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動態|貴州農產品線上線下發力:綠色優質農產品出山正當時

三农动态|贵州农产品线上线下发力:绿色优质农产品出山正当时

三农动态|贵州农产品线上线下发力:绿色优质农产品出山正当时

貴州農產品線上線下發力,暢通市場“最後一公里”

綠色優質農產品出山正當時(聚焦產業振興·現代農業體系②)

人民報記者 黃 嫻

凌晨5點,貴州省織金縣上坪寨鄉中山村的香蔥基地開始熱鬧起來。5輛滿載香蔥的貨車緩緩駛出,將20多噸香蔥發往省會貴陽各大超市和批發市場……“我們還聯繫了北京、廣州、浙江、福建等各地銷售點,不過現在僅貴陽一個點都供不應求,每天一運到就被一搶而空。”基地負責人陳光倫介紹。

黔山遍地皆好貨。好山、好水、好空氣、好土壤,孕育了不少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長期以來,受自然環境、交通條件等因素影響,多數優質農產品屬於碎片化、無品牌生產,還養在深閨無人識。

推動黔貨出山,貴州線上線下齊發力,創新產銷對接機制,補齊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短板,著力建設長期穩定的銷售渠道,通過市場流通體制改革創新,促進綠色農產品塑形象、闖市場、強產業。“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正以泉湧之勢走向市場,帶動大批貧困群眾增收致富,讓綠水青山真正化作金山銀山。”貴州省商務廳廳長季泓說。

“菜單式”種養,實現產銷無縫對接

趁著近來雨水多、土壤溼潤,安順市西秀區各地農戶搶抓時節栽種辣椒,翻地、除蟲、覆膜、植苗……田間地頭農事忙。

“去年種大蒜銷路都沒問題,今年這500畝辣椒肯定能增收。”去年,大蒜價格一路走低,但西秀區黃臘鄉羊邊城榮勝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民收入卻沒受影響,合作社負責人郭文全說:“有綠野芳田公司的兜底價訂單,我們不擔心東西賣不掉。”

農民不愁銷路,源自西秀區創新探索“菜單式”農業發展模式。西秀區成立貴州綠野芳田有限公司,根據市場需求和農戶需要,科學制定市場所需的“菜單”和合作社生產“菜單”,與大型超市、農貿市場、各大食堂等精準對接,簽訂供貨訂單,採取淡季保底價、旺季市場價的收購方式,與區內各類農業生產合作社、企業簽訂訂單。目前,綠野芳田公司已與130家合作社簽訂11.2萬餘畝的生產合同。

“產銷無縫對接是推動黔貨出山的關鍵一環,這個環節沒做好,前面的生產前功盡棄,後面的利益聯結也無從談起。”在安順市商務局局長李猛看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市場決定生產,收益才能倍增。

實現產銷無縫對接,貴州從內外兩個方面著力。對內,大力拓展線下市場,加快發展訂單農業,全面推進農業企業與市場、醫院、學校、機關食堂和超市建立穩定產銷合作機制,把本地市場份額牢牢抓在手上;對外,舉辦好特色農產品展銷會,積極外出參與各類農產品展銷會,組織龍頭企業參與農產品訂貨會和推介宣傳,擴大市場佔有份額。

去年,貴州連續出臺綠色優質農產品促銷工作實施方案,力推黔貨出山。與此同時,貴州啟動脫貧攻堅“春風行動”,打出系列“組合拳”,帶動農民致富。

省裡成立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促銷專班,相繼走進廣州、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開展招商推介,推動省外市場的開拓。截至目前,促銷專班已舉辦或參加省內外各類展銷活動17場次,簽訂訂單21094個,訂單金額143.32億元。

“一方面拓展市場,一方面則需要深化利益聯結機制,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助推脫貧攻堅。”貴州省商務廳副廳長沈新國說,貴州省明確了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民在產業鏈、利益鏈中的角色和份額,幫助農民穩定獲得訂單生產、勞動務工、政策紅利等收益。同時,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把合作社、農戶帶動起來,確保合作社覆蓋全部貧困戶,力爭覆蓋全體農民。

質量+品牌,讓好產品價值倍增

10月份才成熟的修文獼猴桃,有的合作社已經訂出1/3。為何客商這麼放心?

