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的美國人真的連1000塊錢都拿不出來,沒有任何儲蓄嗎?

何均堰


這個調查數字大致沒錯。但並不體現美國人的整體生活狀態。

這個調查是隻針對美國人的儲蓄帳戶,裡面的現金的確不多,但這個調查沒提許多美國人都有不只一個退休金帳戶,比如401K或Roth IRA等。而美國人的資產主要都存在退休金帳戶,而不是個人儲蓄帳戶。

有一個估算是36歲-61歲美國工作家庭的平均退休金帳戶裡有大約9.6萬美元。一個60歲的美國人的退休帳戶裡平均有16萬。這些錢都是美國人實實在在的存款,不能因為退休前不太方便動用就不算其存款。

因為美國人喜歡提前消費,政府就在社會安全保障體系之外又設計了個人退休金計劃,以稅務優惠的方式引誘性地讓美國人從年輕開始就為退休存錢。

正因為這些計劃,美國人越發覺得不需要再另外存錢。所以許多美國人基本就是月光族,即使存錢,也是為了去度個假或買輛豪車(首付)之類,銀行賬上沒有多少錢就非常可以理解了。不要以為他們賬上沒錢就是窮的一逼啥的。

還有房產。美國人一旦有了房產,也算是一大筆財富。若需要也可以比較方便地以再貸款的方式把資產貸出來。

另外一點,美國消費要一下子付上千元的情況還真的不多。一般大件消費都可以分期,傢俱電器汽車手機等常常都不會全額付款,需要大筆首付的大概就是買車,一般需要付2000美元首付,傢俱電器更是0首付,上千的蘋果手機沒有幾個美國人會一下付清,都是每月幾十美元慢慢付。

遇到大病就看保險好壞了,若保險之外的的醫療費用很高,一般付不起也依然可以分期慢慢還。

總之,只要計劃好,帳戶上有1000美元一般還真是夠用了。當然,若遇到失業就會有危險,失業保險只有十幾個月,長期失業就需要申請政府救濟。這也是這個調查所針對的:呼籲美國人多存點錢防止失業後不能馬上找到合適的工作。

在美國只要有固定工作收入穩定,在退休金之外再存錢的意義也就是為了防止失業這樣的意外了。用銀行儲蓄帳戶的存款來衡量美國人的生活囧況肯定是非常偏頗的。


聽我說完好吧


對於這個問題,每日經濟新聞編輯鄭直認為:

這個說法大體沒錯,但不夠準確。美國一項Go Banking Rates問卷調查有這項統計,2017年,存款少於1000美元的人數比例從2016年的69%下降到57%,但是完全0存款的比例上升到39%。

這在儲蓄率冠絕全球的中國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想想《絕命毒師》這些美劇吧,很多主角稍微遇到生活動盪(生病、失業等)就拿不出一點錢應付,只能走上打家劫舍的不歸路,這些劇情也是有現實根基的。

根據trade economics的統計,2018年2月最新數據,美國個人儲蓄率只有3.4%,而CNBC推薦的儲蓄比例至少要達到25%。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儲蓄國,個人儲蓄率常年保持在30%以上,這比起60-70年代50%以上的儲蓄率已經下降了。

兩國儲蓄率的巨大差異,當然可以從社會保障等方面尋找原因,但是最根本的的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信貸擴張(credit expansion)!

回顧美國20世紀以來的經濟史,居民個人部門、家庭部門和政府部門都經歷過“加槓桿”的負債高峰。科立芝總統時代,信用卡和分期付款的發明使得資本主義經濟向前邁出一大步,普通工人也能分期買得起汽車;30年代“大蕭條”,羅斯福新政直接讓政府負債擴大基建,提供公共服務,解決了很多人的失業問題,讓美國經濟暫時度過難關。2001年到2006年,美國居民部門的負債創新高,其中主要是房貸構成的,那時候美國房價一直飛漲,很多人抱著“買到就是賺到”的心態,而且各金融機構也“放水”將房貸批給很多資質不夠的個人。

信貸擴張(低儲蓄、高負債)無疑能刺激生產和流通,消滅通縮壓力。但是風險在於,信貸泡沫一旦破滅,情況會很慘烈。大蕭條、次貸危機都是信貸瘋狂擴張後潮水退去的時刻,但這種教訓也還是阻擋不了人類在未來繼續瘋狂。


