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選題3原則,了解一下!

学术论文选题3原则,了解一下!

学术论文选题3原则,了解一下!

扶植學術、激勵創新、鑄造精品、傳播知識

選題是論文寫作過程的首要環節和核心要素之一,至關重要。它不僅決定著論文寫作的主要方向和目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規定了論文寫作的方法和途徑。衡量一個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和論文撰寫能力,首先得看他能否選擇有價值的課題。“題好文一半”,即選準、選好了研究課題,等於論文寫作成功了一半。這是相當有見地的經驗之談。學術論文的選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科研課題的選擇。決定學術論文質量高低和價值大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選題的好壞無疑是起著決定作用的因素。只有選準了課題,隨之而來的聚材、識材、具體觀念的提煉、研究成果的書面化才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反之,即使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到頭來也是勞而無功,因為其無價值可言。

一、研究課題的需要性

需要,是科學研究的最根本、最內在因而也是最持久的推動力。需要性原則,也叫價值性原則。所謂需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的需要,二是科學本身發展的需要。它是選題策劃的重要依據和出發點。我國知識分子著書立說自古就有“經世致用”的傳統。《論語》中孔子就說過:“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用今天的話來說,研究學術不是為研究而研究,當是有現實需要性的,這才是治學的根本目的。它體現了科學研究的目的性,即一切科學研究都是為了提高科研的學術水平,也即為了提高國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以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水平。

所謂價值,主要表現在研究課題的實際應用價值與科學理論價值兩個方面。前者是指現實生活中急待解決的課題。此類課題大多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密切相關,社會需要,群眾關心,研究目標明確。選準了這些課題,並且將問題加以解決了,就會帶來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給國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貢獻。自然科學領域中的選題,特別是應用性、開發性研究,考慮經濟效益尤為重要。這類課題,一定要投資少,見效快。如我國現代育種專家袁隆平把水稻雜種優勢應用於生產實際,使水稻增產20%左右,取得了驚人的經濟效益。此外,在選題中要考慮到能科學、合理地支配自然資源,要合乎國情,做到節約原料和降低消耗,綜合利用和不破壞生態平衡及自然環境。

需要性原則既是一個學術準則,也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體現出學者、科研人員的學術良知。例如,北大一位知名教授這樣評價經濟學家胡鞍鋼:第一為中央說話,第二為貧民說話。為中央說話,是指胡鞍鋼的學術研究總是站在決策層的高度,並屢屢被決策層所採納。為貧民說話,是指他關注弱勢群體,關注他們的利益得失。1999年6月胡鞍鋼提出了富民為本,擴大內需的學術宗旨。2002年6月,他又提出“解放農民、投資農民、轉移農民、富裕農民”的新思路。在胡鞍鋼提出“就業優先論”後,黨的十六大報告寫上了“就業是民生之本”。

根據現實需要選題,並不意味著研究人員只能從事應用研究,撰寫與社會生活直接相關的論文。強調社會需要和應用價值,不能做機械、狹隘的理解,只看眼前,急功近利。即有的研究項目,雖然一時還不能直接應用於實際生產和社會實踐,但對於科學文化的發展,對於解決理論上的疑難問題卻具有重要意義,因而有著相當的理論價值。

