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4000相當八十年代多少錢?

手機用戶60959784858


現在的工資4000是許多二三線城市的平均工資,而80年代全國的平均工資從80年代初的70元左右逐年上漲到八十年代末的百多元錢一個月。下面我分別從“衣食住行”來對比當時的物價。


當年的衣服一般用布票買布料去做,因為成本較高,人們的一個季節就只有那麼兩三套換洗,我當時還小,幾乎都撿我哥的衣服穿,到過年時大人才給我買新衣服,童年時對“盼新年,穿新衣”的記憶相當深刻。那時一個人每年用於穿衣服的費用大概是三四十元,現在每個人每年至少得得花費一二千元買衣服,這個翻了差不多三四十倍左右。


80年代我記得購糧證上米價一毛四分七維持了好多年,我記得當時經常跟著哥挑桶去縣糧站買米,那個長長的購糧隊伍足足有幾里路長,這個童年的記憶相當深刻。現在的米價3元多,相比之下也有二三十倍了。

那個時候住是最省錢的,跟現在是無法比的。老爸是重點中學教師,當時全家五口都住在學校分配的福利房裡,雖然擠點,但也有二居室,到八十年代未,學校給我們全家以集資聯建的方式分了一套三室二廳帶廚衛一百平米左右的套房,記得那套房我們才出不到一萬元,如果按現在我們那個縣城中心位置的房價,保守估計也值得四五十萬了。


八十年代的公交車基本上是一角二角,伍角的都是到郊區線路了,這個與現相差也有十多二十倍。

綜上所述,考慮到80年代人們娛樂方面需求較少,但無住房壓力的情況下。現在的四千元錢如果沒有房貸壓力,相當於八十年代一二百元錢一個月。如果有房貸壓力,現在的四千元一個月工資,再拿一千或二千元甚至更多錢用於租房或還房貸上面的話,則相當於八十年代的三四十元左右,還不夠當時的平均工資水平,看來現在四千元一個月的工資,住房是最大的一道坎。如果不考慮住房的因素,還是比八十年代拿平均工資的人要幸福多了。


湘平古珍郵館


工資4000千相當八十年代多少錢?

我給大家詳細分析一下,先比較比較如今與80年代物價變化,看看你這4000元放在當年實際的購買力相當於多少錢!然後結合80年代的工資水平看看你屬於什麼檔次!


第一:先看看購買力情況:比較一下衣食住行以及生活其它方面!

先看看衣服:

這個不同服裝差異肯定是很大的,當時比較流行的就是的確良面料做的衣服,80年代在北京或者上海一套國營商店出品的服裝價格在20元左右,還要布票哦,如今同等質量的衣服至少要500-1000元,當然如果是高檔品牌就沒有底了,我就按照25-50倍計算吧,如今的4000元買衣服相當於當年的80-160元。

再看看食:

當年的大米大約0.16元/市斤,如今的大米我就算2.3元/市斤吧,按照米價計算如今的4000元相當於當年的278元。

當年的豬肉價格波動比較大,大約在1-2.5元/市斤之間,如今的豬肉各地差異也很大,我就按照12元/市斤算吧,按照豬肉價格如今的4000元相當於當年的334-833元之間!

再看看住:

80年代基本上還是福利分房時代,部分城市才開始有商品房,在80年代末的時候北京上海的房屋均價大概在1500-2000之間,我就按照1750算好了,如今這些地方同樣區域房屋均價至少六萬以上,我就按照6萬計算吧,如今的4000元相當於當年的116元。

我們再看看行:


如果是坐公共汽車當年的票價一般在幾分到幾角之間,按照如今同樣差不多的里程現在的價格在數元不等,公共汽車的價格翻了大約10-15倍,如今的4000元相當於當年的267-400元之間。

如果是買汽車當年一輛桑塔納就要24萬,如今8萬就可以搞定,如今的4000元相當於當年的12000元,汽車價格如今是大幅下降的。

我們再看看生活其它方面:

80年代看電影一般只要幾毛錢,如今幾十元,翻了50-100倍,看電影如今的4000元相當於當年的400-800元,其實買書也差不多。

80年代買家庭電器貴的離譜,當年買一個14寸的彩電就要上千元,如今如果買這樣一個彩電200塊都沒有人要,對於家庭電器來說如今的4000元至少相當於當年的20000元!

