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環遊記,一生就是爲了擺脫別人的期待,活成自己的樣子

尋夢環遊記,一生就是為了擺脫別人的期待,活成自己的樣子

01

心理學上說嬰兒會經歷三個階段的成長變化。

剛開始覺得自己是整個宇宙的王,周遭的世界都是以自己為中心在運轉,不管有任何的情緒只要用哭來申訴或者回應,所有的一切就都會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行事。

到了第二個階段。

逐步發現自己只能對部分事物和某些人具備操控能力,慢慢意識到自身的力量也有所侷限性。

例如電燈不是哭一下就會關掉,也需要被按一下才能關掉。

會看見形形色色很多人,但只有某些人才會喂自己吃喝。

而當自己無所顧忌進行排洩的時候,人們不再滿懷愛意關切憐惜地看著自己,而是會顯得不滿。

等到第三個階段。

嬰兒會發現大人們並不只是圍著自己打轉,他們更多的時候注意力都放在其它事情之上,自身也只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嬰兒歷經這三個過程,對於自我也就有了基本的定位,能夠明白世界是相互獨立存在的關係。也就完成了從'全世界'到獨立個體的轉變。

尋夢環遊記,一生就是為了擺脫別人的期待,活成自己的樣子

02

可是很明顯,依舊不乏有人以為全世界都要給他讓路,認為所有人都需要為他服務。

因而常見有些人在公眾場合大肆吵鬧,他們覺得只要聲音足夠大,哭的足夠響,就會有人把奶嘴塞到自己嘴裡。

另有一些人,總覺得外界的給予、幫助或者無私的支持都是理所當然,認為他人的好可以無限制的索取,而且還覺得是別人分內之事。

於是總有一些人,需要父母為其負責一輩子。

當然,絕大多數人都以為自己已經成長到第三個階段,彼此獨立,相互依存,合作共生。

因而不管自己做任何選擇都與旁人無關,而當別人的做法干涉到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又會想盡一切辦法卻應對。

但是為了儘可能的成全自己,而不在乎別人作何考慮,如果觀點相左,很容易就是彼此鬧得很不愉快。

尋夢環遊記,一生就是為了擺脫別人的期待,活成自己的樣子

03

少時難免充滿了想法,總覺得老一輩的思維腐朽落後跟不上時代,因而不惜與家人反目,想方設法的也要去成為自己。

電影中一臉不服輸的小男孩嚷嚷著要去詩和遠方。

長輩們苦口婆心的說著生活不易,在現實面前的理想是多麼一文不值。

可那時就是有著一股子犟勁,為了夢想可以承受一切,也可以放棄一切。

為了心中的自我,青春年少可以多麼肆意任性啊。

尋夢環遊記,一生就是為了擺脫別人的期待,活成自己的樣子

04

步入社會,發現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真是困難重重,不單要在你死我活的競爭叢林裡拼殺,一路上還有數不盡的挫折阻礙。

等到終於有一天看到付出有所回報的時候,很可能突遭變故,過去種種努力都付諸東流、

當絕境中投來一線生機,為了把握機會,為了採摘勝利的果實,往往不管不顧,哪怕泯滅人性道德喪失,也絕不允許任何人干擾自己邁向成功的階梯。

有些人走得很極端,就像影片中那個為奪得樂譜而不惜殺害自己最好的朋友、為了聲名又不惜犧牲自己的“親人”。

青春年少的一意孤行此時顯得多麼微不足道,如果說步入生活之後看到了現實的真相,如果說這就是成熟之後的理智、。

相比起青春年少的的荒唐,為了實現自我,此時的所做所為更顯肆意任性。

尋夢環遊記,一生就是為了擺脫別人的期待,活成自己的樣子

05

後來終歸要步入婚姻的殿堂,結婚生子,好像生活中憑空多出了一樣東西,而它幾乎佔據了生活的全部。

不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考慮到它的存在,一瞬間,以前的一切似乎都要為它讓步。

過去沒有屈服於生活,也沒有向現實彎腰,可是站在一條小生命面前,突然知道了應該做何等的抉擇。

就像影片中Coco的媽媽所說:

