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如果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

趙愛虎


如果朱標如果順利繼位後才死,那就不會有朱元璋的屠功臣,那麼即使朱允炆削藩,朱棣也未必敢反,因為那麼多開國的大神在,換句話說,有那麼多開國的大神輔助,朱允炆削不削藩都無所謂。

朱標不死,藍玉就不會死,藍玉只有朱標能鎮住,就是因為朱標死了,朱元璋才不得不殺藍玉,朱元璋之後唯一能讓藍玉聽話的就是朱標。就算一個藍玉在,朱棣也不敢造次。藍玉最看不慣的也是朱棣。

而且朱標比朱棣厲害多了,他可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什麼場面沒見過,甚至在很多戰役立過功,都是他一個人指揮守城,而且成功拖住敵人!這樣的人而且寬厚仁慈,無論功德都能服人,拋開世俗長兄為大朱棣不敢怎麼樣,即使真的對打朱標簡直就是吊打朱棣,很有可能朱棣會有無數逃兵降將投奔朱標!他倆不是一個量級的。朱允炆就不一樣,太小無法服眾,也沒有作戰經驗。

朱標在根本不會削蕃!因為他鎮的住,他也比較仁慈!老爹殺人,他還一直和老爹懟。真的特別相信孩子和父母的緣份有深有淺!朱標死了,朱元璋寧願把皇位給朱標兒子也不考慮其他兒子,一定是愛屋及烏的原因吧!


笑搞


朱標如果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

朱標畫像

如果朱標不是38歲英年早逝,根本沒有會不會成為對手的問題。朱棣只能老老實實在北京趴著,當個有能力的富貴王爺。

之所以有這種推測,基於以下幾點:

1、朱標可是正宗的嫡長子;

2、朱標是老皇帝朱重八著力培養的接班人,擁有自己的政治班底;

3、朱標擁有足夠的人望,能鎮得住場子,也有足夠的政治號召力。

首先作為嫡長子,朱標的繼承權是沒有人敢質疑的。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元璋定下的鐵律,從嘉靖朝“大禮議”和萬曆朝的“國本之爭”

來看,明朝的士大夫對於朝禮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根本不會動爭大位的心思。雖然,他自己也號稱是孝慈高皇后馬氏的嫡子,但恐怕也就是他自己說說而已。

他必須是馬皇后的兒子,可能更多源於靖難之役後,坐上了皇位倒推自己,必須為嫡子,以正其位。

目前,史學家多認為其為朝鮮女子李氏碽妃所生。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為《南京太常寺志》記:“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魯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1]

朱棣畫像

其次,作為朱元璋傾力培養的接班人,朱標十歲時便被立為世子,十三歲時,便代父回鄉祭祖。這種安排足以向眾人告示,朱標將會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

為了培養朱標的政治能力,朱元璋給它配備了堪稱豪華的教師集團。其中不但包括宋濂這樣的名儒,還包含李善長(太子少師)、徐達(太子少傅)、常遇春(太子少保)等功臣元勳。除此之外,馮勝、胡美、廖永忠、李伯升、趙庸、王溥、楊憲、傅瓛、康茂才、張興祖、孫興祖、吳楨、耿炳文、鄧愈、湯和、劉基、章溢、文原吉、範顯祖,都是太子府的執政班底。

這個堪稱豪華的太子班底,足以說明朱元璋對自己這個兒子無比信任,從未動過易儲的念頭。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強大的太子班底,才會有朱元璋諭之曰:“朕於東宮不別設府僚,而以卿等兼領者,蓋軍旅未息,朕若有事於外,必太子監國。若設府僚,卿等在內,事當啟聞,太子或聽斷不明,與卿等意見不合,卿等必謂府僚導之,嫌隙易生。”[2]

如果朱標不是英年早逝,而是一直活到繼位,時年44歲的朱標,具備完整的政治控制力,根本不會出現朱允炆主少國疑的局面。就算朱棣有志於天下,也沒機會。

要知道,起兵造反可是一件成本極高的工作,一般只有三種情況下才會出現:

要麼覺得自己擁有絕對的把握,一定成事;

要麼就是被逼的沒辦法了,反不反都是死,乾脆拼了;

第三種是造反的人缺心眼。

朱允炆畫像

最後,朱標在朝中擁有足夠人望,足以鎮得住場子。

《明史》曾經這麼評價朱標:“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3]

