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指責楚國「包茅不入」「昭王南巡不返」而不指責楚國僭越稱王

管仲指責楚國“包茅不入”“昭王南巡不返”而不指責楚國僭越稱王

因為兩邊都是心知肚明的做做樣子,互相給個臺階下就得了。楚國你別成天打鄭國的主意,齊國你也別這麼興師動眾帶一大幫小弟來幹架。

管仲都給楚國找的什麼罪名?先說周昭王的死因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再找了個包茅不入這種不痛不癢的事情。而楚國僭越稱王(這個事其實也不關鍵,但相比於頭兩個,這罪名還是可以的),漢陽諸姬被吞併這種事情卻之口不提。為了啥?還不是因為提了這事就相當於撕破臉皮逼著楚國打一架?

齊桓公霸業正處於穩定上升期,鄭國和周王室頻繁受到楚國挑唆,這個事情是必須要解決的,這是召陵會盟的真實背景。但齊國還從來沒有和同等體量的大國正面硬吃硬,雖然帶著小弟看似浩浩蕩蕩,但具體戰鬥力怎麼樣還真不好說。N路諸侯軍隊帶過來真正的作用是談判的籌碼,有點類似今天的核武器,誰都不想用,但誰都想研製。畢竟有軍隊,萬一楚國二愣子起來啥都不服,那打起來心裡也有底,雖然這種局面原則上是要避免的。

管仲指責楚國“包茅不入”“昭王南巡不返”而不指責楚國僭越稱王

對楚國來說,自己努力向中原經營,已經接觸到中原諸侯鄭國了,那麼接下來的策略,要麼直接挑戰齊桓公的霸業,要麼避實就虛,去收攏一下淮夷。具體要看齊國的態度,畢竟人家霸主不是擺設。齊桓公因為蔡姬的小事就興師動眾,很明顯人家就是要讓你楚國注意一下了,別碰我中原的同盟,而且背後還有十幾路諸侯聯軍。具體人家是來談判的還是來打架的還真不好說,所以自己這邊也做好萬全準備。好在管仲一席話,說的不痛不癢,自己也就應付過去,兩邊就互相給個臺階下。人家也是一大幫子人,真打起來楚國人這邊心裡也虛。

所以事情大致就是楚國惹事惹毛了齊國,被齊國帶人找上門,兩邊互相給個臺階下。結局就是楚國不跟齊國爭中原,自己去淮夷玩去。齊國鞏固了霸業,也算是不虛此行。不存在齊國怕楚國,或者楚國怕齊國這種一邊倒的形勢。

這麼看,管仲給楚國挑刺就挑點不痛不癢的,比如,你看,周昭王的事怎麼解釋?還有還有,你們多少年沒進攻茅草了?楚國人也很會處理,周昭王的事誰也說不清楚,憑啥就算在楚國頭上?還有進貢的事,我們以前沒進貢不對,現在補上還不行麼?(誰知道後來真進貢了還是說著玩,齊國也不是真的關心這個)齊國要的就是你這個認錯的態度,自然罪名就不會找太大的,要不真把楚國惹毛了,大家都不太好過。楚成王和齊桓公都是聰明人,也都大概清楚對方的目的和底線,召陵會盟也就過去了。

管仲指責楚國“包茅不入”“昭王南巡不返”而不指責楚國僭越稱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