“我選擇了家庭,而他選擇了音樂”。

她不單自己放棄了音樂,更認為是音樂毀了她的家庭,繼而不允許整個家族中再出現音樂。

放棄最喜愛的音樂,而成為生活中的強者,本來無可厚非,也更彰顯出母愛的光輝偉大。

可是,自己做了一個選擇,卻苛求所有人都服從其同樣的選擇,這同剛出生的嬰兒認為全世界都應該圍著自身轉有何區別呢。

音樂本沒有錯,只是追求音樂與踏實生活有了衝突,可是在某些地方,有些人的音樂和生活能夠和諧相處。

青春年少時嚷嚷著要去遠行,離開當下的世界,繼而走入另一個世界。

結婚生子之後否定過去追尋的音樂世界,繼而又投入新的一個世界,又順帶還杜絕了身邊人有關於此的奢望。

肆意任性不過以另外一種形式呈現罷了。

尋夢環遊記,一生就是為了擺脫別人的期待,活成自己的樣子

06

等到有一天夠資格對晚輩說一句:

“我走過的橋比你吃過的鹽還要多”。

以這個作為論點,就可以開始一番說教,而且讓人毫無招架之功。

於是,當個人以年齡作為話事的資格,就無需顧及小孩的感受,主觀的認定小孩必須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為人處事。

這個時候我們忘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小孩同樣有自身的想法,也還有更為豐富的生活。

就像影片中的老奶奶,感受到小男孩的無禮後,似乎為了表示權威,惱羞成怒,通過毀滅的力量來回應。

也許小男孩是錯的,也許他的確年少而不明白現實的殘酷,也許老奶奶只是用憤怒來宣示自己的立場或是底線。

可是在錯誤面前,沒有揭露正確的方式或者指出錯誤的問題所在。而是用蠻力進行糾正。

對抗肆意任性的方式竟然是以更為粗暴的肆意任性。

經歷一生,好像終究沒有逃脫出肆意任性的魔障。

尋夢環遊記,一生就是為了擺脫別人的期待,活成自己的樣子

07

如此說來,似乎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生階段都可以看作是肆意妄為。

青春年少的夢想追逐是荒唐,青年才俊求得功名富貴是墮落,及至娶妻生子養兒育女則是專制,等到韶華逝去教育後生又成了倚老賣老。

不過說來也正是大多數人的一生。我們拼命的追求想要的生活,一次次為了“成全”自己,肆意任性到底。

多麼哀婉而又無奈的一生。

影片看到最後也是最為傷感的部分。不過結局也是皆大歡喜。

我想電影到最後也給出瞭如何擁有不那麼肆意任性的答案。

小男孩的祖祖母一開始還是絕不允許他再碰音樂,但後續換了一句祝福語。

賜予他新生活的時候,任由他在自己的世界徜徉翱翔,只是永遠都不要忘記你的家人有多愛你。

尋夢環遊記,一生就是為了擺脫別人的期待,活成自己的樣子

08

盡力而為就好,太用力的人走不遠。

生活與自我,或者現實與夢想應該有一個巧妙平衡點,找到一個度的把控,那麼就能很好的協調本來看似成對立關係的事情。

很大程度上,我們依然對於自己的生活擁有選擇的權力,只用換一種方式就可以。

當需要一直踮著腳才能夠得著想要的東西的時候,不如暫時先摘著不需太用力就能得到的果實。

起碼有一種腳踩在地上的踏實感。

或者心中有所期待,砥礪前行,等到有機會,也有足夠的能力再去採摘也並不遲。

無聲告白的卷首語寫道: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擺脫別人的期待,活成自己的樣子”。

在沒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之前,至少不要肆意任性到底,而把生命中許多重要的人和事都放置一邊。

更不要用蠻橫粗暴的方式,為了實現自己,反而把自己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