從以上記載可見,弟弟們有過多是這位兄長在皇帝面前為其求情,如果朱標順利接任皇帝位,以他仁厚的性格自然不會有“削藩”之事。所以,朱棣也就不會有被逼無奈的藉口。

另外,如果不是朱標英年早逝,朱允炆“主少國疑”之勢已成(朱允炆年紀倒是不小了,不過沒有政治經驗,已經是驗證過的),藍玉案是不是會爆發還真不一定,如果要是藍玉尚在,朱棣估計就更沒動手的心思了。

綜上所述,朱標活著,明朝根本不會有“靖難之役”,也不會有遷都北京之事,也不會有《永樂大典》,就是有也不會叫永樂大典,沒準叫個什麼大典。當然了,歷史是沒有如果這種東西的。

[1]、《南京太常寺志》 汪宗元[2]、《明史·卷115》;[3]、《明史 列傳三》

獨立思維、個人視角,我是頭條號“藏地讀行”,期待您關注。

各位爺,您要是看著覺得還中,要不嘗試點個“贊”?

我用人格擔保,點了絕對不會懷孕!哈哈哈!


藏地讀行


這個問題有點問題,因為標準答案應該是:如果朱標不死,這哥倆根本就不會成為對手,朱標將是朱棣的好皇帝、好大哥,而朱棣則是朱標的貼心悍將和北方屏障,因為在草根皇帝朱元璋家裡,還是很有親情的,特別是朱標朱棣還是名義上的一母所生——他們不管是不是馬皇后親生,但都是她一手撫養成人的。

朱標是歷史上很奇葩甚至是絕無僅有的太子。按照常理,太子做事都很低調,生怕引起皇帝老爹的猜疑而導致地位不保,但是朱標跟朱元璋的關係是個另類——朱標越優秀,朱元璋越高興,所以朱標贏得了滿朝文武的尊敬和親近,有時候為了保護大臣,還敢跟老爹爭執,雖然也氣得朱元璋連打帶罵,但是朱標“小杖受大杖走”,爺倆吵完還是好父子,朱元璋也被朱標真假難辨的“跳河”嚇出一身冷汗:“你個傻小子,老子殺人,關你啥事?至於尋死覓活嗎?(帝且喜且罵曰:痴兒子,我殺人,何預汝耶?)”

然後朱元璋下令:凡是連衣服都沒脫就跳下水救人的,連升三級;在岸上脫鞋脫衣準備輕裝上陣的,馬上拉出去砍頭!而且朱元璋還振振有詞:我兒子都跳河了,你們還有時間脫衣服脫鞋,我兒子淹死了咋整(太子溺,候汝等解衣而救之乎)?

朱元璋和朱標之間的關係,不像皇帝跟太子,而像一個老家長和一個孝順但又有點倔強的兒子,這樣的太子,不是建文帝朱允炆那樣的毛頭小夥子能比得了的。

而且在朱棣眼裡,朱標繼承皇位是名正言順的,大哥怎麼處置自己,自己都沒有反抗的理由,而且仁厚的朱標根本就不會搞什麼削藩——以朱標的威望,可以鎮得住各位兄弟,並把各位兄弟變成自己的左膀右臂。

從一件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出朱標對兄弟們的態度:秦王朱樉老是犯錯誤,被朱元璋召回京師準備處理,朱標藉著巡視陝西(朱樉的封地在那)的機會,拿回了朱樉“奉公守法愛民如子(估計是朱標造假)”的材料,還獻上一副陝西地圖,說是朱樉走遍陝西畫的(把朱樉悠遊無度的罪名也洗清了”),朱樉這才又回到西安當他的秦王。

所以歸根結底就一句話:如果朱標不死,也就不會削藩,朱棣就沒有理由“靖難”;而即使朱棣削藩,也能得到滿朝文武的鼎力支持,而且從小由頂尖文臣武將培養起來的朱標,也不是朱棣能打得過的……


半壺老酒半支菸


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是我們不妨大膽猜測下,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朱標不死,即使給朱棣100個膽子,他也不敢起兵造反。

第一,朱標擁有強大的治國陣容。史書上記載,朱標出生時,朱元璋正在領軍攻打集慶,得知情況後,大喜,隨即在當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無嗣。”朱元璋從小就喜歡太子朱標,對其愛護有嘉,聘請宋濂等名儒為帝師,悉心教導朱標。到了洪武元年,大明王朝剛剛建立,朱標就被立為太子,還為其選拔了一批功勳卓著,德高望重的文臣武將兼領東宮,輔導太子治理國家。其中有左丞相李善長兼任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任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還有馮勝、鄧愈、湯和、劉基、章溢等人也在其中,我就不一一述說了。

朱元璋每次外出征戰之時,讓朱標監國、令文臣武將盡力輔佐,一來可以鍛鍊朱標治理國家的能力,二來密切了朱標與群臣之間的關係。另外一方面,常遇春的女兒嫁給了太子朱標為妻,乃是太子妃。藍玉又是常遇春的妻弟,如此算來,明朝兩大名將與太子朱標乃是姻親,定然會堅定不移地站在朱標這邊。

朱標擁有如此強大的文臣武將陣容,試問朱棣敢不敢有過多的非分之想呢?