二、研究課題的學術性

選擇課題不僅要考慮社會需要,還要考慮課題本身的學術或理論價值。只有選擇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題去進行研究,才可望寫出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那麼,究竟什麼論題才能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首先,該論題應該是在學科中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為大家所關心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作者在對專門性的知識進行積累並加以深入探討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的勞動結晶,具有一定的理論高度和普遍意義。其次,該論題應該是最有可能或最有希望“創新”的問題。選題策劃要有創見、有新意、有特色,要有一定的先進性。選題要防止與別人雷同,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見和開創性。如果課題本身就比較陳舊或一般,那研究結果就極可能平淡無奇了。當然創新不是趕時髦和一味的標新立異,創新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應該是一致的,作者通過對問題的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方法、新視角與新材料,促進問題的正確解決。創新是學術之本,創新的核心在於突破。創新性課題所取得的成果,在理論研究中表現為新設想、新發現、新觀點、新見解,提出新問題;在應用開發研究中表現為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解決新問題。創新的內容和形式十分豐富,具體表現可列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探索前沿,填補空白。客觀世界是多樣化的,是無限複雜的,而且,客觀世界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因此,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研究探索是永遠不會完結的。探索科學前沿,探索別人未曾涉足或剛開始涉足的新研究領域,突破科學禁區,探求未來世界之謎,並創造出有重大學術價值或重大社會、經濟效益的科研成果是科研工作者夢寐以求的崇高目標。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就是說論題要站在時代的前列和理論的前沿,處於領先的位置,找到一些本來值得研究,但卻長期被人們所忽視的問題;也有一些是在過去沒有必要研究而現在有了研究的需要的問題;更多的則是一些在社會實踐和人類認識的發展中,不斷產生出是新問題,需要予以科學的解答。論文是研究和探討未知事物的表述,時代的未知領域和理論前沿總是有待於人們去認識新的東西。我們在進行選題策劃時,如果“敢為天下先”,選擇人們尚未研究過的問題,經過研究,獲得新成果,填補了某學科領域的某項空白,那就具有開創性,就能把科學事業推向前進。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說:“要跳到最前線去作戰,問題不是怎樣趕上,而是怎麼超過。”1930年,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自學青年華羅庚曾深入剖析了一位教授的論文,並寫出了《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這篇有學術價值的論文。那一年,他19歲。因此,我們在論文選題策劃時,要破除迷信,不迷信權威,不迷信書本,也不迷信傳統觀念。一般來說,開創性研究課題,總是蘊藏在科學的空白處。恩格斯說:“科學在兩門學科的交界處是最有前途的。”這種填補空白的研究課題,往往又表現為兩種具體情況:第一,原有的理論和觀點已不能解決新的現實問題,需要進行新的論證和說明。在這樣一個矛盾的結合點上所選取的課題才具有開拓性、創新性。第二,在兩種或幾種學科的滲透、結合點上所選擇的課題也具有較強的開拓性、創新性。許多邊緣學科,如仿生學、地球物理學、人體力學等,這些新學科的產生,拓寬了自然科學研究的領域。社會科學領域的滲透就更強。全球化之後,世界文化、政治、經濟更是水乳交融。所以我們的研究也要向多元化、多向度發展,向交叉學科發展,不斷選擇創新性的課題去探索和研究。

從事開創性學術研究,一般沒有太多的資料可以利用,也沒有現成的方法可資借鑑,研究難度較大,風險也較大。不過一旦有所建樹,就能對學科的發展產生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可能產生較大的社會反響。如1978年在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中,由個別人發起,不少人走在討論的前列,走過種種誤區,衝破重重阻力,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為撥亂反正和思想解放起了領先和帶頭作用。從理論和實踐的前沿選取論題,有可能全部正確,有可能全部錯誤,也有可能部分正確而另一部分錯誤。但是隻要有大膽探索和務實求真精神,就有可能在研究領域中劈出一方天地。在此基礎上,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還可更進一步進行超前研究和高瞻遠矚的探討。

其次,糾正通說,正本清源。糾正通說,也是創造性的一種表現,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糾正通說,就是指對已被承認或流行的學術觀點中的偏頗甚至錯誤進行批駁或糾正。有些理論、觀點,一直被人們誤認為是對的,成了通說。看起來好像早已解決了的問題,而事實上其理論是錯誤的或者在某些方面是錯誤的,應該重新正確認識。如“宇稱守衡定律”曾經是物理學上經過千百次實驗所證實了的金科玉律,但楊振寧、李政道沒有被條條框框所束縛。他們以求實的精神,詳細地研究了與這條定律相矛盾的現象,又做了多次實驗,大膽地提出:“宇稱守衡定律”並不是普遍適用的定律,它只是在基本粒子的強的相互作用和電磁作用中才適合,而在弱的相互作用中不適用。由此確立了被稱為可以和愛因斯坦打破牛頓力學萬能理論相媲美的宇稱不守衡的新理論。

