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和七夕哪个才是中国真正的情人节?

SH_副村_妖精-刺刺


尽管有许多如同老叶一般的“小编”,每逢七夕就会告诉大家:七夕不是中国的情节人,可是,把七夕当成情人节来过的风潮,还是一日胜过一日。

  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中国古代的有没有情人节?

  说起七夕,确实从古到今——至少是在二十年前,都不是情人节。

  有关七夕最早的记载,源自牛郎织女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又源自古人对于星辰的崇拜。

  在春秋之前,织女星与牛郎星还只是天上孤孤单单两颗星,各自默默运行,彼此没有任何联系。到了战国时期,第一次出现明确史料,将两位星宿扯在一起。

  据秦国留下书简云: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是在这个特定的日子成婚,就仿佛牵牛星娶了织女星一般,注定没有结果。不出三年,两人必定离婚。

  也就是说,在战国时期老百姓还把牛郎织女看成一对冤家,两人在一起绝对不会幸福。毕竟织女星与牵牛星相隔遥远,一看就是两地分居的样子。

  在汉魏晋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古诗十九首》中,有名句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在中国,神话一直都是现实的折射。战国时代虽然七雄争霸,但百姓生活还算安定,人口不减反增。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是中国的大衰之世。汉末人口有两千多万,到西晋一统时,十不存一。

  因为战乱,社会各阶层都大量出现了夫妻分离,无法团聚的现象,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风气,自然而然,便孕育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柔情与哀怨。

  不过,即便在那时,史料中的牛郎与织女,与后来的民间形象也大不相同。

  今天有关牛郎织女故事流传最广的记载,源自南朝《殷芸小说》,云: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据说,织女乃是天帝之女,每天辛勤工作,连梳妆打扮的时间都没有。天帝怜悯小女儿太孤单,于是将她嫁给天河西面的牵牛郎——注意了,这里的牵牛郎可不是后来凡间的牛郎,而是天上的牵牛星。

  没想到织女成婚之后,竟然就自顾小家,把纺织的本职工作给耽误了。没有了美丽的朝霞与晚霞,天空景色大打折扣。天帝勃然大怒,便下令织女回河东,每年只有一天能够回家与丈夫相会。

  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并不是夫妻团聚,共诉情话的日子,更不是与小三勾搭的日子。

  汉代史料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因为织女乃是纺织女神,古代女子又以纺织、女红为业,于是,在每年的七月七日,许多女子都会聚集在一起,大家比赛穿针、缝纫,看看谁的手工好。

  唐代史料记载:

  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唐代气息之日,皇宫之中都会祭祀牛郎织女双星,人家可不是祈祷爱情,而是都拿着九孔针,五色线,在月光之下比赛穿针,谁能成功,谁就有赏。

  这种风气后来传遍天下,老百姓都在七夕之日进行穿针比赛。

  这种比赛有一个专属名词,叫做“乞巧”,即向织女祈祷,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因此,老叶认为,七夕根本不是什么情人节,而是三八妇女节,或者说,是三八五一劳动节。


叶之秋


元宵节和七夕哪个才是中国真正的情人节?

元宵节和七夕节是传统农历的两个重要节日,但现代而言,人们对元宵节的庆祝要远比七夕节隆重。那么,元宵节和七夕哪个才是中国真正的情人节?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这个两个节日的起源说起。

元宵节,古时又称上元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传统习俗里,元宵节有许多庆祝活动,一般说来这天要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这天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大家都知道元宵节要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但其实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元宵节在古时也是情人节。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年轻女孩不允许随便外出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佳节则正是这样一个好机会。这一天,未婚男女可以借助赏花灯、猜灯谜的机会为自己物色对象,这无意之中便成了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好时机。现在,我国部分地区还保持着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邻居家菜会嫁得好的传统习俗。

辛弃疾在他著名的词《青玉案》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这首词上半段描写的就是元宵佳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的热闹场面,后半段表达的却是男女的

相思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极富意境的表达了相思怀人的情绪。而欧阳修在《生查子》中也写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两首诗词证明了古代元宵节男女约会传情的习俗。而“破镜重圆”的故事讲的就是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叙述的也是中宇文彦和影娘元宵订情的故事。以上事例说明,元宵佳节确实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但,总所周知,中国传统里,有个特别的日子承载着情人约会的特定功能,这个日子就是农历的“七夕节”。七夕节也始于汉代,其故事就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但这个七夕节的情人相会多少显得有点悲凉,纵然牛郎织女的爱情无比忠贞,却一年只能在这一天相会。现在,人们已经把七夕节当中传统农历的“情人节”。

因此来说,实际上,中国传动的情人节其实有两个,一个在元宵节,一个在七夕节。但相对于七夕节一年见一次的“悲凉”,我更喜欢元宵节的浪漫和欢庆,试想,在赏花灯游玩开心时,“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多么的罗曼蒂克啊!


西毛坝2


对中国人来说,在商业化大背景下,似乎哪个节日都能过成情人节(捂脸。。。。。)那么到底哪个是真正的情人节呢?

