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明清時期暢銷的紫陽茶葉與絲茶之路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傑出的外交家張騫通西域,開闢了從中國西北的甘肅、新疆通往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直到古代羅馬的道路,中國的絲綢、茶葉、紙張、陶瓷、竹器、漆器、金器、銀器等大量運往伊朗和地中海諸國,再轉運到歐洲。這條路後來被西方歷史學家稱為“絲綢之路”。張騫是陝南城固人,他通西域豈能忽視故土的茶葉和絲綢!

安康明清時期暢銷的紫陽茶葉與絲茶之路

唐代,江南茶區形成不久,又遠離大西北,山重水隔,交通不便,而山南茶區位列全國八大茶區之首,得此天時、地利,唐代商賈運往西域的茶葉自然首選山南茶和巴蜀茶。

當時,紫陽茶進入長安市場,其運輸路線有兩條:一條是走子午道,一是走陳倉道。

在明代,紫陽茶穩固地佔領大西北市場,備受西北少數民族的歡迎。見紫陽茶有利可圖,不少回族商人爭做紫陽茶生意,不少人並沿絲綢之路東進、南下,然後落腳安康定居。

到清代,紫陽茶的牌子叫響了,西安出了一批經營紫陽茶的行棧,主要集中於南關、東關。漢中、西鄉、十八里鋪也有一批專營紫陽茶的商號,紫陽茶飲譽大西北。曾任蘭州同豐茶店經理的趙同文在《紫陽茶西銷之歷史》一文中說:

安康明清時期暢銷的紫陽茶葉與絲茶之路

紫陽茶之西銷,約在明、清兩代為盛,它是沿絲茶之路向西慢進的,當時絲茶之路,即今之絲綢之路,在早期渭城(不是今之渭南,而是今之成陽。城在今成陽西南方,河的南岸),當時西進有三條路:一是由成陽西行走南路沿邊的天水、臨洮到蘭州;二是由長武北去經固原、靖遠到蘭州;三是由長武西南經涇川、隆德、定西到蘭州。這三條路的各縣也就是陝青茶銷售的老路。至今甘肅40多歲以上的人還是喜歡喝紫陽茶。

由明、清至民初,紫陽茶遠銷西亞伊朗、土耳其、阿拉伯、伊拉克、北非的埃及、的黎波里、突尼斯、摩洛哥、阿爾及利亞............

安康明清時期暢銷的紫陽茶葉與絲茶之路

趙先生所說的“絲茶之路”主要指通往蘭州的道路,時間限於明、清。明、清是紫陽茶大發展時期。《西鄉縣誌》曾記載西鄉以東廣大茶區(紫陽一帶)“晝夜治茶不體”。因茶價高,加之朝廷的指令,農民爭逐其利,乃至“男廢耕,女廢織”。據《明史・茶法》不完全統計,“(洪武四年)陝西漢中、金州、石泉、漢陰、平利、西鄉諸縣,茶園四十五頃,茶八十六萬株......…”明太祖朱元璋曾對戶部尚書鬱新說:“用陝西漢中茶三百萬斤,可得馬三萬匹,四川松茂茶如之。”由此可見當時紫陽茶產量之豐,價值之品。一百斤茶可換回一匹馬,喝茶無異於是很奢侈的享受,但以牛羊肉為主要食物的四北少數民族“寧可三日無油鹽,不可一日無茶葉”,這種飲食結構從客觀上確保了大西北茶葉市場的經久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