每日經濟新聞


嗯,這個說法大體正確。對於國人,可能難以想象,但這就是美國。

美國人不儲蓄,因為既存不下錢,也不想存錢。

1.美國是高消費社會,很難攢下錢

我在此前的問答,曾測算過,美國中等收入的4口之家,一個月生活消費5400美元,美國生活成本很高。

2.稅收體系扣掉一大部分,攢錢不如花錢

舉例來說,一個4口之家,年收入10萬美元,夫妻合併報稅,各種稅前抵扣,假設3萬美元,則報稅收入7萬。



社會安全稅稅率15%,交稅1.05萬。

再算個稅。按規定可以得到12600美元的家庭標準減免額(Standard Deduction),此外每個人還可以得到4050美元的個人減免額(Exemption),4個人共16200美元,合計28800美元。


7萬美元總收入減去28800美元,應納稅收入為41200美元。其中18550美元按10%稅率計算,應交稅1855美元;餘下的22650美元按15%稅率計算,應交稅3397美元,兩項合計應交稅5252美元。



既然稅高,那麼攢錢不如花錢,消費可以抵稅,買車,買房都可以抵稅。

3.美國經濟發展平穩,儲蓄吸引力不大

下邊為美國儲蓄品種及利率,相比我國4-5%的理財產品,小巫見大巫。所以對於美國人民而言,儲蓄吸引力不大。

美國定期儲蓄種類 年利率

3個月定期存單 0.31%

6個月定期存單 0.46%

9個月定期存單 0.61%

1年定期存單 0.81%

3年定期存單 1.13%

貨幣基金MMA 0.28%

貨幣基金10K 0.26%

4.美國福利制度比較完善,養老無後顧之憂

美國社會福利制度比較完善。比如社保,美國失業時,有很多福利,補貼。再如醫保,和中國很像,美國人買各種商業保險,每月交,退休後,享受國家醫保,從62歲開始免費,全部免費,而且是全包,上不封頂。

…………………………………………………


史晨昱


不知道提出這個問題的網友是從哪兒看到這個消息,是權威的調查機構,還是有公信力的媒體?

幾年前,美國頂尖學府學者(麻省理工學院學者帕特巴(James Poterba)、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範提(Steven Venti)和哈佛大學學者懷斯(David Wise)等)曾聯合進行了一項主題為“他們為退休做好準備了嗎?”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逾46%美國人臨終前資產不到1萬美元,在這些存款不到1萬美元的人群中,大部分家庭沒有家庭資產,幾乎全靠社保福利金維生。

由於參與這個項目研究的學者在學界的聲望,使得他們的研究結果是可信的,也和我在北美2、30年來感覺是一致的。在北美,至少白人這個群體,除了退休金(401K、RRSP等),是普遍不存錢的,他們沒有存錢這習慣,以致大多數美國老年人退休後依靠社保福利金生活。

有很多原因,一方面是多年來社會倡導的“提前消費”,“入不敷出”的消費生活方式已成慣性,根據世界銀行和美聯儲的數字:美國人口雖然只佔全世界的4.4%,但消費了全世界22%的商品;另一方面,前2、30年來,北美中產階級的實際收入幾乎沒有提高,現今個人資產的累積已很困難了。

再據世界銀行和美聯儲的數字,1970年美國家庭存款佔GDP比重有13%,到了2017年只有區區的2.6%。也就是說,美國人一邊是花的錢越來越多,一邊是存的錢越來越少。

至於“70%的人連1000塊錢都拿不出來”這個說法倒可能是誇張了,因為多數美國人,一旦遇到緊急情況,真需要用現金時,他們是可以從他們的退休金中取出了一部分的,只是退休金一般都是“Tax-Deferred”(延稅)賬戶,也就說,從這種賬戶裡取錢的話,到年底報稅時,需要罰稅的。這涉及很複雜的稅務問題,就不另贅述了。

總之,美國人的確沒什麼存款,不過,也不至於多數人連1000塊錢都拿不出來。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更好的意見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陳思進


很正常。

2018年3月,美聯儲發佈的《美國家庭經濟狀況報告》(Report on the Economic Well-Being of U.S. Households)中提出:如果你突發意外(例如突發疾病需要支付醫療費用等)能否立即拿出400美元(約合人民幣2613元)的急救錢?