第二,朱標是百姓心目中的“明君”。朱元璋為了讓太子“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特地將一切政事交由朱標處分,然後奏聞自己,當時朱標年僅二十二歲。朱元璋時常告誡說,“我之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見面,不斷聽群臣意見,批閱各地奏章,學習治國之道,目的是為了讓你牢記幾個原則:第一是仁,能仁才不會失於疏暴;第二是明,能明才不會惑於奸佞;第三是勤,只有勤懇才不會沉溺於安逸;第四是斷,能斷不致牽於文法。”從此之後,朱標勤勤懇懇地協助朱元璋處理日常政務,治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強。

史書上記載,朱標溫文儒雅,慈仁殷勤,希望實行“寬通平易之政”,但是有些時候與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難行其道罷了。如果朱標登基稱帝,掌握大權,必然會實行“寬通平易之政”,那麼必然會國泰民安,一副欣欣向榮的模樣,試問朱棣還敢舉兵造反嗎?

第三,朱標是群臣心目中的“仁君”。朱標性格仁慈溫和,深受群臣愛戴。洪武十三年,爆發了著名的明初四大案之一,胡惟庸案。由於宋濂的長孫宋慎,與胡黨中人過往甚密,因此也被牽扯到此案。當時朱元璋想要誅殺宋濂,最後在馬皇后及太子朱標的力保之下,這才得免一死,發配四川。

一日,朱元璋又要大開殺戒,太子勸諫說道:“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朱元璋不作聲。

第二天,朱元璋故意丟下一條棘杖,讓太子去拿。太子聞言後,面有難色。朱元璋說道:“你見上面有刺不敢拿,我現在幫你把這些刺全部去掉,再交給你,豈不是更好。我所殺的都是天下的壞人,內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當這個家。”

朱標卻不認同,說道:“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有什麼樣的皇帝,就有什麼樣的臣民。

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扔去,並繼續追打。

朱標連忙跑開,嚇得連忙把懷中畫掉在地上。

朱元璋撿起畫,看到圖中馬皇后揹著自己逃跑,回憶起自己當年創業時多麼的艱難,怒氣也就消解了。

溫和仁慈的朱標乃是群臣心中的“仁君”,在群臣心中具有很高的威望,也能鎮得住這些開國功臣。有些學者認為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殺開國功臣,就是因為朱標的意外離世,害怕性格柔弱的皇太孫朱允炆鎮不住這些開國功臣們,所以這才舉起了屠刀。

朱棣之所以造反成功,有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屠殺了太多的名將,可以說是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如果朱標登基,開國功臣們不被屠殺,朱棣還敢輕舉妄動嗎?

第四,朱標是諸王心目中的“好大哥”,威信很高。\t史書上記載,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上來說,仁慈寬厚,重視親情,對其他諸王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人曾多次犯錯,要被朱元璋懲罰,都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才使他們免受責罰,因此,朱標在諸王心中具有很高的威信。

第五,朱標不死,朱棣沒有一個很好的造反理由。古代皇位繼承有個原則,就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朱標死了之後,本來朱元璋應當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其他兒子,然後朱元璋卻把皇位傳給了孫子,違背了這個原則,也是朱棣起兵造反的一個理由。當時朱標就是嫡長子,如果朱標不死,繼承皇位的話,那麼燕王朱棣的起兵理由也就沒有了,試問他該以什麼理由起兵呢?

朱棣是個雄主,五徵漠北,拓展疆土,還創造了永樂盛世,非漢唐所能並肩的,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朱標沒有英年早逝,順利登基稱帝的話(或許只要晚死幾年,登基過渡一下),即使給朱棣100個膽子,也不敢舉兵造反。倘若朱標登基稱帝的話,也一定會開創一個永樂之外的太平盛世,朱棣只是朱標朝中默默無聞的一位普通王爺罷了


清風明月話歷史


這個問題,應該分成三個問題來回答。

問題一:朱標如果不死,他會不會削藩?

問題二:朱標如果削藩,朱棣會不會造反?

