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重慶和四川是一家,爲何現在卻分家了?

丶倪少聰


古巴國大至範圍在今天重慶全境及川東及川東北一帶,始於夏商,滅於戰國中期。蜀國大致為今天的成都平原及川南地區。後統稱為巴蜀。

由於成都能輻射川藏地區,在農業時代,成都平原的糧食產能明顯高於重慶的丘陵山地,所以天然的成為政治、經濟中心。而重慶僅為重要的物貿碼頭,承接著長江與成都平原的聯繫。

但在抗戰時期,大量的工業遷至重慶,重慶又成為民國政府的戰時首都,重慶的地位一下有了質的變化。完善的工業門類,從重工業到輕工業,重鋼鉄到船泊,在長江中上游沒有一個城市的工業水平與之媲美。

川渝分治事因三峽的建設。首先的原因即是因三峽工程建設帶來的三峽移民工程。而三峽移民工程絕大部份的工作量都在四川省內,作為四川省而言是無法單獨完成這樣巨量的人口遷移。川渝分治始提出。

重慶沒有成立重慶省,而成為重慶市,是因為考慮到設立省制的成本太高,而最終直轄落地。

另者,三峽建成後,長江流域經濟帶將自然形成,獨立的建制單位有利於有限的發展資源配置的效率提升。

再者,從歷史上看,中國至古以來就有弱區域的政治傾向,例如湖南湖北至古稱楚地。以洞庭湖分治也是為分權制衡。四川有句名言“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這句話與“守江先守淮”“得中原者得天下”一樣是歷史反覆出現的警示。清未,因“保路運動”而將武漢行營派往四川的清朝政府,而使武漢誘發了“辛亥革命”。歷史再往前後,“隆中對”的核心思想,即是先得巴蜀,再取中原。

四川有巨大的糧食產能,人口優勢,重工業所需的煤、鐵礦、四川均蘊含豐富。又有阿壩、涼山為戰略縱深,如果再加上重慶的重工業優勢,任何上居廟堂之仕都必須將其肢解的。三峽工程的建成,無疑給出川建設了一條“高速公路”。抗日戰爭中,日軍攻宜昌時被胡璉在石牌大敗,而改進攻長沙、衡陽,計劃由貴州入川。可想地勢之利可改國運。重慶建市更大的考量,還是從經濟戰略上出發,長江經濟帶的龍頭鳳尾即上海與重慶,從經濟總量上講絕對高於廣深港澳的大灣區經濟帶,或者環渤海經濟帶。

川渝分治自然而成。


漁夫釣客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重慶、四川兩省份的真實描寫,現在的重慶人,如果你把他說四川人他不會承認,現在的四川人,如果你把他說成是重慶人他會跟你翻臉,為什麼呢?重慶、四川在古代本不是一家,四川叫蜀國,重慶叫巴國,為什麼現在人總是在巴渝一家親?(“渝”是重慶的簡稱),四川、重慶究竟是有著怎樣淵源。

古代的四川屬於蜀國,古代的重慶屬於巴國,毫不相干,四川與重慶的分合主要出現在民國政府成立後的瓜葛。重莊早在先秦時期就以巴國相稱,巴國都城先後定都今天的涪陵區、墊江縣、江北區,重慶地名也從巴國→巴郡→渝州→恭州→重慶隨著年代在改變,“渝州"一詞如今重慶仍然在引用。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於是將恭州升為重慶府,“重慶"一詞由此得名並沿用今。重慶正式建市始於1929年,國民政府正式編制為乙級乙等省轄市,1935年2月10日國民政府將重慶設立為四川新省政府駐地,重慶、四川關係就此關聯。同年6月18日四川省政府由重慶迀往成都,1940年川渝省市兩地劃界,國民政府將重慶命名為中華民國陪都。1949年11月30日重慶正式命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大區的中央直轄市,隨著西南大區各大機構陸續迀往成都,重慶逐漸被邊緣,直轄的地位不再,1954年重慶劃歸四川恢復省轄市。

重慶屬於四川正式省轄時間已就是40多年,合併之後四川省人口在不斷增大,一個四川省的人口相當於2個或2個以上省份的人口,1983年重慶由於工業發展很快,享有省級經濟管理權限的計劃單列市,1985年整個四川人口達到1.1億,總面積達到57萬平方公里,四川過大,管理不全面,就有將重慶、四川劃分為兩個省份構想與決策,一個是以成都為市級單位的四川,另一個就是如今的重慶為中央直轄,面對各大機構的設立,沒有如時分開,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進行西部大開發,重慶撤銷省直轄設立為中央直轄正式批准,1997年3月14日批准,6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直轄,如今的重慶被中央直轄已有21年,重慶的發展速度非常快,與成都並稱為西南“雙子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