古時候傳下來的!這麼長時間了!還有聽老一輩人說,每次七夕都會下雨,說是老天爺為牛郎織女真情感動,留下來的眼淚!在葡萄樹下,能聽到牛郎織女說話呢!所以當然七夕啦


白色流浪貓


實際上,情人節是國外的節日,是屬於一個“舶來品”。在中國,根本沒有情人節這個節日。由於最近幾年,人們對於各種洋節日越來越熱衷,商家也是紛紛抓住了這種機會,所以才衍生出了好多什麼中國情人節這種噱頭。

嚴格來說,元宵節和七夕都不是中國的情人節。元宵節是閤家團聚的日子,七夕是為了紀念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如果非要生拉硬湊的話,私以為這不過是“東施效顰”,毫無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