購買力變化的結論:

與80年代相比如今貶值最厲害的是家電以及汽車,當年這兩樣比現在貴的多,如果衡量這兩個商品如今的4000元相當於當年的12000-20000元,平均算16000元,你已經是個大款了!

衣食住行的其它方面物價都上漲很厲害,衣服漲了25-50倍,如今的4000元相當於當年的80-160元,衣平均算120元,吃的方面按照大米算現在的4000相當於當年的278元,如果買豬肉差不多400-800之間,吃的方面平均價我按照450元計算,住方面如果買房如今的4000元相當於當年的116元,如果你坐公共汽車出行如今的4000相當與當年行的300左右,看電影如今的4000相當於當年的600左右,把這些物價全部平均一下4000大約相當於當年的320元左右。


我們看一下當年工資水平吧:

下表是全國平均工資表,當然這統計的都是企事業單位,大量農民可沒有這個收入!


320元的月薪在80年代是什麼水平呢?至少是平均工資的3倍以上!當然80年代許多職工實際的收入在這個工資表裡是看不出來的,因為當年許多東西並不需要花錢買,大量單位職工是靠工資外福利生活的,但是僅僅就購買力來說如今每月拿4000元工資水平的職工生活水平與當年的職工是差不多的,甚至還要好一點,這是生產力提高之後的結果,如今的問題是貧富差距太大,現在月薪4000是在平均水平以下的。


心安理得君


工資4000千,實際上是400萬,應該是工資4000元,相當於80年代的多少錢?

其實我們國家的80年代,是改革開放後,變化非常迅猛的年代。

1985年,我們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9.3%,此後的四年這一數據分別為6.5%、7.3%、18.8%和18%。

1986年,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271元,平均月工資106元。據統計,1990年全國職工的年均工資為2140元,平均月工資178元。增長了68%。

如果考慮平均工資的話,2016年北京市的平均工資是7706元,青島市的平均工資是4910元。不過這些工資都是非私營單位的平均工資,會比整個平均工資高一些。

而我們全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不到2200元每月。

依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6年全國平均工資數據,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7569元,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42833元。
所以,現在月工資是4000元的話,還趕不上2016年全國的平均工資水平了。



那個年代,我們的社保公積金還沒有建立起來,拿到手的工資都是實的。而現在扣完社保公積金,我們拿到手可能不到3500元。

貨幣比值相當於1:20左右。

也就是說我們月工資4000元,經濟相當於過去90年的平均工資178元左右。

其實這樣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的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購買能力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更是不斷改善。

我的過去確實有一點兩點讓我們嚮往的地方,還是我們現今的生活總體好。生在福中要知福,千萬不要不知足。


暖心人社


如果比較生活必需品的購買力,如今的工資4000元大概相當於80年代的40元;如果比較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可能也就是80年代的4塊錢水平。

比較不同時代的貨幣購買力,要防止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電器、汽車和高科技產品是不能作為購買力比較的。

很多人一說貨幣購買力和生活質量,喜歡拿電視、汽車來比較,比如80年代電視機死貴,買1臺黑白電視要攢好幾年工資,現在1個月工資搞定;80年代根本沒人買得起汽車,現在1年工資就能買上1輛;有的甚至搬出電腦、手機來說事,80年代壓根就沒有這些高科技產品,生活很枯燥,用以證明如今貨幣購買力強,生活水平好。

按照這個邏輯,古代的皇帝生活水平還不如今天的工薪階層,因為他們雖然有數不盡的金銀財寶,但他們沒有電視、汽車、電腦、手機,所以沒有購買力。

殊不知,經濟學上衡量貨幣購買力不能用這些,而是要用生活必需品。

所謂生活必需品,是指人類維持生存必需的、最起碼的東西,也就是衣食住行醫教,即吃飯穿衣、住房出行、看病教育。除此之外的,都算不上生活必需品。

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彈性極小,也就是受價格和供給影響很小,所以可以用來比較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地區之間貨幣購買力。