观点一:七夕节

中国人把七月七日当成情人节自然是有道理的。

毕竟它缘于一场旷世奇恋——牛郎织女。

有人认为一年才见一次的恋人过于悲惨,似乎不太适合情人节甜蜜的氛围。

然而细想一下,许多节日都来自一场悲剧,而人类的伟大在于从悲剧中发掘更加振奋的力量。

牛郎织女的坚贞和执着正是爱情的伟大和迷人之处。

也许这个节日是想告诉有情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之所至,死者可以生,生者可以死。

关于七夕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

韦应物说:“人世拘形迹,别去间山川。岂意灵仙偶,相望亦弥年。夕衣清露湿,晨驾秋风前。临欢定不住,当为何所牵。”

白居易说:“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秦观说:“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观点二:2月14

当然,在国际化大背景大,中国人还得过一个洋节日,就是2月14日西方情人节。

其实,西方情人节的起源更为悲惨(人类果然钟情于悲剧……)

在众多版本中,有一个最为流行的说法。

据说,在3世纪的时候,古罗马皇帝残暴不堪,曾下令禁止男婚女嫁。

天主教教主圣瓦伦丁认为这项禁令剥夺了人们相爱的权利,他不仅反对该禁令,还秘密为情侣们主持婚礼。后被捕入狱。

典狱长的女儿对其照料有加,两人产生感情。然而圣瓦伦丁难逃死亡命运。被处死前他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后人被他反对暴政的精神和纯洁的爱情感动,将他逝世的日子即2月14作为情人节以纪念他。

观点三:元宵节

其实呢,元宵节跟爱情的关系也十分紧密。

元宵节虽然是一个合家欢节日,但它有一项观花灯的习俗。

这种“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美丽景象中,怎么能没点情趣呢。

古人就常常在这个时候跟自己心仪的对象约会。

于是大量浪漫的元宵诗词产生了。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其实后面的有点惨)

以及辛弃疾那首非常著名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吹绽了千万火树银花……想想就觉得美翻了,感觉今晚不用看灯展了,靠这首词过夜了(嘻嘻嘻……)


文学与文化


可以称为中国情人节有三个:七夕、上巳节、元宵节。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情人节只有一个:元宵节。

为何这么说呢?我们来一一分析。

1.七夕节。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是大家从小熟知的爱情故事。按照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含义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感情,庆祝七夕的内容主要是祈愿,请求织女娘娘赐下美好姻缘。(并不符合恋人出门约会的主题)

2.元宵节。

元宵节则是一个快被遗忘了的中国真正的情人节。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圆月高照,良辰美景下与佳人相约的日子。充满诗情和浪漫。各大文豪都留有元宵的墨宝。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景描述的正是元宵灯会的景象。

古时候未婚女子不允许外出,好多女子待到出嫁才出家门。而且古时宵禁制服严格,晚上不允许外出。而到了元宵节就不同了,待字闺中的女子们可以破例出门,晚上灯火通明,一起猜灯谜,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痴男怨女在灯会上相识相知相恋。如果没有元宵节那古时还会有浪漫的爱情故事吗?

所以请记住中国真正的情人节是:元宵节!

3.上巳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人出门踏青的日子,也是男女野外相会表达爱意的好时机。杜甫的《丽人行》写的就是这个节日的盛况“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可惜宋代以后礼教渐严,男女私自不允许外出相会,这个节日也逐渐被人淡忘。


H丶z223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是一代文化泰斗欧阳修的的诗句。

元宵节也就是上元节。是农历元月十五日。元宵节始于汉代。汉文帝时期下令元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在两宋元宵节开始热闹和繁华起来。

七夕是农历七月七日。也就是乞巧节。所谓牛郎织女天合配就在此日。因此有牛郎织女有象征爱情的说法。但实际上和婚姻无关,

但七夕是情人节是今天的人牵强附会,实际上七夕是是指古时人们对数字时间的感知。古人给逝去的人做道场以七七为终结。七夕也有也有大魁天下拜文星而魁首之说,而自牛郎织女之事以后。才有年轻女子拜月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以已婚女子为主的节日。是指家庭美满。

应当说、元宵节才是中国的情人节。当今元宵节的主要是指吃元宵,猜灯谜,在我老家也有逛花灯。舞狮子。送百病的习俗。在古代。年轻女子一般不得随意出门、而元月十五是为数不多可以随便出去的日子,而且可以结伴游玩。可趁此时机却是青年男女幽会的好时机。也是一个相亲的好时机。以未婚女子为主。期待姻缘美满。




清水空流


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没有情人节,情人节本来就是一个泊来品。无论元宵节也好,七夕节也要,是中国的一个传统的节日,但是在这两个节日里,都有着一些美丽的故事,美好的传说,而且这些传说总是与人们向往的爱情有关。


首先来说下这元宵节,元宵节自古以来,就有吃元宵、踩高跷、赏花灯的习俗,尤其是这个赏花灯,基本上都全家出动,这里面自然也包括那些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美丽姑娘,而美丽姑娘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吃着甜品,赏着花灯,圆月、花灯、美丽姑娘,在这样浪漫的气息下,自然也会发生很多很多才子佳人的美好爱情故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写出来元宵夜的美好,光华的月下,灯火辉煌,美丽的姑娘,穿着漂亮的衣裳,欢欣雀跃,暗香流动,那心上人,就在灯火阑珊处。多么美好的夜晚,多么美好的节日,多么美好的爱情。