問題三:朱棣如果造反,他是不是朱標的對手?

(燕王朱棣)

不得不說,明朝的藩王制度,是朱元璋造成的。

朱元璋之所以要把在唐宋前就已經廢除了的皇室子弟封藩的問題,重新撿起來用,是因為作為草莽出生的他,對大臣大將們的極不信任。他希望由他的兒子們來鎮守邊關,拱衛京師。因此,他在分封藩王的時候,不但把軍隊交給他們,而且把收稅的權力也交了一部分給他們,甚至把分封藩地官員的人事權也交給他們。

這樣一來,藩王的權力變得非常大。就算朱元璋在世的時候,這些藩王就有很多已經在胡作非為。連朱元璋自己也已經意識到藩王權力過大的問題,因此他在世的時候,已經做過一些限制藩王的工作。

比如規定不許藩王同時來京城朝見,只能一個一個地來。藩王之間也不能互相見面,防止互相串聯溝通。

比如規定藩王不能自行委派官員,取消藩國的相國制度,改為長史管理;長史由中央委派,藩王有錯,長史受連帶責任。

比如減少藩王的俸祿(以前藩王的俸祿是一品大臣的50倍,減少後只有10倍)。

比如限制藩王大興土木修建王府,等等。

(靖難之役模擬圖)

但是,這些措施並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問題,尤其是軍權還在藩王的手裡(朱元璋也是矛盾,如果軍權不在藩王手裡,在地方官員手裡,他又不放心。所以只能交給藩王。)軍權在藩王手裡,其實其他那些權力也在藩王手裡。大臣葉伯巨曾上奏朱元璋這個問題,但朱元璋卻把他下獄處死。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利用個人的威望,他的兒子們倒還比較聽他的話。他說東,兒子們不敢往西。但是朱元璋一死,問題就來了。

現在我們來回答第一個問題:朱標不死,他會不會削藩?

史料記載,朱標這個人,非常的仁慈。當年朱元璋要懲罰那些胡作非為的兒子們的時候,朱標還從中調解,為他的兄弟們說好話。從這個角度來說,朱標對他的兄弟們的感情,顯然是比朱允炆對叔叔們的感情深厚的。因此,他可能不會像朱允炆那樣,非常激進地削藩。

但是,朱標仁慈,朱標不激進削藩的結果,可能是藩王更加胡作非為,尾大不掉。

朱標就算自己不削藩,朝臣們會不會反覆勸說他削藩呢?會不會改變他的主意呢?

朱標就算自己不削藩,他對兄弟們有感情。但他這個感情,能比朱元璋對兒子們的感情更深厚嗎?朱元璋尚且要限制兒子們的權力,朱標難道不限制?

朱標就算自己不削藩,朱允炆會不會說動他削藩。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朱允炆就曾對朱元璋說:“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朱標當皇帝后,朱允炆難道不會勸他嗎?為將來朱允炆的江山考慮,為子孫後代考慮,朱標還不削藩?

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朱標削藩,都是必然的。

我們再回答第二個問題:朱標如果削藩,朱棣會不會造反?

朱標要削藩,朱棣會不會造反呢?有人說不會,因為朱標是嫡長子,而且有威信。但是,如果朱標讓朱棣放棄兵權的時候,他還會同意嗎?如果朱標要對他移鎮呢?他還會同意嗎?(朱棣就是後來當了皇帝,也要把都城遷到北方去,何況移鎮)。如果朱標像朱允炆那樣,動他的同母親兄弟周王,他會沒有意見嗎?

(朱允炆傾斜的皇位)

朱棣的性格非常像朱元璋,他殺伐果敢,要舉兵造反,是一定的。再說了,朱元璋搞《皇明祖訓》的時候,還有“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這樣的規矩。那時候朱棣一定不會說朱標不對,他說朱標身邊有奸臣,那樣他順理成章就舉兵造反了。

我們最後回答第三個問題:朱棣如果造反,他是不是朱標的對手?

朱標如果要削藩,他可以利用的資源,和朱允炆是一樣的。朱允炆的軍隊和大將,依然是朱標的軍隊和大將。朱允炆打不贏朱棣,性格更仁慈的朱標,能打敗朱棣嗎?