如果僅僅從衣、食和日常生活開銷等方面比較,不考慮住房、醫療和教育等大額支出,今天工資4000元的購買力能相當於80年代的40元,因為生活必需品在不斷上漲。但80年代1個單職工家庭40元收入足夠養活4口之家,今天1個單職工家庭4000元工資養活3口之家比較難。

如果考慮住房、醫療和教育等大額支出,現在就沒法活了。房價、醫療和教育“三座大山”中,光是房價就能壓迫地你喘不過氣來。

80年代的住房、醫療和教育改革還沒有鋪開,尤其是住房沒有市場化,價格不是市場決定,而是計劃決定,因此城市居民在這幾個方面負擔是比較小的。

80年代的城市基本很少有外來流動人口,本地居民掙工資的,都是公有制單位,城市沒有開發商,都能享受福利房政策,房子都是成本價,雖說有的交房款也要借錢,但沒有太大壓力,攢上幾年就能還上。即便是80年代後期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些大城市,已經開始實行商品房政策,房價也沒有高到十分離譜的程度。

如今的房價,不光是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就連國內的二三線城市,甚至四五線的縣城,房價都蹭蹭上漲,成為難以承受之痛。4000元工資省吃省穿,或許能勉強能養活一個3口之家,但你永遠擁有不了一套屬於自己的住房,就算是租房子,也不夠交房租。

不要說什麼轉變觀念租房住,你問問那些租房住的人,沒有屬於自己的住房,他們哪裡來的穩定感和安全感,哪裡能有家的感覺?更何談幸福感?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現在的4000塊錢工資,實際上相當於80年代的500塊左右,如果說上物價和生活水平,那就另當別論了。


1,收入對比。

2017年人均年收入是6萬元,你收入4000塊,低於平均水平,拉了全國人民的後腿。而80年代人均年收入是700多,月薪就是50塊,比一下,你的4000塊每月,和當初的50塊錢每月差不多。

2,房價水平。

2018年北京六環內新房均價60000元,4000塊一個月一年也就是不到5萬,不吃不喝一年,也買不到一平方米。姑且給你便宜點,就算一平米吧!

80年代,最早的商品房是深圳1988年開始的,你猜多少錢?400塊一平米!相當於當時8個月的工資。

這麼來看,現在4000塊買房子,只相當於當年40塊錢的購買力。


3,豬肉。

物資短缺的80年代,豬肉1塊一斤,現在10塊一斤。你的4000塊工資,放在80年代就是400塊錢啊!

如果你有400塊高工資,兩年就是萬元戶了!妥妥的打工皇帝啊!

4,黃金。

80年代,我國剛放開黃金買賣,每克50塊左右,現在黃金300塊。

算起來,你4000元月薪,相當於80年代月薪600多!

只需要一年多點,你就是萬元戶了!

(△80年代土豪萬元戶的奢侈生活)

但是必須認識清楚,80年代是一個普遍貧窮,物資短缺物價飛漲的年代,生活在80年代,絕對沒有現在日子好過!

我生於86年,沒有體會到過80年代的生活。但我知道,95年以前,我爸爸媽媽丟下我倆開著三輪車去各個村子收廢鐵,一天賺到100塊就打呼發大財發大財了!

97年以後,農民工活不好找,錢不好掙,當時我的爸爸媽媽就特別羨慕那些一個月掙1000塊固定工資的。每天給我嘆氣說讓我以後一定要有穩定工作。

於是10年前,我大學畢業,1800點工資就把自己賣了。

現在我工資3000多不到4000,生活在西部縣城,有車有房,也算是實現了我爸媽的期望吧!


