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美國總是二黨輪流執政,在美國還有影響力比較大的其它政黨嗎?

A老康


美國憲法沒有規定美國是兩黨制,甚至美國開國先賢在政治制度設計還有意避免出現以州為單位的利益集團,因為結黨而導致國家分裂。華盛頓總統在《告別辭》也給後事以忠告,怕政黨政治導致國家和社會出現分裂。然而,該來的還是要來,作為政治而言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人與人的政治立場和主張必然會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所以有陰就有陽,在美國建國不久政黨就出現了,以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為首人組成了聯邦黨。他們對手是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和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為首的民主共和黨,亦或稱反聯邦黨。這是美國兩黨制的雛形,後來這兩黨都消失和或者說演化和改組,但是他們的一些政治主張和思想傾向卻流傳了下來,為現在的共和黨和民主黨所繼承。民主、共和兩黨輪流執政是在19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南北戰爭前後形成的,一直延續至今。當然美國本身的選舉制度也給兩黨制創造了條件,絕大多數州堅持贏者通吃原則,使得選票不會輕易被第三方分流。

(兩黨大體演進和標誌)

其實大家都有誤解,認為美國兩黨制就是兩個黨派政治實體輪流執政,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嚴密。原因在於美國的民主和共和兩黨都是鬆散型的政黨,沒有嚴密的組織機構,也沒有明確的黨章和黨綱,只有競選綱領,綱領都是一些具體的政治承諾和政策措施,體現了兩黨的基本政治主張和思想傾向。兩黨也沒有固定的黨員群體,認同本黨的政策主張,在選舉時投本黨的票就可以視為本黨的黨員。兩黨內部也存在多種政治派系,存在多種立場和聲音,甚至在民主黨內部有跟共和黨傾向相同的保守派群體,在共和黨內部也有自由派系。這樣一來看似兩黨實則是諸多政黨派系。

(希拉里與特朗普2016年)

兩黨本身就是代表兩種政治立場和思想傾向——保守和自由,選民們根據自身利益需求和立場來進行投票。這樣民主和共和兩黨的代表性就大大增強了,在這種情況下,第三方政黨很難有出頭之日。比如曾經在20世紀初因為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而產生的工人政黨,但是大多數都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但是社會民主主義這種思想卻流傳了下來,現在美國社會黨、美共,但是影響力卻很小。除了工人政黨,以外還有特定領域所組成的政黨,比如關注環保事務的美國綠黨。

(美國第三黨)

因為民主、共和兩黨代表性和覆蓋面很廣,加之非常鬆散的組織形態,兩者是導致美國第三黨很難有出頭之日的主要原因。這裡在舉一個例子,在美國參議院有一位自身的參議員伯尼·桑德斯,他並不屬於民主黨,其是一名社會民主主義者,但是其在2016年參選美國總統時為了獲得支持率,卻不得不去借民主黨殼上市。因為民主黨的自由派政治主張和理念跟其比較接近,這樣一來其也就成了民主黨人,代表民主黨利益,不過在民主黨內部競選時敗給了希拉里。

(伯尼·桑德斯)

除了上面的原因外其實,還有一個原因,由於美國的公民社會意識很強,使得美國的工會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特別強大。他們並不是政黨,但是他們卻是強大的政治勢力,而且有組織性,候選人和政黨為了保證選票不得不去照顧到這些群裡的利益訴求。在公民利益訴求得到充分表達和保障的情況下,就不需要硬是形成一個第三方政黨去代表自己的利益。

(政黨的力量之源)

本文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店贊!


古姿


一般學習政治學的時候,在政黨那一章中,都會指出這樣一種現象。也就是說為什麼有些國家是兩黨制?有些國家是多黨制?關於這一點,有不少的解釋,但是教材當中介紹比較多的就是所謂迪維爾熱定律。

他在這裡提出的一個自變量就是選舉制度。他認為選舉制度直接導致了政黨制度的演化。比如以美國為例,他所採取的是多數選舉制,也就是說,贏者通吃,獲勝的政黨可以得到所有的選舉人票。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可能導致兩個大黨的出現,而小黨由於資源的缺乏往往沒有競爭力,無法生存。

而對於歐洲國家來說他們往往採用的是比例選舉制,也就是說,按照得票的比例來劃分席位。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是小黨,也有可能贏得一席之地。在這樣的情況下,容易產生的是多黨制。

在這種理論假設當中,選舉最多對政黨制度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政黨制度反過來也強化了選舉制度的固化。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彼此作用,導致了一種結構的形成。目前來看,這種解釋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不過現實當中的選舉制度可能更加複雜,但通過影響選舉制度,來影響政黨的地位,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方式。比如90年代以來隨著日本自民黨主導地位的下降,他開始通過調整選區制來擴大自民黨的優勢。導致日本看起來是多黨制的結構,但其實是自民黨獨大的結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