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初期,納粹德國打勝了那麼多戰役,爲何一場史達林格勒會戰就元氣大傷?

專打屁兒蟲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蘇聯衛國戰爭中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關係人類命遠和世界前途的一次決戰。這次會戰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至1943年2月2日結束,歷時六個半月。在戰役某些階段,雙方投入兵力二百多萬,坦克兩千輛,飛機兩千三百多架,大炮和迫擊炮兩萬五千門,在廣大地域展開激烈戰鬥,反覆拼殺。這是一場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空前血戰。結果蘇軍大獲全勝,希特勒遭到空前慘敗。

蘇聯紅軍充分利用巷戰的有利條件,僅用一個集團軍,大約六、七個師的兵力就牽制和消耗著德國最精銳的第六集團軍和第四坦克集團軍。在1943年9月和10月兩個月中,蘇軍只有五個步兵師渡河增援,而德軍卻投入了不少於二十七個步兵師和十九個裝甲旅的增援部隊。其第一線師,常常傷亡達到百分之七十,一個連隊只剩下三、四十人。德軍的有生力量和機動部隊幾乎消耗殆盡。許多德國官兵紛紛哀嘆,通向斯大林格勒的道路是“死亡之路”。
大力提高蘇軍現代化程度並完善紅軍的軍事學術是斯大林格勒會戰獲勝的另一個顯著特點。1942年1月19日一20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發起反攻。在進攻的當天中午,便將各坦克軍和坦克集團軍投入作戰。由坦克兵少將羅金指揮的坦克第二十六軍,五天推進了一百四十多公里,攻佔卡拉奇市,並和坦克第四軍一起,與從南面進攻的坦克兵少將沃利斯基指揮的機械化第四軍會師,完成了對德國鮑羅斯重兵集團的合圍。

斯大林格勒會戰的戰鬥經驗證明:只有當各坦克兵團進行密集作戰並實行同一編制時,蘇軍才能順利地戰勝敵人。這些坦克集團軍由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組成,並配有加強兵器,但不能編入步兵兵團,因為步兵兵團只會束縛坦克部隊的機動。蘇軍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和軍事學術的完善對以後打敗德國法西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這次戰役中,德軍被殲三十三萬人,其中被俘九萬一千人;以鮑羅斯為首的二十四名將軍全被活捉;加上整個頓河、伏爾加河地域的戰鬥,德軍總共損失一百五十萬人,三千五百輛坦克,一萬二千門火炮,三千架飛機,是對希特勒的致命打擊!希特勒不僅丟光了夏季攻勢中用巨大血本換得的一點成果,而且在蘇軍趁勢發動的全面冬季攻勢中又遭到巨大失敗。蘇軍解放了三百四十八萬平方公里的大片國土;打破了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圍困;削平了德軍伸向莫斯科的爾熱夫—維亞茲馬突角;在庫爾斯克一帶,則打出一個威脅德軍中部和南部戰線的突出陣地。從此,德軍的戰略主動權永遠丟掉了。

通過這次打擊,德國損失瞭如此之多的兵力兵器,使得希特勒的整個戰略地位和戰爭機器徹底動搖。一個戰鬥力很強的重兵集團,上自元帥下至士兵全部覆滅。如此空前的慘敗事實,大大動搖了法西斯侵略國的士氣民心。德軍師長斯列米爾被俘後哀嘆白己的命運說:“我快六十歲了。我在德國軍隊裡服務了四十年,但這種失敗卻沒有見到過。”德國將軍韋斯特法爾心有餘悸地回憶道:“斯大林格勒的災難對德國人民和軍隊的震動不小,使他們感到害怕。在德國曆史上還從未有過這麼大的部隊落得這般可怕的下場。”

