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旬陽汞礦對秦始皇陵地宮的貢獻

安康考古人員在清理老洞過程中,地質工作者於坍塌積石中,發現古人遺留的銅鐵工具有斧、錘、鑿、耙等,這些工具皆鏽蝕嚴重,有的僅能辨出器形。其中公館7號老洞出土的一罐水銀,是最重要的線索。罐為陶質,灰色,直口,高領,球型腹,圓底,有子母口蓋,肩部飾四道弦紋,腹部以下飾交錯繩紋,總重15.6公斤。從器型來看,為漢時物無疑。還有一條線索則是,自公館翻越羊山至砂洞溝礦區途中,還發現一處漢代遺蹟,雖然文化層尚未確定,但在此地採集到大量灰色飾繩紋之板瓦和筒瓦。在砂洞溝一老礦洞口並有一面約12平方米摩崖遺蹟,雖已漫速,仍依稀可見字跡,若隸若篆不似漢以後物。

安康旬陽汞礦對秦始皇陵地宮的貢獻

除以上線索外,近幾年文物考古調查,在一些漢墓裡還曾出土過硃砂和雲母片。硃砂是提煉汞的主要礦物,這一切都在提示我們,有漢一代,安康地區已經開採硃砂和普遍使用水銀。

旬陽水銀山的停採時間,應在北宋以後。成書於宋的《太平度宇記》裡還有金州貢宋砂水銀的記載。南宋後未見著錄。明清史籍和志乘雖列有條目,但只是襲用《太平寰宇記》的說法而已。從此,旬陽水銀山便湮沒無聞。著名地質學家戴安周先生根據上述種種情形考證研究認為:“從旬陽汞礦所處地理位置和古礦洞的開採時間推斷,旬陽汞礦的始採時間與秦始皇修陵的時間基本吻合”。始皇陵地宮“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洲部縣地理之勢”、“且又塗以丹”。丹和漆都是塗料。丹又稱為硃砂。塗丹漆的目的在於防潮,這就需要大量的丹、漆、水銀,過去研究者泛指取自巴蜀。殊不知戰國之際安康亦為巴蜀,後來才成為川、貴的專稱,故謂始皇陵的硃砂水銀為貴州所出。

安康旬陽汞礦對秦始皇陵地宮的貢獻

然而,1988年貴州省文物普查中提供的報告認為:“省境內遺存的各種礦治遺址有50多處,其中銅仁萬山汞礦遺址最為著名。求礦開採於明水樂年間,永樂十三年(1415年)後建大萬山汞辦局,從事宋砂開採”。時間上萬山汞礦開採晚於始皇陵營建時間,空間上貴州距長安萬里之遙,道路險阻。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長途搬運大量的硃砂、水銀,實在難以令人相信。因此不少地質工作者對始皇陵所用硃砂、水銀出自貴州一說存疑。旬陽公館汞礦和古礦洞群的發現,打開了人們的思路。自公館下游小河街沿乾佑河入鎮安、柞水,走古庫穀道入長安(庫穀道為先秦所修,漢代即已廢棄)道路甚近。因此人們終於考慮到始皇陵地宮所用丹砂、水銀可能來自旬陽水銀山這一歷史是事實。

安康旬陽汞礦對秦始皇陵地宮的貢獻

旬陽公館汞礦,自1959年陝西省地礦局第一地質隊劫探以來,隆隆的開山炮聲喚醒了沉睡近兩千多年的大山,終於揭開了水銀山歷史上新的一幕・探明瞭我國中部地區第一個可供獨立開採、綜合利用的特大型汞銻礦床。並查清了外圍地質和硃砂次生擴散暈的分佈情況,為繼續尋找原生汞礦,進一步擴大礦床規模提供了可靠線素。隨著公館汞礦的開採利用,古老的水銀山將為安康的騰飛譜寫出新的篇章。

網絡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