令人驚訝的是,44%的美國人拿不出這400美元。在這部分人中:45%的人表示將使用信用卡支付,但不得不逾期還款;27%的人表示完全無法承擔這筆錢;15%的人只能向親朋好友借錢。

據數據統計,美國人家庭平均年收入是63784美元(約合人民幣43萬元),一個美國人平均月收入為3000美元(約合人民幣19600元),這在中國已經是高收入了。並且,根據《經濟學人》統計:美國的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總額/個人消費支出總額)才9%,世界最低;中國為21%。

賺這麼多錢,口袋裡卻常常沒剩幾毛錢,是因為不少美國人的錢,都花光了。超前消費理念和不存錢文化,是美國人低儲蓄率、低存款的重要原因。

因為美國有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

美國的養老保險制度經歷200多年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形成了由聯邦政府退休金制度、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個人退休金計劃組成的三大支柱。半數的美國人,沒有通過儲蓄的方式預留養老金,主要依靠保險制度。

其次,美國人提前消費有錢的來源,主要通過信用卡。數據顯示,美國人均持有2.9張信用卡,是中國人均持有信用卡數量的8.5倍。

最後,美國注重生活質量,不願意存款降低生活質量。

美國人貸款買房,是先享受房子後還款,超前消費;中國人以前習慣全款賣房,先辛苦攢錢後買房,量入為出。而伴隨貨幣超發,通貨膨脹成為常態,儲蓄越多財富越貶值,美國人在財富貶值中,提前享受經濟發展紅利。


波士財經



提問稍微有些誇張,但美國低儲蓄卻是事實。美國人的收入大部分卻是用來消費了,每年存的錢很有限。筆者僅想從稍微宏觀一點來分析一下,給各位網友一個總體印象。

第一,美國個人儲蓄很低。美國人沒有任何儲蓄有些誇張,但儲蓄很少且一直走低是的確存在的。據美國經濟諮詢委員會統計,2017年美國個人儲蓄4859億美元,個人可支配收入12.76萬億美元(2009年美元),個人儲蓄僅佔可支配收入的3.4%。而2008年這一值為4.9%,下降趨勢十分明顯。

第二,美國個人消費支出佔可支配收入的大頭。2017年,如果按當前美元計算,美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4110美元,人均消費支出41093美元。如果按2009年美元計算(剔除通脹因素),美國人均可支配收入39155美元,人均消費支出36476美元。所以一年到頭,一個美國人能剩下的錢,也就2000-3000美元。因為這是個平均水平,應該很有代表性和說服力。

更嚴重的是,有些民眾這些錢也剩不下,還要償還以前的各種債務。債務率不在本題範圍,在此略過。歡迎各位網友點評!


經韜


個人認為這個數據是比較可信的,美國民眾儲蓄率較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曾經進行過一項統計,研究個人存款佔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結果如下圖。可以看到,近年來來美國人均存款額度徘徊在個人可支配收入的5%以下。根據2015年的數據,美國平均個人年收入為29,979美元,刨除必要的生活成本,按照5%的儲蓄率來計算,看來70%美國人儲蓄達不到1000美金的數據是比較符合現實情況的。

個人信貸消費的普及,是美國低儲蓄率的一個重要誘因。我剛到美國的時候,除了在學校兼職打工的微薄工資之外,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但還是很容易就申請到了有3000美元透支額度的信用卡。當暑假找到一份實習工作後,信用卡額度輕易漲到了一萬美元。這樣寬鬆的個人消費貸款,難免不會刺激人們超前消費的意識。萬一需要應急的大避開銷,普通人也輕易可以獲得大額短期貸款,自然不需要存錢應對風險。

另外,美國的個人破產製度也較為普及,普通人如果債臺高築無力還錢,通過較為簡易的手段就能申請個人破產,免除還款義務。這樣一來,民眾就更不需要通過儲蓄來應對大病大災之類的偶發事件了。

但這樣一個建立在透支未來前提上的消費模式,到底還能撐多久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王瑞恩


《今日美國》報道: 去年,GoBankingRates對5000多名美國人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他們之中有62%的人儲蓄少於1000美元。

之後,GoBankingRates再次向美國人提出問題:他們的賬戶裡有多少存款?只是這次調查了7,052名美國人。 結果呢?幾乎10個人裡有7個人(69%)儲蓄少於1000美元。

進一步研究調查數據,我們發現,34%的美國人賬戶上一毛錢儲蓄都沒有,35%的人儲蓄不足1000美元。其餘的被調查者中,11%的人儲蓄介於1000美元至4999美元,4%的人介於5000美元至9999美元,15%的人儲蓄高於10000美元。

重申上文數據:34%的美國人賬戶上沒有存款。將這個數字應用到美國的總人口中,有超過1.08億美國人沒有儲蓄。 當三分之一的人口沒有存款來作為依靠時,就不可能有經濟復甦的勢頭了。很明顯,考慮到儲蓄對資本投資的重要性,普通人對經濟增長並沒有什麼貢獻。