通過這次打擊,徹底震撼與動搖了法西斯陣營,加深了這個陣營內部的軍事危機與政治危機。希特勒的幫兇意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的對蘇參戰,原是想從勝利中分吃甜頭的,而現在卻把最精銳的師團和最好的裝備丟失在斯大林格勒。他們眼見希特勒大勢已去,開始自尋出路。總之,斯大林格勒一戰,使第三帝國從其軍事侵略的頂峰上急轉直下,一落千丈,再也無力舉行大規模的戰略進攻了,由此被迫轉入戰略防禦。

諍聞軍事


蘇德戰爭期間,納粹德國打勝了那麼多場戰役,為何一場斯大林格勒會戰就讓其元氣大傷?其實這個問題按戰役數量去衡量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一場1萬人參加的仗可以叫戰役,而一場1000萬人參加的仗也可以叫戰役,所以雖然前面那是無數場戰役,但從實際對雙方的影響上,確實都趕不上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何重要?

要弄清楚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何重要,就還是要弄清楚桃花石雜談曾經反覆說過的二戰究竟是為何而打。而這其中的一個關鍵詞其實就是能源。二戰的核心其實就是德日意這幾個後發的發達國家因為自己發展所需要的能源被美蘇英法等先發國家所控制,使其發展處處受制於美蘇英法,進而使德日意的發展陷入瓶頸。所以這幾個國家才會去挑動民眾,發動對外入侵戰爭。

瞭解了這個核心,對於理解二戰很多進程都會有很大幫助,比如德軍為何要投入重兵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又比如日本為何要南侵東南亞。具體到斯大林格勒戰役,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德蘇雙方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雖然雙方重兵雲集斯大林格勒,但其實雙方真正的爭奪焦點卻是高加索地區的油氣田,因為這些油氣田才是德蘇戰爭真正的勝負手。

上圖就是高加索地區油氣田的分佈,其中綠色為油田,紅色為氣田,而如果德國得到了這些油氣田,可以說在普魯士統一德國之後始終困擾德國的發展瓶頸就會迎刃而解,德國將擁有完全超出其需求量的油氣資源儲備,再憑藉其當時在世界上領先的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質,可以說不單蘇德戰爭的勝負已定,而且後期即使美國參戰,恐怕也很難最終戰勝德國了。

斯大林格勒的位置,就位於高加索油氣田邊上

但要佔領這些油氣田,不解決掉在這些油氣田北部屯集的上百萬蘇軍是完全不可能的。而蘇軍的屯集地,就是斯大林格勒。所以這才是蘇德雙方共同在斯大林格勒集結數百萬軍隊進行大戰的根本原因,因為實際上雙方真正爭奪的是高加索油氣田,而高加索油氣田正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真正的勝負手,對於蘇德兩國來說更是如此,而這才是蘇德雙方都在此地下了血本,此戰決定了蘇德最終勝負的根本原因。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兵力規模

因為這裡是不折不扣的二戰勝負手,所以蘇德雙方都在這裡把所有能夠用上的兵力全都用上了。

1943年斯大林格勒激戰正酣期間,一名蘇聯紅軍士兵在斯大林格勒中央廣場揮舞紅旗

在這裡桃花石雜談還要再說明一點,儘管我們平時說歐洲東線戰場會說是蘇德戰場,但其實當時參戰的國家卻遠不止蘇德兩國,在德國方面還有大量來自其它國家的僕從軍隊。而在決定兩個陣營生死存亡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幾乎所有德國的僕從國軍隊也都投入了戰場之中。

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軸心國方面總共出動了大約104萬軍隊,其中德軍至少40多萬人,意大利軍隊則有至少22萬,匈牙利軍隊20萬,羅馬尼亞軍隊14萬,另外還有大約4萬來自西班牙等沒有公開參戰的國家的“志願軍”。而蘇聯方面則投入了至少114萬軍隊,以保衛自己國家的能源生命之源。

德國空軍轟炸斯大林格勒時拍攝的照片,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市區中在轟炸後升起的濃煙