然后是在说一下七夕节,众所周知,这一天是牛郎织女在鹊桥上会面的日子,当然同时会面的还有他们的孩子,这更倾向于一种家庭的团聚,而在这一天的民间习俗中,更多的与女子有关,民间在这一天,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的称谓。

当然,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多会与自己的心上人有关,因为这一天,与爱情有关,虽然这个爱情带有些悲戚的色彩,但终归还是有圆满的一天,即便是这个圆满一年仅此一天。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写出来这段带有些悲戚的爱情,但也点出了这爱情的伟大与坚持: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啊,真心相爱,时间、距离,就不是障碍。




老麦说说


应该说都不是。

情人节来自西方,节日的主题就是爱情,虽然其中有宗教的历史,但本质上还是为未婚男女设置的。这种节日性质,无论元宵还是七夕都不存在。

元宵节为庆祝勘平诸吕之乱而设,从西汉开始就是民间传统节日。据说汉武帝在这一天祭祀“太一”,从黄昏开始就通宵达旦用点灯明火,由此形成了后世正月十五张灯结彩、夜游观灯的习俗。也有东汉明帝效仿佛教点灯敬佛的说法和民间点火驱虫、祈祷丰收的说法。不管哪种说法是真的,元宵观灯、赏月游街都是元宵的节庆方式。古代城镇实行宵禁制度,天色一晚就关城门禁出行,所以是没有什么夜生活可言的。上至达官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不可犯夜,即使经济发达、风气开放的唐宋也不例外。因此张灯结彩的元宵就成了一次难得的夜晚狂欢,人们可以在这一天尽情地享受夜色,尤其是可以男男女女一起游走在街头上。古代女性受礼教约束,甚少出门,就连盛唐时期也以“从随”为主,而非单独出门。只有元宵那天,女性才可以大胆地走上街头。因此元宵的人流如潮中,青年男女获得了一次无比宝贵的共处机会,没准就有偷偷看对眼的,这才使得元宵节有了某种情人节的意味。

而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好像天然的和爱情有关。但牛郎织女是已婚夫妻,和未婚恋人没什么关系。虽然在古代,女性会用乞巧和拜织女的方式来过节,也可以结伴出游,但这只是姑娘们的节庆,和男性无关,女孩们不过是在心里向上天祈求能获得称心如意的婚姻。与其说七夕是情人节,不如说是女儿节,少女少妇才过,大多时候连已婚多年的妇女都不参与。


类似的情况其实还有三月三上巳节。人们在这一天祓除衅浴、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男女也有机会在踏青中泼水相戏、互相物色。但上巳节是为纪念的黄帝诞辰而设,所事活动也都与辟邪祛病的巫术信仰相关,跟爱情一点关系也没有。

中国传统的婚恋中,没有自主选择、爱情至上的观念,又怎么会为爱情和自寻两性关系的男女特意设立一个节日呢?说元宵或七夕是中国情人节,不过是现代人妄图在自身传统里为现代概念寻找所谓依据或相似性的一厢情愿罢了,全是民族主义的思维作祟。而且近年来消费主义借此营造节日经济,变着法地发明各种节日,更不足为怪。


徐鹏远


首先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其次节日不是数学公式,不能生搬硬套,特别是用外国的洋节日来框架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不但不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也会对国外文化造成误解。


最后要说的是节日的含义。元宵节是除夕的延续,是国人过年最后的狂欢,俗称“闹元宵”,赏月、看花灯、吃元宵,而关于男女之情确是很小的一个选项,我们更多是受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影响,因为烟花有扑朔迷离、稍纵即逝之感,能够很好的诠释爱情。

而七夕节俗称“乞巧节”,最初是古代妇女穿针乞巧,后来有了牛郎织女的传说被赋予了爱情的定义,但是古人从来没有说过七夕节是情人节,只是现代由于受外国文化的影响,七夕节被很多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但是我不敢苟同。

因为元宵节就是元宵节,七夕节就是七夕节,忘却历史等于背叛,同样曲解文化等于离宗。


平民对对话诗词


七夕了!七月七,鹊桥会,一年一次牛郎织女相会,从古时候传下来的!这么长时间了!还有听老一辈人说,每次七夕都会下雨,说是老天爷为牛郎织女真情感动,留下来的眼泪!在葡萄树下,能听到牛郎织女说话呢!所以当然七夕啦


白色流浪猫


实际上,情人节是国外的节日,是属于一个“舶来品”。在中国,根本没有情人节这个节日。由于最近几年,人们对于各种洋节日越来越热衷,商家也是纷纷抓住了这种机会,所以才衍生出了好多什么中国情人节这种噱头。

严格来说,元宵节和七夕都不是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是合家团聚的日子,七夕是为了纪念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如果非要生拉硬凑的话,私以为这不过是“东施效颦”,毫无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