“產品質量有保障,自然不愁賣。”修文縣獼猴桃產業發展局副局長黃亞欣介紹,縣裡出產的每一個獼猴桃,都有一個二維碼,通過掃碼即可對獼猴桃從種植到銷售的全程進行追溯。

掃一掃,整個生長過程中的光照、土壤等數據一目瞭然,食品安全有保障。現在,修文縣已通過大數據物聯網可追溯系統,對5萬畝獼猴桃實施標準化種植管理,產品經SGS檢測,順利通過出口歐盟要求。

為確保農產品安全放心,貴州制定修改了60餘項地方標準,將2700餘個農產品納入貴州綠色農產品推介管理平臺,強化產品質量認證。

有品牌才有競爭力。在“貞豐一品”貞豐糯米飯貴陽新添寨店,正在用餐的客人李闖是“老熟客”,他說:“裝修、餐具、食材都很正規,認準這個牌子沒有錯。”

2016年以來,貞豐縣打造以糯食為代表的貞豐農產品區域品牌“貞豐一品”,縣裡成立了貴州貞豐一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出臺“貞豐一品”糯米飯連鎖店扶持和獎勵辦法。目前,“貞豐一品”糯食直營店在貴陽已經開了43家。

“我們的目標是開上1000家,覆蓋全國主要大中型城市,打響‘貞豐一品’的品牌。”貞豐縣委常委、副縣長李正淵說。

地處黔北的貧困縣正安縣,如今靠著“吉他”做起了跨國生意,一舉拿下“中國吉他製造之鄉”頭銜,年製造吉他500萬把,其中80%銷往20多個國家和地區,佔中國吉他出口額的三成。

把綠色優質農產品“附加值”變成“倍加值”,全省創建“綠色貴州”區域性產品公共品牌,構建了統一的農產品品牌管理體系,優選蛋禽、食用菌和蔬菜等作為統一對外宣傳的重點農產品,逐步打響黔貨品牌。

目前,全省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達3831個,赤水烏骨雞、安順山藥等48個農產品地理標誌獲農業農村部登記保護,“綠色貴州”公共品牌越叫越響。

強優勢補短板,“互聯網+”農業風生水起

黔貨出山,電商先行。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藉助貴州大數據發展風生水起的優勢,黔貨出山插上現代科技的翅膀。

“活動上線當天,1小時成交314單,5小時成交了516單,到第二天下午3點,突破1000單,銷售額達4萬餘元。”銅仁市萬山區電商生態城負責人說起舊事,仍然十分激動。去年7月,他們攜手黔郵鄉情電商平臺,助力萬山區龍門坳村原生態竹蓀走出大山。

貴州省通過內建載體、外引平臺、社會資本引導等方式,聚集多方力量共促電子商務發展。對內大力發展本土平臺型電商企業,培育出貴州電商雲、黔郵鄉情等一批本土優秀電商平臺;對外不斷引入國內大型電商平臺,分別促成省政府與阿里巴巴、蘇寧易購、京東等國內知名大型電商平臺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如果說交通基礎設施是農產品流通的“任脈”,那麼冷鏈和集配中心則是農產品流通的“督脈”。為打通黔貨出山的“任督二脈”,貴州著力解決冷鏈物流配送短板,啟動20個農商聯動示範縣建設,佈局建設上聯生產、中聯流通、後聯銷售的集配中心,快速推進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在9個市(州)、88個縣(市、區)建成冷庫和集配中心,冷庫達到505個,為黔貨出山保駕護航。

季泓表示,如今綠茶、土雞等大量優質農產品正飛越山門,走向全國。黔貨出山正當時,風行天下世皆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