歷史知事


這個問題單從數字上分析沒有什麼意義,拿那些過來人講,他們的切身體會似乎更能說明問題。

我拿這個問題問了問家中的長輩,他們認真思考討論後得出的結論是:現在的4000元大概相當於八十年代的50元左右。

當時的生活,物質相對匱乏,消費途徑也不多,人和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也並不明顯。一個月四、五十塊錢卻可以滿足一大家子的衣食住行。尤其看病、上學、結婚、住房的壓力並不大。唯一奢侈的東西就是電子產品,但那時候電子產品普遍都貴,而且很多家庭買一臺電視機📺都是打算看幾十年的。

如果單單比較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消費水平,似乎並不公平。畢竟社會在發展,有些東西和工資收入水平比較起來是便宜了,但有些東西卻是貴了。還有很多東西是新興的消費,以往並沒有的。比如:買車養車費用、手機費、網費、保險、學生的補習費、外出旅遊的費用……

客觀地講,以前的生活相對簡單,沒有亂七八糟的花費項目,當然,那時候供消費的娛樂場所也很少。

就生活幸福感來講,現在的物質生活確實很豐富,但生活壓力也很大。尤其是教育、醫療、房地產、結婚生子、喪葬等等幾大方面,在生活質量提高的同時,相關費用也水漲船高。

總的來說,社會是在進步的,現在的老人們都承認現在的物質生活要遠比以前的豐富,而且平均壽命也高於以前。但真正的幸福不是僅僅靠金錢多寡來衡量的。


夜雨如書


想想,現在4000塊的工資,在一線城市也就應屆生水平吧,二三線城市也是有點工作經驗了才有這麼高。大學生真的不值錢了,要是換到八十年代,怎麼也能捧個鐵飯碗啊。


表面上這個問題看起來,把4000塊換成同類物品,然後再看看這個物品在八十年代值多少錢,這樣不就好了。但是看下其他人的回答就知道了,這麼多年,人民消費是不斷改變的。這也就意味著,改變的不僅是物價,還有物資。

如果我們簡單地把4000塊錢換算成八十年代的衣食住行,傢俱、家電等等,工資4000在八十年代的價值40-400元不等。很多人都會覺得說,八十年代物價很低,東西不貴很容易滿足幸福指數高,但八十年代和2018年的時代特徵完全是兩種樣子。


八十年代正處在過渡時期,買衣服、糧食還要憑票,有錢都買不到,而且為什麼那時候鐵飯碗值錢,是真的工資高嗎,是福利補貼好啊。放任何時候,福利補貼都有固定工資無法企及的優勢,比如單位分房,節日物資等等。


但你有沒有想過就算物價水平再低,就算福利待遇再好,沒法生產出來的東西,有錢你能買得到?幸福都是對比出來的,能得到別人買不到的東西,就是一種幸福。對比一下八十年代,2018年的物質生活水平真的好得不只是一點點。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應,雖然貧富差距在不斷地拉大,但隨著生產、物流、消費方式的改變,消費水平卻在不斷地變得“平等”的。


不僅衣食住行的樣式在不斷的豐富,就算只有4000塊工資,只要不怕餓死(當然現代社會是餓不死人的),名牌內衣褲、運動鞋、LV包包,以前可能是有錢人的特供商品,現在想買還是能買得到的。

而且商品房市場也在不斷地變得成熟,公寓、洋房、毛坯、精裝、別墅,好吧,工資4000的朋友看看圖紙就好。但至少買車首付分期,門檻是越來越低了。很多家庭背景一般的人,努力工作一兩年,還是可以買得起的(買不起的是車位,而且就算買得起也養不起啊。)放八十年代這是沒法想象的。


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羨慕物資貧乏的八十年代呢?因為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處處都是起跑線,處處都是財富良機。而對於2018年只有背影沒有背景的人來說,早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那時候,只要努力讀到高中,早點來到大城市打拼,咬咬牙買個房,少奮鬥十年?抱歉,這還是保守估計。如果大膽一點,早點去深圳或者海南,下海經商,沒積攢起財富,積攢點人脈也成,怎麼也能沾上點改革紅利的邊。


這麼說雖然有點馬後炮,但是回首八十年代,誰不是掐斷大腿地後悔“要是當初怎麼樣怎麼樣就好了!”韓寒的電影《乘風破浪》不就是這樣一個關於選擇的故事嗎?多少人在電影院暢想,要是我穿越回去,只做三件事:買房,買房,還是買房!