再次,補充前說,有所前進。也叫老題新論,舊題新作。由於歷史的侷限性和研究的階段性,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都會存在或大或小的某種偏頗、失誤、漏洞、疑點和不足之處,這是難免的。即使是名家、權威的意見、主張也要敢於打上一個問號,抓住他們理論與論述上的破綻作為研究的突破口,或修正,或補充,或用新的方法、新的材料去驗證,或從新角度、深層次去論述,從而得出更充實、更完善、更全面的新見解、新結論。比如,“民主集中制”中民主與集中的關係在理論上多年都停留在“不能是沒有民主的集中,也不能是沒有集中的民主”這種所謂辯證但缺乏對其關係的深刻內涵解析的水準上。而王壽林教授在前說的基礎上,就在論文《民主集中制的真義》中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且這種見解與當前我們國家強調完善憲政的大思路大方向是內在一致的,是其理論框架內的可貴的充實與補充。再比如,農業、工業、腐敗、思想政治工作等都是舊題老題,有的甚至沿襲了幾十年,但這些舊話題在新時期中,其內容、結構、形式、特點、趨勢、地位等又都產生了新的內涵。舊題老題完全可以新論。

當然,任何創造性很強的發明和新穎、獨特的假說,一切預測未來的設想、預見和幻想,都必須以科學性為基本依據,即選題必須建立在總結過去有關領域科學實驗成果和理論的主要遺產的基礎上;離開這個基礎,任何重大發明和發現都只是空想而已,將會一無所獲或所獲無幾。比如從13世紀以來人們對“永動機”的研究,當代中國曾經的對“氣功”研究的走火入魔,都是其明證。

三、研究課題的可行性

在選題策劃時,既要考慮客觀需要、社會價值,考慮論題研究的必要性,又要考慮開展研究、進行論文寫作的主觀條件、客觀條件,考慮完成研究和寫作的可能性。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我們只能在我們的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麼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麼程度。”倘若論題有價值,而作者力不從心,無法完成,或無法圓滿完成,也是不合適的。因此,我們要根據自己的主觀條件去進行選題策劃。

首先,要考慮自己的專業特長與優勢。專業特長是一項很重要的主觀條件。選題策劃,應該是自己經過認真學習與鑽研之後的必然結果。自己對所從事的學科、鑽研的重點,有了較多的積累,不但對前人取得的成果、 達到的水平較為熟悉,而且對遺留的問題、爭論的問題也較為清楚。在這個學科中,或在這個領域中,研究的薄弱環節是什麼?在哪些方面仍有研究的必要和廣闊的前景?學科發展的趨勢如何?等等。對這些問題,都應心中有數。這樣,才能避免選題策劃的盲目性,有利於發揮自己的專長與優勢。 進行科學研究,必須揚長避短。揚長,就是發揮個人的專業特長與優勢;避短,就是不要去搞那些在專業上不熟悉的東西。如《試論GATS與中國服務貿易法制建設》 是法學領域的課題,就不是物理學家所能探討的;《“風骨”範疇的審美新質》是中國古代文學領域中的課題,就不是化學家所能解決的。從小的方面看,同一學科領域中的研究者,也有個專業對口的問題。只有從自己專業特長方面選題,才能發揮對相關信息掌握的優勢,其研究才容易深入下去,才容易獲得成功。

其次,要有濃厚的興趣。興趣是個人的喜好情緒。愛因斯坦說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推動人們去進行某種活動的原動力之一。如果研究者對某一事物產生喜好意識,就會積極地去接近它,研究它,認識它,獲得它。興趣可以充分地調動起研究者心理活動的積極性,併為靈感的出現打下心理基礎。達爾文在他的自傳中曾這樣說過:“ 我記得從我在學校性格來說,其中對我後來發生影響的,就是我有強烈而多樣的興趣,沉溺於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喜歡瞭解任何複雜的問題和事物。”這就是達爾文撰寫《物種起源》等論著的內部動力。興趣和愛好使人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引導人不辭勞苦地去探索自然和社會的奧秘,滿腔熱情地從事創造性的觀測實驗和思維活動,保持旺盛的鬥志,直至完成科研任務。