在裝備方面,軸心國方面先後出動了至少3000輛坦克,2000架飛機和2萬多門大炮,而蘇聯方面則先後出動了接近5000輛坦克,3800多架飛機和將近3萬門大炮。

一名蘇聯紅軍士兵押送一名德軍士兵前往戰俘營


而戰役最終結束時的傷亡數字就更能說明為何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就元氣大傷了。斯大林格勒總共使軸心國軍隊傷亡約86萬人,其中陣亡和被俘人數至少達到50萬,而其中承受最大傷亡的就是德國軍隊,陣亡和被俘人員相加大約有30萬到40萬,幾乎可以說是全軍覆沒。意大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軍隊的傷亡也分別達到了10萬人左右。而這些傷亡數字幾乎佔到了軸心國二戰在整個東線軍隊的四分之一。所以此戰過後,軸心國在東線的軍事實力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僅僅從兵員和裝備的角度就已經出現了絕對不足的情況。

被俘後的德軍元帥保盧斯

而蘇聯的傷亡情況儘管更加慘重,總共有110萬人傷亡,其中陣亡和失蹤人數達到了47萬多人,但蘇聯的人口基數在當時比軸心國相加還要大出很多,而且是本土作戰,兵員恢復很快,所以對於蘇聯來說雖然也損失慘重,但卻並未傷筋動骨。


所以在斯大林格勒之戰過後,蘇德戰場形勢發生逆轉,德國敗局已定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桃花石雜談


我是“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龍舞風行,從1941年六月蘇德戰爭爆發,在半年時間裡,德軍一路攻城掠地,勢如破竹,殲滅蘇軍幾百萬,按照戰前制訂的作戰計劃,德軍將計劃中要消滅的蘇軍全部消滅,已經很好地完成了計劃。

但是,蘇軍不僅沒有任何減少,反而比開戰時更多了。

原因很簡單,德軍嚴重錯算了蘇軍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和物資補充能力。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很快進行了戰爭總動員,國家所有的物資和工農業生產力全部優先用於國防,加上蘇聯豐富的人力資源,兵源源源不絕,大批武器裝備被生產出來。

而德國最大的戰略失誤,是戰爭總動員的太晚。

希特勒畢竟是靠選舉上臺的國家元首,為了不降低普通德國人的生活水平,以保證自己在國內的支持度,他遲遲沒有進行戰爭總動員,一直到1943年,戰爭形勢明顯不利的時候,德國才進行戰爭總動員,但是為時已晚。

蘇聯依靠廣闊的國土,龐大的資源,眾多的人口,完全不怕和德國打消耗戰,而德軍的兵源物資補充能力遠遠不如蘇軍。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第六集團軍被全殲,總計傷亡約25萬,加上僕從國軍隊,總計傷亡約85萬。

而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傷亡約113萬,損失遠遠超過德軍。

不僅如此,就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的同時,在莫斯科方向,朱可夫指揮蘇軍發起勒熱夫-維亞茲馬戰役,蘇軍先後參戰兵力達190萬,以絕對優勢的兵力進攻德軍。德軍在防禦大師莫德爾的指揮下,以劣勢兵力大敗蘇軍,將近一年的戰役,蘇軍傷亡超過百萬,朱可夫收穫其軍事生涯最大敗仗。

