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爲什麼不如北京深圳?

上海為什麼不如北京深圳?

  1. 網約車

前幾天迅雷的創始人程浩發了張圖片,評論說:互聯網創業真不能選上海...都什麼年代了,深圳機場已經有專用的網約車通道了。

上海為什麼不如北京深圳?

世界上的事情真是難以預料。

以前,王老吉和加多寶打架,咣噹,和其正倒下了。

這幾天,美國和中國打貿易戰,咣噹,俄羅斯倒下了。

美團和滴滴在上海街頭拉開架勢準備大打一場,咣噹,城管來了...

郭德綱說,給我3000城管,我能踏平東京!

當然,喝咖啡梳油頭的海派周立波,是看不起吃大蒜剃板寸的郭德綱的。

程浩的帖子,印證了2個月前那篇很火的文章 - 《上海是怎麼錯失這些年的互聯網機遇的?》

深圳有騰訊,杭州有阿里,北京有百度,京東,小米,美團等等。上海沒有這個級別的互聯網公司。

2. 互聯網的底層邏輯

互聯網從外面看,是一個比拼流量的遊戲,爭奪的是流量和使用時間。

但實際上,互聯網的任督二脈是監管和資本。

正好這幾天一勺言有一篇很火的文章《最近幾起互聯網大事背後的底層邏輯》,裡面寫到 -

『互聯網表面看起來是一個科技故事,其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金融故事。互聯網產業的背後,都是大量資本的燒錢。一個互聯網公司短短兩三年,從無到有,到估值數百億元,在本質上,就是因為這個地方的資金過剩,而且缺乏很好的去處。

魔都上海為什麼也沒有全國知名的大互聯網企業巨頭呢?也很簡單,因為大量的資金是本地國企與外企。

國企的投資紀律不允許燒錢,而且上海人民靠著黃浦江邊的上交所,炒股票,放放貸款,就能夠賺到很多快錢,為什麼要去投資一個不確定性呢?』

這一段話寫得非常透徹,上海不是沒有錢,而是錢都在國企手裡,國企不投互聯網。

『有很多人會問,現在,醫療,養老,教育是非常大的痛點,人民群眾苦之久矣,這些資金為什麼不願意進入醫療、養老這些剛性需求的行業呢?

答案是,在這些領域,監管嚴格,阻力巨大,技術壁壘很強。

資本不喜歡聽這麼複雜的故事,除非你有特別牛逼的背景。而互聯網不一樣,之前沒有太多的利益群體,國有企業也不知道如何管理。所以才有成長空間,互聯網是在夾縫中成長起來的,這也是中國民企崛起的共同之路。』

回到我們開頭的故事,滴滴和美團正在市場上戰鬥正酣,監管嚴打來了。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上海這麼幹,無非也是因為利益。

上海有一家老牌國企上市公司,叫做強生控股。強生控股最值錢的資產,就是上海的出租車牌照。上海的出租車牌照的數量是完全被控制的,甚至很多年沒有增長過。

早在2010年的時候,強生控股就有12000多輛出租車牌照,占上海出租車行業的25%。強生控股曾經多次收購出租車牌照,有一次收購了一家本地的小公司,300多個牌照,估值是每個35萬;2010年的時候又從大股東手裡收購了更多的出租車牌照,美其名曰大股東讓利打折,每個估值25萬。強生控股自己的估值是,每個牌照市場價值40萬,當時光牌照資產就估值40億多。

我們知道,現在有了滴滴和美團這樣的模式,這個40多億的出租車牌照資產其實是一文不值的。上海為了保護出租車行業和本地國企的利益,就得不斷的嚴打互聯網的公司。否則就是國有資產流失。當然,像強生控股這樣的公司,人人都知道是日暮途窮的,青山留不住,畢竟東流去,其流暢的股價走勢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

上海這樣的本地國企有很多。上海不但錯過了互聯網,也錯過了製造業轉型,小時候的海鷗相機上海手錶,永久自行車都完蛋了,這些行業本來可以升級成高端產品的。可惜國企創造力不行。

上海經濟的支柱仍然是實體經濟,例如汽車,石化,鋼鐵,造船,航運等等。這並不是壞事。只是很多產業,已經屬於落後的產業,很難想象上海這麼洋氣的城市,現在依然靠鋼鐵和石化產業,而即使是上海汽車,其利潤又有多少來自自有品牌呢?

上海形成了壟斷國企加外企的格局,民營企業微乎其微。

關於上海錯失互聯網這個話題,知乎上有個回覆:

『無需長篇大論,看地鐵掃碼進站就知道為什麼上海會錯失互聯網了。

互聯網精神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優化創新,合作共享,一切都是為了方便用戶。

上海精神以商業利益為中心,精打細算,理性分析,一切都是為了各自利益。

所以明明對用戶來說直接刷NFC手機錢包、銀聯IC卡更方便,或者直接掃支付寶、微信也不錯,技術上不存在任何困難,可上海公交各領域壟斷公司由於複雜的利益衝突,長期拒不合作不肯對接,好不容易上海地鐵支持了還要捆綁所有人下載它的APP,為了部門利益人為製造麻煩,根本不為上海市民考慮。

部門壁壘行業壟斷如此嚴重,無論是牛逼的阿里巴巴還是本土的上海銀聯,開拓上海市場都尚且如此艱難,更哪裡有互聯網創業公司的生存空間!』

也許上海人現在並不在乎錯失了互聯網,但總有一天,會懊惱的發現,在歷史的洪流中,上海已經落後了一個身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