再次,要考慮自己的能力與水平,選擇大小難易適中的論題。對於初學搞科研,初學寫論文的人來說,論題宜小不宜大。例如,《關於素質教育的探討》《論減負》《論全球供應鏈與企業競爭力的戰略關係》《城市政府建設向何處去》《談語言和文字》這樣的論題,對於剛涉足科研的人來說,就顯得論題範圍太寬泛了。比如《對通貨膨脹下外幣報表折算、調整方法的探討》《作為“繡像小說”的〈天路歷程〉》《古代文秘製度》《對武漢城市雕塑的評析和思考》《富硒飼料對實驗動物免疫生理指標的影響》《論電影敘事中的“空間畸變”與“間離效果”》、《詩歌散文訴求式廣告文案的特點》《試論高校校辦產業檔案管理工作若干問題》《英語詞彙中的性 別偏見》等論題就較為具體,明確而獨特,易於把握和深入地研究。再比如將“論休謨的哲學思想”縮小為“論休謨的不可知論”進而具體到“論休謨的因果論”。如此層層深入地加以限定,直到自己能力所及並能取得最佳成果為止,而這樣選出來的題目,好把握,更能突顯自己的見解,也有利於研究的展開和論文的寫作。寫論文要靠點的突破,靠深度的挖掘。在選題上如果層層深入,定位於某個具體的點上,而且這個點是被別人所忽視的一個“點”,這樣的“點”就是富有學術價值的“點”,同樣可以做出大文章來。論題雖有一定難度,但是經過努力又有成功的可能,還是應下決心去選它。如果選題過於容易,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與潛力,也是不可取的。對與同一個課題,不同的研究者掌握和駕馭的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對知識水平高、 經驗豐富的人來說,可能是輕車熟路、駕馭自如;而對於科研新手來說,卻可能是力不從心、寸步難行。考慮可行性原則,對於科研新手意義更大。科學研究,也是學術上的探險,樹立可望而又可及的目標,既實事求是,又“跳躍摘果”,向著國內甚至國際的先進水平衝刺,是一個研究者應有的競爭意識。

選題策劃除了要考慮上述主觀條件外,還要考慮客觀條件,諸如資料、時間、使用設備、器材、科研經費等客觀條件。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搞科學研究,一定要蒐集大量信息。信息的來源,一靠實際調查,二靠查閱圖書報刊資料。圖書報刊資料(包括網絡上的資料)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資料缺乏,難以寫出有分量的論文。如果所選的課題或論題在資料的查找收集上有困難,這樣的選題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們在選題策劃時,看看自己在哪方面比較容 易蒐集相關資料,就從那方面選擇論題。選題策劃,還要考慮時間及計劃的篇幅。所謂考慮時間條件,一是時間要充足。要求作者在選題時根據時間條件,考慮課題的大小和難易程度是否適中,掌握好課題的分量。二是合理安排時間。寫作論文絕不僅僅是一個單純地訴諸文字的過程,更多的是一個研究與“想”的過程。論文篇幅的長短,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但要力避多而雜、 長而空。另外,科研新手特別是在校學生,選題時要考慮到嚮導師或有豐富科研經驗的同事請教,以得到全面、 具體的指導,這顯然有利於寫作的迅速展開和順利完成。由於導師在選題、資料檢索、研究方法、寫作技法給予的啟發,新手不僅可以減少在黑暗中摸索的時間,更可以學習導師的研究方法和特點,這對學生今後的工作更是無價之寶。

長按二維碼

人文在線

專注於學術出版

微信號:humanitybook 微博:@人文在線

客服QQ:221958409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