美國,所謂充滿機會和繁榮的國家,經濟上實際上是破碎的,儲蓄狀況就是其標誌。 美國人口普查局一年前公佈的數據顯示,4700萬美國人生活水平在貧困線以下,家庭年收入中值約為2.4萬美元。

2017年3月,美國的個人儲蓄率為可支配收入的5.9%。我在經濟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個人收入和支出報告中看到這一數據,心裡思忖著,這個比率是不是比以前高了?事實上,它明顯高於十年前——儘管仍比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任何時間都低得多。

美國的儲蓄率,自197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裡,持續走低。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人才開始增加儲蓄。但經濟危機一旦過去,經濟形勢好轉之後,美國的儲蓄率又開始有所下降。

美國不愛儲蓄,他們的錢又去哪裡了呢?消費!美國人把90%以上的可支配收入用在消費。2017年美國,社會消費總額57564億美元,佔全年GDP的比重30%


紅谷新視界


美國是一個社保福利健全、物價平穩的國家,鑄就美國人骨子裡的超前消費理念,養成不喜歡儲蓄的習慣,也是美國低儲蓄率、低存款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不能肯定有70%的美國人拿不出1000美元,但是去年10月美媒報道稱有57%的美國人拿不出1000美元,可見美國人的消費理念。
美國家庭年均收入達63784美元,人均收入3000美元,而儲蓄率確非常低,去年3月美國金融一網站曾進行民意調查,其結果非常意外。

20%的工薪階層沒有存款,25%的工薪階層存款超過收入的10%,38%支出大於收入(主要工資一直沒漲),16%的沒有很好的工作,13%的一直在債務中掙扎,16.4%沒想過自己去存錢。大家看到這樣的數據有什麼感想。
今年3月28日,美聯儲發佈《美國家庭經濟狀況》中指出,如果發生突發意外能否立即拿出400美元應急,根據調查有44%拿不出400美元,45%表示使用信用卡支付,27%表示完全無法承擔這筆錢,15%表示只能向親朋好友借錢。至於數據准不准我姑且不說,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美國人儲蓄率很低,也是造成美國的負債很高,美國是世界負債率最高的國家,美國的GDP總量19萬億美元,而負債高達20萬億美元,是不是觸目驚心?


舞動人生124


對於這個問題,一直都有爭論,今天筆者也想簡單說一下個人看法;

其實引發這個討論,是因為2015年有過一個數據調查,當時是對5000多名美國人進行的調查。在這5000多名美國人中,他們發現有62%的人儲蓄少一千美元,進一步調查發現,34%的美國人賬戶上沒有儲蓄,而11%的人儲蓄見於1000美元到4999美元之間,4%的人介於5000美元到9999美元之間,另外還有15%的人儲蓄高於1萬美元。

對於這個調查,可能會有一些偏差,但我認為大概上還是能說明普通美國人的一個賬戶情況的。而對於這種現象,筆者認為這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形成的,這與國家政策、生活、消費習慣都息息相關。

那麼為什麼美國人存不住錢呢,是賺的少嗎?其實不然,美國的本土居民熱衷於提前消費,我們目前能夠接觸到的花唄、借唄、分期付款、信用卡等金融工具多多少少都來源於美國的金融體系。由此可見,對於美國人而言,他們有著大量的渠道來獲得可貸資金,而不需要單單靠儲蓄來維持生活。

對於大部分美國人而言,基本上都是先消費後付錢,例如在醫院看病,醫生先給你治了病之後,你可以慢慢的還錢;上大學也有學生貸款,學生可以在畢業上班的時候慢慢還。正因為美國是這樣一個注重信用的社會,對於儲蓄的依賴性也就會慢慢減少。而且美國人對生活質量要求也更高,不會為了銀行賬戶的數字讓自己的生活質量下降。

當然,歸根及底,還有一個我們不得不接受的現實,那就是美國人敢花錢,房產不像咱們中國佔了人生的大部分收入,比如現在的80、90後賺了錢大部分要還房貸,生存壓力較大。而且美國的養老機制較完整,老有所養,而我們這裡也有差距,對於我們不留點養老錢心裡是不踏實的。

所以綜上所述:現在負債率高的才是有錢人,存在銀行裡的有錢人生活質量不一定高,就是這個道理,至於美國人賬戶裡沒錢,也並不代表比我們生活的差。

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我是華佗診股,關注我,私聊回覆:診股,可以查看個股操作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