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首都城市羣建設與京津冀協同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十三五”期間,必須注重並充分發揮城市群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據此,京津冀區域應該進行合理規劃、密切合作、協同發展。

新型首都城市群建設與京津冀協同發展

京津冀城市群與一般城市群的異同

一般來說,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需要中心城市的帶動、輻射與擴散作用。根據繆爾達爾的循環累積因果論,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主要有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在起作用,它們共同影響著區域生產力佈局的集中與擴散。極化效應是指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和獲得聚集效益,一個地區的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向某個交通便利、經濟基礎較好的地點集中,從而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形成經濟發展的所謂極點或增長極。京津作為特大城市的發展,得益於其在我國北方地區的極化效應,它的進一步發展則有賴於其擴散效應,即合理疏解其非核心功能。擴散效應是指增長極通過其產品和生產要素的向外流動將其經濟動力和創新成果傳導到周圍地區,促進周圍地區的經濟增長。這種傳導的原因,是極點高度發展過度聚集造成的,具體表現為生產成本不斷提高、要素收益日益降低,為了獲得高收益就必須向周圍地區轉移。近年來,隨著北京、天津的經濟發展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其極化效應正在減弱並帶來一些負面後果,交通擁擠、環境汙染、用水用地緊張等“城市病”逐步產生,規模不經濟開始出現,擴散效應逐步在京津冀協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首都城市群與一般意義上的城市群具有本質區別。城市群是指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向周圍輻射並與周邊中小城市按功能分工形成的城市集合。它以區域網絡化組織為紐帶,由若干個密集分佈的不同等級的城市及其腹地,通過空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區域系統。首都城市群則是以首都城市為核心,由若干個空間距離較近、經濟聯繫密切、功能互補、等級有序的周邊城市共同構成的城市群,如東京、倫敦、巴黎城市群等。首都城市群具備一般城市群的共同特點,如城市群的動態化、開放性,城市結構的有序性,城市結構體系的完整性,內部資源信息的共享性等。首都城市群與一般性城市群的顯著差別在於其包含首都城市。

我國首都城市群位於京津冀區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以及河北省張家口、秦皇島、唐山、廊坊、保定、滄州、承德、石家莊等城市。其發展既涉及城市間的功能定位、產業分工及合理佈局問題,更涉及到京津冀區域間的協作問題。總體來看,我國首都城市群既存在中心城市定位偏差、對周邊地區帶動乏力的問題,也存在城市間關係不合理、缺乏協同發展的問題。京津冀區域協作深度不夠、對首都城市群發展支撐力度不強,這些都極大限制了首都城市群的合理分工與協調發展。

京津冀城市群與首都城市功能轉變

首都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是首都。世界首都群發展模式分成兩種。第一種是單功能首都城市群。單功能模式的發展特點主要表現為政治、文化與經濟的地域分工與協作,即首都城市承擔政治文化職能,經濟中心城市及其他城市承擔經濟職能,兩者之間具有明確的分工與協作關係。如華盛頓首都城市群(與紐約)、渥太華首都城市群(與多倫多)等。第二種是多功能首都城市群。該模式中的首都城市是多功能首都城市,即首都的發展以政治、經濟、文化多功能中心城市為目標,著力建設成為綜合型或“全能型”大都市,成為所在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多功能模式城市群如東京、倫敦城市群等。

我國首都群在21世紀之前的發展軌跡類似於多功能首都圈的發展模式,具體表現為北京作為首都城市以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經濟中心即多功能首都城市為目標。進入21世紀後,由於人口、環境、城市規模等壓力,北京城市發展模式開始轉變。一方面促使非首都功能向外轉移,從而對北京的發展進行“減負”;另一方面促使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獲得更多發展機會。這種有北京特色的城市發展模式的轉變將對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作為首都的北京市需要注重產業的選擇與優化,逐步弱化非首都核心產業,最大限度地將資源用於扶持與發展有助於發揮首都功能的產業。京津冀的定位、職能及協同發展模式必須進行頂層設計、合理劃分、重新磨合。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首都城市群的發展可以稱之為京津冀特殊協同模式。這是對單功能首都城市群發展模式與多功能首都城市群發展模式的融合,兼有兩種首都城市群發展模式特徵。

建設新型首都群需要京津冀協同發展

京津冀區域發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是一個錯綜複雜的系統工程,任重道遠。

一是北京的定位及轉型對未來首都城市群的合理分工及京津冀的協同發展至關重要。北京作為首都城市,對首都城市群的合理分工、產業轉型及整體佈局起著重要的引領甚至支配作用。其產業轉移、人口遷移及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都直接影響著周邊城市及地區定位的調整。

二是未來京津冀經濟區的發展將是多中心而非單中心的格局。首先,從京津來看,在城市功能、產業定位、戰略目標等方面都不再是發展“大而全”的“全能型”結構,在城市規模上有所控制。其次,從河北來看,隨著雄安新區的快速發展必然逐步形成三方協作、互動共贏的經濟循環體系。未來京津冀會形成多中心格局。

三是京津冀之間將長期存在複雜多變的、競爭與合作並存的博弈關係。從總的趨勢來看,在中央的統籌推進下,京津冀認識到合作對三方都有利,但由於三方協作不可避免會涉及到各自利益及方方面面的關係,因此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京津冀會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是競爭與合作並存的博弈關係。

四是差異化、特色化程度將是決定京津冀協同進程的重要因素,也是成功與否的重點。京津冀未來的協作,取決於三方在發展戰略制定、主導產業選擇等方面,是否能根據各地實際形成差異化、互補化發展格局。京津冀必須走特色化、多樣化、差異化的路子,根據自身實際,因地制宜確定別具特色的城市、產業發展與協作路徑。

(作者簡介:戴宏偉,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