可能有的變數有兩個:一是朱標削藩,可能沒有朱允炆那麼著急。二是朱標在平亂的時候,朱棣的軍隊可能倒戈。

但是,不管是削藩急還是緩,結果應該都是一樣的。另外,朱棣已經掌控了北方,北方的軍隊,是不大可能倒戈支持朱標的。

最後再說一句,就算朱標忍讓,沒有削藩。但是,那樣會給他的後代產生更大的麻煩,那時候如果朱允炆再削,可能死得更慘。

(參考資料:《明史》《明太祖實錄》)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標不死的話,朱棣不是朱標的對手。朱標不僅是名正言順的太子,也是朱棣的大哥,朱棣還真的不能反抗自己的大哥啊,當然朱棣有想法也只能吞進肚子裡。朱標看上去很仁慈,不過同樣心機深沉有能力。朱標對於自己弟弟們的慾望再清楚不過了,他有足夠的能力應付,其實朱標早就和朱棣交過手一次了。

朱標是太子,是朱元璋立的,可是在朱標當太子的時候,就常常和朱元璋在政見上鬧矛盾,朱元璋強調對官員苛刻,朱標則反對,要用懷柔的手段安撫官員。朱元璋為了皇權的穩固,決定分封藩王,甚至誅殺開國功臣,朱標強烈的反對,不惜和朱元璋爭吵起來,因此朱標和朱元璋的關係漸行漸遠。特別是朱標當時已經患有重病了,活不了多長時間了,加上自己的兒子朱允炆實在太仁弱了,朱標是害怕自己死後,自己的後代不能當皇帝啊!朱元璋也看到了這些情況,因此就有了換太子的想法,畢竟朱標活不了多久,朱允炆實在不是做皇帝的材料啊!朱元璋看上了自己的四兒子朱棣,朱棣英武非凡,果敢有勇氣,很像自己,朱元璋非常喜歡朱棣,覺得朱棣是當皇帝的好材料。朱標知道朱棣的能力,是自己最大的威脅,朱標想就算自己死了,也不能讓朱棣搶了自己後代子孫的皇位。朱元璋對朱棣表示了自己的想法,朱棣當然興奮了,自己想當皇帝很久了,特別是在朱標重病的時候這個想法更強烈了。有了朱元璋的提示,朱棣開始了運作。同時有病的朱標也作出了安排,兩人在皇位的問題上有了一番交手。

一天上朝,朱元璋就表示了要換太子的想法,覺得朱標病重了,皇孫太廢物,還是早確定立太子為好。開始群臣沒有表態,終於依附朱棣的官員立刻上書說,朱棣無論哪個方面都出眾,太子非朱棣莫屬,朱標一派的官員立刻反對,“嫡長制”必須遵守,所謂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再說了朱標有兒子是不能立其它的皇子的。就這樣朱標和朱棣這兩派的官員爭的不可開交,為了太子的問題連續吵了幾天,那時的朱元璋並沒有表態,就看著底下的官員吵。朱標很清楚自己的父親是個強勢的皇帝,總在最後才會出手的,自己的後代地位可能不保了,朱元璋肯定最後會以強壓的態勢逼著官員就範的,因此朱標使出最後的一招,這一招真的要命啊!朱標因為仁愛,所以很多官員都依附於朱標,朱標就對這些官員說,上書是不能說服朱元璋的,一定要用更激烈的方式對抗,說理不行就死諫,死諫不行就集體辭職,一定要朱元璋就範。就這樣大批的官員上書必須立皇長孫為太子,不然就辭職不幹了,這下子就徹底惹毛了朱元璋。朱元璋把一批批的官員辭職的辭職,關進牢房的關進牢房,可是官員就是不消停,最後朱元璋還殺了一些官員,但是事情還是沒有停止,官員都不要命似的上書,大有一副只要真理在哪怕沒了命。朱元璋被這些有著儒家思想的瘋狂官員搞蒙了,自己再殘暴也不能把所有的官員殺掉啊,自己不就成了光棍司令了嗎?朱元璋徹底的服軟妥協了,立朱允炆為太子,朱標贏了,不久就病死了,朱棣輸了,只能灰溜溜的回去北方自己的封地了靜靜的等待機會。

朱標認為萬事大吉了就放心的去了,朱元璋死後,朱允炆順利當皇帝,只是朱允炆實在能力有限啊!搞個削藩搞的最後朱棣起兵攻入了南京,朱允炆逃跑了,這一局朱棣贏了當了皇帝。如果朱標不死,朱棣不可能當皇帝,可是一切都是如果啦,歷史只有結果,沒有如果!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朱標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

關於這個問題不存在朱標會不會是朱棣的對手,因為朱標若在,朱棣連造反的心的沒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先了解一下朱棣為何造反。