但是就是這樣的兩場戰役,就使得德軍元氣大傷,而蘇軍損失是德軍數倍,卻奪得了戰爭主動權。

這就是蘇聯戰爭潛力的巨大優勢,也是德國未能及時進行戰爭總動員的最大惡果。

關注“麻辣戰爭”頭條號,關注世界軍事分析。


麻辣戰爭


德國的閃電戰是一把快刀,但並非真的銳不可當。

看看法國吧,在1939年是紙面上歐洲第一陸軍,論裝備和戰力還真是有兩把刷子的。


德國呢,3個月就把法國幹掉了,可以這麼說,如果你玩過許多遊戲的話,國家間的戰力劃分可以有刺客,坦克,戰士。

法國本來以為,德國會和一戰一樣,正面一寸寸土地和自己爭奪,這是戰士與戰士的對決,何況法國還有諸多盟友。

但是德國有了閃電戰,總參謀部分析出了法國軍事部署的弱點,裝甲部隊用最快的方式切入法國本土,空軍不停擾亂法國的部隊增援。

法國被一刀捅死,刺客信條.閃電戰。

法雞沒有蘇聯那麼大的國土,巴黎和邊境離不了多遠,不能像蘇聯一樣空間換時間,血薄被秒,

德國也想用這樣的刀去捅蘇聯,皮太厚了,沒捅死,蘇聯可以說是這個副本里最皮糙肉厚的坦克。

龐大的國土提供的戰略縱深,社會制度提供的戰時經濟,兩倍於德國的人口。

一旦和蘇聯耗上還沒有一擊必殺,失敗就成了必然。

斯大林格勒,就是這把快刀折斷的地方,不論之前德國失誤多少,在大局面下,德國仍然是壓制蘇聯一方的,暫時。


但是在斯大林格勒賭上的可是數十萬德國精銳部隊,損失了這些,德國的士氣跌落,要重新補充這些人員空額和裝備空額需要近1年的時間,但是補上的軍隊也不會有那些身經百戰的飛行員,狙擊手,坦克手更強悍了,而蘇聯人,本土作戰並且擁有更多的兵源,補充更快。

突然有幾十萬主力的傷亡使得德國停下了攻勢,而停下了意味著閃電戰破產,就像鯊魚無法遊動。


本來斯大林格勒之後德國就可以單方面捱打了,但是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神來一筆把冒進的蘇軍幹掉了大半,給庫爾斯克戰役創造了機會,但是這場戰鬥也不過是德國紙面的勝利。

剩下的都是士兵用生命在為他們的第三帝國續命了。


歷史區的哈士奇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實施了"巴巴羅薩計劃”。德國和僕從國軍隊五百五十萬人,三千七百輛坦克,四千九百架飛機,四萬七千門各種口徑的大炮。一百九十艘軍艦實行"閃電戰”入侵蘇聯。規模之大史無前列。德軍分成三個集團軍群,一路向列寧格勒,中路向莫斯科,南路嚮明期科,斯模稜斯科進攻。由於希特勒發動閃電戰,蘇聯紅軍被迅速擊退損失了四百萬軍隊。但是隨著戰線拉長,德軍閃電戰失去作用雙方開使拉鋸戰。進入冬際嚴寒的天氣和日益堅強的守軍使德軍攻勢減弱,莫斯科戰役殲滅德軍五十萬,粉碎了德軍天下無敵的神話。於是德國改為重點進攻,試圖佔領斯大林格勒攻佔高加索油田。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區是重要的石油,糧食和重工業區。蘇德兩方任何一方控制此地都會撐握戰爭主動權,雙方投入了大量戰爭資源ⅰ。在以斯大林格勒為中心的廣大區域展開戰略決戰。斯大林方向軸心國部隊五十個師‘,直接攻城的有十三個師十七萬人。蘇聯斯大林方面軍和東南方面軍有一百二十個師人員損失嚴重。防守斯大林格勒城的第六十二集團軍和第六十四集團軍只有九萬餘人,一千餘門火炮,一百二十輛坦克。一九四二年九月十三日攻城巷佔開始保佔斯將軍第六集團軍從北門突擊,霍特第四裝甲集團從城南推進。蘇聯紅軍崔可夫中將指揮的第六十二集團軍和舒米洛夫少將指揮的第六十四集團軍接受保衛城市任務。雙方開始逐街逐屋爭奪。蘇聯士兵平均活不過一天,軍官平均活不過三天。工人修理坦坦下線即上戰場連油漆都沒來得及涮,瞄準具都沒有安。一九四三年冬季德軍適應不了嚴寒天氣,補給斷絕。蘇聯紅軍由朱可夫將軍統帥一百一十萬人三千多架飛機,一萬五千多萬大炮,數千輛坦克的強大戰略預備隊從東北和東南發動進攻構成"鐵鉗攻勢”。德軍雖然佔領了百分之八十的地方,但終免不了覆滅命運。被圍德軍三十三萬被殲滅,保盧斯元帥以下二十二個將軍九萬餘士兵投降。德國最精銳的軍隊覆滅從此元氣大傷。蘇聯武器兵源補充大於德軍數倍,隨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美國參戰,美英空軍炸燬德國百分之七十以上工業基地,1945年5月蘇軍攻克柏林,德國滅亡。