算了算了,洗洗睡吧,明天還要上班呢(淚目)……


小白讀財經


悟空,回答這個經濟類問題之前可以告訴你,你這課題有比較大經濟跨度。首先,八十年代跨度是十年。當然實行改革是從1978年提出,而農村實行土地承包是從1984年分田到戶,確立企業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應該是1983年末,基本進入市場調劑餘缺至計劃經濟雙軌約應該到1990年這段比較強烈(常言說的官倒就出現在這一時期)。那好,1986年工資改革前,一般企業工人仍實行二級工制,幹部27級制。這一段物價上漲,但此前市場黃金平均約40元/克,大米平均0.20元/斤至0.25元/斤。而到了1990年代大米0.50元/斤,黃金90元—100元/克。我1982年至1984年,基本工資40.50元/月+福利補助自行車費補4.50元+頭澡費補助2.50元+漲價補助約5元/月+(約)12元獎金=64.50元/月。1984年普調工資一級漲5.00元/月,固定獎金約18元/月—23元/月,原來64.50元/月+5元/月+18元/月—23元/月=約87.50元/月—92.50元/月。1986年後,實行企業工資改革,我基本工資由45.50元/月,靠行政22級56元/月轉晉企幹13級負66元/月。其它工資數不變87.50元/月—92.50元/月+20.50元/月=約108元/月—113元/月(此時黃金約克/60元)。1988年2月因工作緣故調走至1990年普調後工資,我基本工資大約是97元/月,工資總額已超過150元/月—180元/月以上,但此時黃金價應該已達80元—90元/克了。大米約0.50元/斤。

悟空,長春市是中國比較大的城市,這樣我把我工作基本數字都給你了,得出一些數字很容易,但我可以說,當時與我同齡人工資條件如我的不多,我的個人收入還是比較高的。至此,悟空,我和你說一般測算都用黃金數值去比較,因為即使當下國際金融體系,黃金白銀也仍是國際通用金融金屬,在此,咱作為百姓那黃金和大米做社會是否發展進步的尺度,應該沒錯。黃金雖說百姓只用飾品,而大米是當下人們生存的主食。

我的記憶1977年前,糧食店供應大米價位是0.175元/斤,白麵是0.185元/斤,高粱米、玉米麵0.10元/斤,豆油0.84元/斤,黃金27元/克。那好,當下黃金應該是280元/克,大米2.50元/斤。4000元/月÷280元/克黃金=約14.3克黃金;4000元/月÷2.50元/斤大米=1600斤大米。這個月收入相當於1977年前的正、副省級領導的工資和軍隊正、副軍職首長的工資。我有一位老戰友,其父就是開國少將,後曾任正、副軍職,乃至最後任大區副職,據他說,其父當年工資也就是280元/月。總體看,改革幾十年,社會經濟確實有了巨大的進步。4000元/月在你所在地能體現在哪一檔次生活沒法說,但我給你提供的數字都是我親身經歷的。此時,我還給你提供幾個數據,早年中華煙0.61元/盒,牡丹煙0.51元/盒,茅臺酒8元/瓶,刀魚0.47元/斤,黃花魚0.66元/斤,醬油0.09元/斤(1提嘍)—0.16元/斤(1提嘍),白糖0.84元/斤,蛋糕0.84元/斤,奶糖塊2.80元/斤,動物餅乾0.56元/斤(6兩糧票),爐果、麻圓0.66元/斤(4兩糧票),普通麵包0.13元/個(2兩糧票),奶油麵包0.22元/個(4兩糧票),其它不再累述。

