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有風險,看病需謹慎

醫院有風險,看病需謹慎

醫院有風險,看病需謹慎

醫院有風險,看病需謹慎

阿 君

春節過後,網曝很多大醫院人滿為患,其壯觀景象堪比春運。這其實並不稀奇,隨便哪個日子去北京的各大醫院,候診大廳都有這樣的長龍。不由得讓人感嘆中國人真多,中國病人真多!

醫院是一個讓人望而生畏卻又不得不去的地方,作為一個現代人,從小到大,從生到死,和醫院的緣分真是"剪不斷,理還亂"。大病或小病,人們都習慣了找醫院、看專家。如果得了慢性病或是老病號,就更是醫院的常客。人們把康復的希望寄託在醫院,排著隊爭先恐後將大把的錢送到醫院,甚至把身家性命交給了醫院。醫院曾被認為是救死扶傷的神聖所在,現在卻常被詬病是趁人之危、獅子大開口的暴利單位,甚至被痛斥為屠宰場、鬼門關——一入醫院深似海,從今生死兩茫茫。

在市場經濟大潮下,醫療產業化、市場化使得看病成為普通人最大的開支之一,"病不起"是人們最普遍的感受。隨便看個小病幾千元,住院治療每天醫藥費上萬元。一個大病足以消滅一箇中產,普通家庭面臨大病的經濟困境更是苦不堪言、不勝枚舉。經濟指標使得如今的很多醫院異化成為一個個利潤可觀的盈利單位,患者成了用以斂財的工具;醫院居高臨下佔據著絕對的主動權,患者成為任由宰割的肥肉。

除了因為高昂的醫藥費對患者經濟上的"屠宰",庸醫誤人、過度醫療對患者肉體的"屠宰"尤為可怕。我們必須承認醫學不是萬能的,還有很多疾病無法治癒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同時,讓人感到無奈又悲催的是,"沒病看有,小病看大,大病扒皮"的現象長期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既有真才實學又有仁愛之心的醫生所佔比例並不很高。一方面,醫院的誤診率、醫療事故居高不下,實在不能說我們的整體醫療水平有多高。人們不信任小醫院、民營醫院,因此大醫院、公立醫院才有形同春運的壯觀人流,而大醫院的治療效果也往往令人失望。年輕醫生不必說,很多頂著專家、教授頭銜的醫生也不過徒有虛名。另一方面,在現實、嚴苛的經濟指標和利益捆綁下,又有多少醫生敢於、樂於獨善其身,真正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呢?看看那些辭職的三甲醫院醫生的內心獨白和他們所揭示的醫院潛規則,真是讓人不寒而慄!庸醫誤診和過度醫療成了去醫院就診的兩個最大風險。於是就有這樣流傳甚廣的苦澀笑話:一,如果醫生都失業了,老百姓死亡率會下降50%;二,病人一看見收費單子,嚇出一身冷汗,重感冒就好了一半。

去醫院的次數越多,就越會感到,醫院有風險,看病需謹慎。看病是個不折不扣的高難度"技術活",是對體力、耐力、承受力、智力、判斷力、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綜合協調能力的綜合考驗。生病不去醫院有風險,去醫院仍然有風險,甚至是更大風險!只要一踏進醫院的大門,你的身體、隱私、金錢就交給了命運——你不知道遇到怎樣的一些醫生,會得到怎樣的處置和"發落"。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人們的切膚之感。

在醫院面前,患者是弱勢群體;在醫生面前,患者是不幸的人。而要評價一個社會就要看這個社會如何去對待他們之中的弱勢群體和不幸的人啊。

看病難,風險大,怎麼辦?健康專家的三句話算是給我們的一點安慰:

一、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三、最好的藥物是食物。

努力學會自救、自求多福吧:好好保養身體,多學保健、醫學知識。擁有好身體,就是最幸福、富有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