關東俠客


這個問題差不多就等於如何看待斯大林格勒戰役在二戰中的歷史地位。對於這個問題德軍名將曼施坦因(他在當時的的戰場處於重要的地位並起了重要作用)的評論比較中肯。

那就是俄國人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場戰役是決定性的轉折。因為這場戰役挫敗了德國人花了巨大血本組織起來的42年攻勢(此時的德軍己無力發動像41年那樣的全面攻勢),而且完整地消滅德軍的一個重兵集團。這對德國這樣的戰爭本錢不雄厚的國家來說是災難的(法國德國當時都是歐洲中等強國,而俄國有成為超級大國的潛力並最終成為了超級大國),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失敗一度使得德軍南翼乃至整個東線都有崩潰的可能。

而既便是蘇軍在戰役後期的錯誤,讓曼施坦因擊敗了瓦杜丁的部隊。斯大林對於這個敗仗己經很坦然了,因為蘇軍己有了戰勝德軍的信心。本來俄國人多底子厚,對於戰爭的準備至少比德國人更認真,是沒理由連續吃敗仗的。但可惜在戰爭初期德軍打仗更厲害,一定程度上正是蘇軍在蘇芬戰爭中的拙劣表現刺激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看過華西列夫斯基回憶錄的都知道,華西列夫斯基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反攻階段安排的實施重點突破的機械化軍軍長,他就私下寫信給斯大林斷言反攻會遭到慘敗。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反映了當時蘇軍普遍的失敗心理。而斯大林格勒巨大的勝利,則表明蘇聯龐大的人力,資源,工業產能已經成功地轉化為由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等一大批優秀將領所領導的強大的方面軍,是成熟而可畏的戰爭機器。連曼施坦因這樣的德軍皎皎者都把蘇德戰爭的目標修正為一個僵局,力爭打出一個有利的和談。

一個有利的和談其實是能做到的,首先斯大林格勒這個大敗仗很大程度就是德軍自己搞砸的。德軍先盲目目樂觀,分兵搞了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兩個目標,分散使用了自己的第11集團軍,沒有保持可靠的預備隊部隊。它把重兵集團長期投入巷戰,用僕從國軍隊掩護自已的側翼,希特勒甚至親自兼職A集團軍群司令。這些作死行為坑了第六集團軍。但德軍並非不堪一擊,相反它是全世界為數不多的能和蘇軍硬扛的強軍。對比蘇軍,德軍在空軍、雷達、制導武器等領域優勢更大。所以西方盟軍是長時間在北非,意大利方面進行軍事行動。他們並不是不知道由法國至北德平原這一線才是給德軍致命打擊的地方。他們是非常清楚德國是一個和蘇聯旗鼓相當的戰爭巨人,存心讓他們拼個兩敗俱傷。

但德國要想爭取到一個有利的和談,那麼此前被初期成功的冒險所掩蓋的許多重大的錯誤做法必須改正。這不僅包括更全面的戰爭動員,還有受激烈反對的種族政策和稱霸歐洲的野心。但由於當時德國的政冶體制,最後是以暗殺希特勒密謀政變的形式表現出來。