公元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削蕃,先後削掉了周、代、齊、湘四王,隨後又向燕王朱棣下手,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後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並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這時朱棣警覺了,一方面對朝廷裝瘋賣傻,另一方面暗地裡募集兵馬。最後控制了北平的軍隊後公開造反,朱棣為了造反名號可沒少動腦筋,最後找到了法律漏洞,那就是朱元璋在分蕃王時立的昭:若朝庭出現奸臣,蕃王可以靖難勤王。朱棣便以此為名起兵靖難。



在發動靖難之役的四年裡,朱棣每次都是逢匈化吉,就是因為朱允炆下令不得傷害朱棣。朱棣也以此為擋箭牌親自披甲上陣,在朝廷大軍中馳騁如入無人之境,軍隊見了朱棣都不敢放箭,更不用說刀砍搶刺了,最後朱棣繞道濟南,從河南、安徽向南京進攻更是無人阻擋,包圍南京後李景隆直接開門投降。朱棣之所以能夠造反成功,一方面其自身戰力比較強大,另一方面也是朱允炆過於仁慈給了朱棣很多機會。


因此,朱棣造反是迫於無耐,造反成功完全是機緣巧合,當時朝庭已經沒有大將能耐何朱棣,朱元璋時期的將軍只剩下一個耿炳文,而耿炳文擅長的卻是防守,朱棣20歲就就蕃北平,常年與蒙古作戰,還兩次北征蒙古,招降蒙古乃兒不花,生擒北元大將索林貼木兒,因此朱棣在朱元璋大殺功臣後成了當時大明的第一勇將,無人與其匹敵,因此朱元璋才敢大開殺戒只留下擅守的耿炳文。

如果朱標還活著,朱元璋會不會大開殺戒呢?這就是一個問題。

朱元璋大殺功臣尤其是武將就是因為怕自己死後沒人震的住他們,所以才會下手狠毒。而朱元璋真正開始大殺武將是太子朱標死後,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之後,以藍玉謀反為由將與藍玉有聯繫的將領全部殺掉,製造“藍玉案”。隨後又以各種理由將傅有德、鄧愈等人全部處死。在朱元璋死後只有耿炳文活下來了。


因此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也不會如此大殺功臣,因為朱標能震的住這些悍將。明朝立國後朱元璋就讓朱標主持朝庭事務,因此朱標有著二十多年的從政經驗,也有大量的官員和朱標關係密切,包括很多蕃王和將領。燕王朱棣恐怕對朱標只有畏服,跟本不可能有任何野心。

再說,朱標如果繼位也不會像朱允炆那樣急於削藩,朱標不削藩朱棣還咋麼造反。在朱標面前朱棣永遠只是一個小弟,他的責任就是守衛著大明的國門。


文史揭密


類似的問題,我已經看到過很多遍了,也回答過很多次了,今天既然再看到,那我就再答一次吧。

如果朱標不死,那麼絕對可以震懾朱棣,朱棣就註定只能在北平當一個安穩的王爺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朱標繼位名正言順

自從西周開始,宗法制就已經慢慢的成為了漢人不可撼動的傳統,這種傳統傳承千年,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說一個政權的繼任者第一人選必定是皇帝正妻所生的長子,他是最有資格繼承皇帝的位置的,其他人都要靠邊站。


而朱標恰恰就是嫡長子,他是朱元璋的正妻馬皇后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宗族地位無人可比,他是最有資格繼承朱元璋皇位的人。朱元璋後來選朱允炆做皇帝,輩分比朱棣他們這些叔叔小一輩,大家可能不服氣,但是如果朱標當皇帝那是眾望所歸,沒有誰敢不服氣。人心都在朱標這兒,朱棣完全籠絡不了,難道要他一個人去造反嗎?


朱標能力強猛將多

朱允炆年紀太小,政治經驗和軍事經驗相當的缺乏,過於稚嫩,但朱標卻完全不同。朱標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朱元璋當做繼承人來培養,無能是軍隊中的威望,還是治國理政的政治才能,朱標都是一把好手。不說全方位都超過朱棣,起碼不會比朱棣差很多。

除了朱標有著很強的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之外,朱標手下的猛將其實是很多的。朱元璋晚年,朱標已死,他擔心朱允炆壓不住驕兵悍將,所以大開殺戒。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藍玉,他可是朱標的舅父,堅決站在朱標這一邊。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是絕對不會殺藍玉的。有這麼多猛將在朱標身邊,借他朱棣十個膽,他也不敢去造反啊。


我的結語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是絕對沒有機會的。無論是從實力上還是名義上,朱棣都已經輸了,他還拿什麼去造反呢?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上天給了朱棣一次機會,就註定他不會在北平做一個安穩的王爺了。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老魏聊歷史