還有,計劃經濟時,工人一般從技校畢業到企業從事工人工作,一般工作至二級工,由於工種不同,技術工人是38元餘/月,輕工業工人36元餘/月,大市保管40.50元/月,力工(裝卸工)44元/月,泥瓦工不知道。幹部派遣制中專畢業25級定位,工資38元/月,大專畢業23級定位,工資49.50元/月,部隊軍官排職23級定位,工資52元/月,大學本科畢業22級定位,工資56元。研究生畢業到企業工作幾乎不可能。


下里巴人153887258


現在的4000元相當於80年代的40元。

我身邊就有一個最真實的例子,在80年代我爺爺已經參加工作了,當時是在國企的製藥廠,一個月工資30多塊錢,30多塊錢在當時算很高的了。在哪個時候燒餅2分錢一個,雞蛋幾分錢一斤,豬肉幾毛錢一斤,而且那個時候不是你有錢就能買東西,必須要票,我記得我爺爺給我講過,他為了買一輛大梁的自行車,攢了半年的工資加上自己的存款才勉強夠買。

那個時候我奶奶在農村家裡生活,帶著我爸和我叔,我爺爺在省內某個地級市工作,每個月我爺爺都會往家裡寄錢,我奶奶說我們家在我們村過的生活是中上的,因為不論是肉還是糖我們家裡沒斷過。

我奶奶給我講過那個時候錢的重要性,那個時候我叔叔結婚,家裡蓋房子錢不夠只能貸款,蓋那種一層的房子蓋了4間,總共花了3000多塊錢。那個時候物價低,但是錢也比較實用,家裡有個電視機能吃上糖就說明這家的家境不錯。在當時40元的工資足夠養活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但是現在4000元,如果在三線四線城市,沒有房貸車貸,有孩子的話勉強夠生活。


笑搞


有些人老提這個問題,我覺的沒有意思。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其實可比性不大。如果一定要比的話,我作為一個過來人,一個那段歷史的見證者來對比一下今昔。

其實八十年代已經開始改革開放,人們的收入每年逐步上升,八十年代初和八十年代末工資收入水平和生活條件沒有可比性,以我為例,一九八二年固定工資是65.52元,一九八四年工資增加到106元,一九八九年工資增加到320元。所以說現在的4000元相當於八十年代的多少錢還真不好說。

但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階段是可以比的,那就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期,也就是“文革”初期至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這段時間。因為那段時間近十四年沒漲工資,所以大家的工資水平基本相同,當然,這近十四年物價也沒動過,當時報紙上宣傳的是“即無內債也無外債”、“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下面我給大家比較一下:

那個階段的工資低,參加工作五年左右的工人二級工工資是42元,國家幹部剛參加工作的工資是幹部24級,44.20元,以白麵為例,糧食憑本供應,每市斤0.18元,每袋面50斤,共計9元,每個月的工資可購買4.5袋。

現在剛參加工作的人按工資3000元算,可買30袋白麵

如果說現在的4000元相當於那時候多少錢的話,現在的4000元能購買40袋白麵,而40袋白麵按那個階段的價算也就是40X9二360元錢,現在的4000元相當於那個階段的360元。這是在糧食方面。在工業品方面以自行車為例,我們且不說當時老百姓買自行車憑票憑工業卷等有多難,單從價格上說,飛鴿18型和鳳凰17型都是當時最好的車,分別為176元和188元。一個拿42元工資的工人二級工和拿44.20元的國家24級幹部,不吃不喝也得用4個月的工資也不一定能買到手。同類車型現在也就是500左右吧,現在剛參加工作的人當月工資按了3000元計,可買6輛,4000元可買8輛。當年的自行車均價按180元算,180✘8=1400元。也就是說現在的4000元相當於那個階段的1400元。我就比這兩樣,讓大家管中窺豹。

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方面,國家下了很大的決心在改善,即便這樣,那條件和現在不能比。

有一些人總是說那時候的40元錢能養活一大家子人。我不否認有這種情況,但是他們的難處有誰知道,他們又能給誰去說,畢竟大家都一樣。生在福中知福,感恩之心不能滅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