飛毛腿154908437


出現一場戰役而扭轉力量對比的原因有以下四點:1,雙方經過一年半的的鏖戰,損失都非常大,特別是蘇聯。二國對損失的補充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大為下降,哪一方受大的損失,彌補損失都將越來越困難。2,蘇軍正是從43年初左右開始,逐漸領會了戰爭的精銳,作戰能力、指揮能力都呈現大幅提升的態勢,且不管是陸軍裝備還是空軍裝備都逐漸跨過了臨界點,數量優勢不斷得到加劇。3,德國戰爭動員政策實質過晚,43年初還未步入戰時經濟。導致大量損失的人員、裝備和物資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補充。4,隨著逐漸走向44年,美英的戰略轟炸的加劇(光牽制的高炮部隊和人員,就達幾萬門高炮和總數100~200萬人員),突尼斯的失敗加意大利戰事的開始,德國不得不把本應支援東線的力量轉用他處,甚至把東線的部分主力撤離(43年8月的警衛旗隊師,第3戰鬥機聯隊等)。5,從43年下半年開始,德軍不得不為即將到來的美英歐洲登陸做準備了,東線所獲得的資源越來越少。

由於以上原因,自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讓人感覺到是東線轉折點,德軍逐漸越來越不行了。


探測衛星A


這個實際上就是物質總量最後發揮了作用,而且也渡過了那個點!德國在戰爭一開始利用自己的質量優勢,迅速的擊潰了蘇聯的軍隊,最後將戰線推到了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但是他物資儲備不足的缺點並沒有被克服,他沒有拿下蘇聯的石油產地!而蘇聯則在英國和美國的援助下,在後方重新建立起了國防工業,質量也比戰爭之前都要高一些,最後從這裡面源源不斷生產出來的武器裝備在蘇軍手裡,最後壓倒了德軍的質量優勢。德軍在斯大林格勒與蘇軍鏖戰了很長時間,南線德軍的血已經快流乾了,最後等到曼施泰因被派到南線要解圍的時候,只能集結起接近一個集團軍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這個就說明德軍的兵力已經捉襟見肘,接近了極限。而一旦保盧斯的軍團被徹底消滅,30到四十幾萬人的兵力缺口很難在短時間內維持下來,南線的局勢就迅速的潰爛,而南下的潰爛也會導致中線和北線的困難,這些都是一體的。雖然末日泰因利用蘇聯軍隊的素質差距在哈爾科夫打了一次大規模的反擊戰,但是他無法對抗蘇聯源源不斷的兵源,無力迴天!


帝國曆史觀察者


蘇德戰爭初期,德國人取得了大量的勝利,這些勝利並不是輕鬆得到的,蘇聯紅軍的抵抗一直很頑強,被包圍的軍隊不斷努力戰鬥,突破包圍,在包圍圈內的部隊一直打到彈盡糧絕才投降,德國人的損失也很大,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用意大利部隊保護側翼,證明其兵力已經出現不足的情況。德國人抱怨說冬天阻止了他們攻佔莫斯科,其實就是從側面反映出,戰爭激烈到只能運輸必須的武器彈藥,連必須的冬裝都送不過去。德國人總是說損失很小而蘇聯紅軍損失慘重,很可疑,有人說德國人嚴謹,我想提一個問題,美國人說大量援助了蘇聯,可是在德國人的各種回憶錄中沒有發現大量擊毀蘇聯美式裝備的記錄,那麼,是誰在撒謊?


傻客氣


小國和大國的區別。國力不對等。

畢竟蘇聯和德國軍事上是沒有代差的,小國只能一直勝,不能有一次失敗,有一次失敗就是毀滅性的。

日本和美國也有這問題。珍珠港後日本也挺厲害,美國是節節敗退,但一次中途島海戰後,雖然那時候美國還沒有緩過勁來的,日本海軍卻徹底就不行了,中途島後日本海軍就沒有了太大作為了。

日本和中國對戰,這個問題也有。但中國和日本軍事上有代差,缺少一次大規模的殲滅戰,所以沒有出現元氣大傷的現象。但就這樣,日本在中國也是被拖的不行。別過高估計日本的能力,我們大國有時是很難理解小國思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