朱標,朱元璋長子,生前居皇儲之位,是為儲君。

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封燕王,建府於北平(今北京)。

(注:我見前面有答主用了許多篇幅說朱標為“嫡”。據舊史,朱標、朱棣兄弟同為馬皇后所出的嫡子,應非事實。朱標是不是嫡,存疑。對朱元璋頭幾個兒子的身世,我在拙著《大明王朝家裡事兒》一書進行了詳細考證,看官可參考,此處從略

在朱元璋生前,花了很大氣力培養鍛鍊朱標,從《祖訓錄》(“祖訓”是明朝家法,初版頒佈於洪武六年)所載諸王見皇太子禮儀可見,朱元璋著力於從儀制上樹立並鞏固皇太子的權威。皇子們見皇太子,必須先行君臣大禮(稱臣),待轉入後宮,方行家人之禮,彼此以兄弟相稱。

(“懿文”二字是朱標死後追加的諡號/皇帝不稱朕)

朱標在朱元璋稱吳王(1367年)時,就封為世子;次年(1368年)大明建國,他父親稱帝,他也順理成章地進封為皇太子。朱棣直到洪武三年(1370年)才封燕王。朱標與朱棣,論兄弟,朱標年長朱棣5歲;論地位,皇太子為國之儲君,與燕王又份屬君臣。

兄弟之間,君臣名分早定,朱標又一直深得朱元璋所愛,從未失寵,在此情勢下,朱棣是很難生出異心的。

現在翻閱《明太宗實錄》(朱棣最初的廟號是“太宗”,到嘉靖朝才改為“成祖”),它在記洪武朝舊事時,經常會記載朱元璋對朱標父子的種種不滿,時常尋思著易儲。實際上這些都是朱棣篡位後偽造的假史,是為其篡逆行為正名造的假,絕不可信。但這些假料不是完全沒有價值,假中亦能透出一些真,比如從中我們就可看出,朱棣的三哥晉王朱棡(封在太原)與皇太子關係很好(與朱棣的關係卻十分糟糕),是太子地位的堅定擁護者。洪武中後期最著名的大將藍玉,既是皇太子的親,更是太子在朝的武力支撐,藍玉與朱棣的矛盾也很深。

(朱元璋不喜歡朱標父子,以及朱標、朱允炆父子種種“柔弱”的表現,皆是朱棣御用史官乃至他本人的編造,是不可隨便取信的/皇帝不稱朕)

看官且看,無論是兄弟之行次,君臣之名分,在朝之實力,還是父皇之眷寵,朱棣無一項可與大哥朱標相比,他憑什麼去“奪嫡”?

如果朱標不是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突然薨逝,朱棣註定將沉於塵埃中,成為明代眾多籍籍無名的皇子中的一個,他的“英明神武”全做了空。

朱標一死,朱棣希圖繼位的野心才有可能冒出芽來。

那時,他上頭還有倆哥哥呢!就是排序,也輪不到他啊!

但他二哥秦王朱樉不得父愛,而且在洪武二十八年就病死了,死後還被他父親羞辱了一番。三哥晉王朱棡能力很強,又得父寵(朱元璋經常給這個兒子寫信,信中飽含舔犢之情),可晉王是朱標的人,他也是皇太孫朱允炆(朱標之子)的鼎立支持者;晉藩實力強大,封地與燕藩相接,對懷異心的朱棣是一個巨大的牽制。有晉王在,朱棣造反,別說三年,怕是三十年都不成。可惜老天太厚愛朱棣了,晉王在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年死了,從而為朱棣除去了他最大的敵人。

現在,在諸兄弟中,燕王朱棣是老大了,是建文皇帝最年長的叔叔。

朱標一死,還引發了朝政的大變,朱元璋開始動手剪除實力逐漸坐大的太子“黨”藍玉,造成洪武晚期最重大的“藍黨”之案,殺了幾萬人。雖然朱元璋一手製造藍黨冤案的原因很複雜,但假如朱標不死,藍黨案可能不會爆發,或者不以那樣殘酷的方式爆發。至此,明朝的元勳死亡殆盡,導致建文帝即位後,朝廷沒有真正威望素著的大將,朱元璋安排的“保駕大將”耿炳文實為第二流的將才,皇親國戚李景隆更是一個紙上談兵的紈絝子弟,他們都不是朱棣的對手。

綜上所述,朱棣意外得福,全是朱標之死造成的,如果朱標不死,朱棣能做的唯一的事,就是“歌頌我大明聖天子萬年之福”,而這聖與福,都與他無關。(皇帝不稱朕答題)


皇帝不稱朕


朱標如果不死,朱老四恐怕連上牌桌的機會都沒有,自然也就談不上能否匹敵了。



按朱棣自己的說法,他跳出來“奉天靖難”主要原因是:

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回,橫起大禍,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后,創業艱難,封建諸子藩屏天下,傳續無窮,一旦殘滅,皇天后土實所共鑑。祖訓雲:“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今禍迫於躬,實欲求生,不得已者。義與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討,以安社稷,天地神明,昭鑑予心。

翻譯成通俗的說法就是,朱允炆一小屁孩當了老大,被幾個奸臣忽悠了,一通亂搞,眼看要把朱重八留下的產業全禍害了。我朱老四身為叔叔輩,不能放任這敗家子繼續瞎J8弄,所以我反他孃的!

說一千道一萬,朱老四的潛在邏輯就是:

  1. 論資排輩,還輪不到朱允炆你個小屁孩
  2. 朱允炆太年輕,根本管不明白這個帝國

朱老四這套說辭擱在朱允炆身上,當時就沒有多少人信服,否則“奉天靖難”也不會打的這麼費勁。而如果對象換成了朱標,估計這套鬼話連朱棣自己都未必能信,

按照《明史》的說法,朱標和朱棣都是高皇后馬氏所生,也就是朱重八的嫡子。

興宗孝康皇帝標,太祖長子也。母高皇后。
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需要說明一點。有些資料認為朱標的生母並非馬皇后而是李淑妃,其判斷依據是《南京太常寺志》。但從時間上推算,這個說法其實不太能夠站得住。

朱標出生於至正十五年,李淑妃的父親李傑至正十六年才投奔朱元璋,李淑妃很大可能是至正十六年以後才嫁給了朱元璋。而且至正十五年時,李傑大約二十五歲左右,就算古人生孩子早,李淑妃頂多也才十歲左右,幾乎不可能生下朱標。

即算朱標的嫡子身份存疑,朱老四的嫡子身份也同樣存疑,且疑點比起朱標只多不少。而朱標的長子身份是不存在任何疑問的,朱棣怎麼蹦躂也是老四。按照“立嫡立長”的原則,朱棣很難拿論資排輩說事。

朱重八對朱標寄予了厚望,洪武元年正月就冊立朱標為皇太子,而且一直按照皇太子的標準進行培養。

首先在人員配置上,朱重八就下了血本,拿出了當時最豪華的班底:

……選勳德老成及新進賢者,兼領東宮官。於是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宗異兼右詹事,中書平章政事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書左、右丞趙庸、王溥兼副詹事,中書參政楊憲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張興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顧時、孫興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僉大都督府事吳楨、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治書侍御史文原吉、範顯祖兼太子賓客。

朱重八給予朱標的信任也是極高的,於東宮不單獨設立府僚,而是一套班子對他和朱標同時負責。

朕於東宮不別設府僚,而以卿等兼領者,蓋軍旅未息,朕若有事於外,必太子監國。若設府僚,卿等在內,事當啟聞,太子或聽斷不明,與卿等意見不合,卿等必謂府僚導之,嫌隙易生。

在朱重八同志的悉心安排下,朱標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執政經驗。

十年,令自今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
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

朱重八於洪武三十一年歸西,如果朱標能夠熬到繼位,那他差不多實習操持國政有二十一的時間。其執政經驗,漫說朱允炆不能比,就連朱棣恐怕也很難與之匹敵。

而且朱標與他爹刻薄寡恩的個性不同,這個人忠厚寬仁,又沒有紈絝習氣,對大臣和師長十分恭敬。因此很得人心,在朝野上下具有非常高的人望。

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綜合幾方面來看——

從道義上,朱標身為嫡長子,繼承大統是名正言順,而且具備很高的人望。朱老四拿「清君側」那套說辭來對付侄兒朱允炆都已經很牽強了。如果換成朱標在位,朱老四想找個稍微靠點譜的說辭來反他孃的,恐怕他自己那關都過不了。

從經驗上,朱標同志的執政經驗遠非朱允炆可以比擬。雖然不知道他的軍事才能如何,但以他做儲君多年的積累來看,就算朱老四在軍事方面天賦異稟,想以燕地一隅起兵,依然是勝算渺茫。

起兵不佔道義,打又未必打得過,以朱老四的性格,恐怕是不會貿然跳出來搞事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