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不如北京深圳?

上海为什么不如北京深圳?

  1. 网约车

前几天迅雷的创始人程浩发了张图片,评论说:互联网创业真不能选上海...都什么年代了,深圳机场已经有专用的网约车通道了。

上海为什么不如北京深圳?

世界上的事情真是难以预料。

以前,王老吉和加多宝打架,咣当,和其正倒下了。

这几天,美国和中国打贸易战,咣当,俄罗斯倒下了。

美团和滴滴在上海街头拉开架势准备大打一场,咣当,城管来了...

郭德纲说,给我3000城管,我能踏平东京!

当然,喝咖啡梳油头的海派周立波,是看不起吃大蒜剃板寸的郭德纲的。

程浩的帖子,印证了2个月前那篇很火的文章 - 《上海是怎么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

深圳有腾讯,杭州有阿里,北京有百度,京东,小米,美团等等。上海没有这个级别的互联网公司。

2. 互联网的底层逻辑

互联网从外面看,是一个比拼流量的游戏,争夺的是流量和使用时间。

但实际上,互联网的任督二脉是监管和资本。

正好这几天一勺言有一篇很火的文章《最近几起互联网大事背后的底层逻辑》,里面写到 -

『互联网表面看起来是一个科技故事,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金融故事。互联网产业的背后,都是大量资本的烧钱。一个互联网公司短短两三年,从无到有,到估值数百亿元,在本质上,就是因为这个地方的资金过剩,而且缺乏很好的去处。

魔都上海为什么也没有全国知名的大互联网企业巨头呢?也很简单,因为大量的资金是本地国企与外企。

国企的投资纪律不允许烧钱,而且上海人民靠着黄浦江边的上交所,炒股票,放放贷款,就能够赚到很多快钱,为什么要去投资一个不确定性呢?』

这一段话写得非常透彻,上海不是没有钱,而是钱都在国企手里,国企不投互联网。

『有很多人会问,现在,医疗,养老,教育是非常大的痛点,人民群众苦之久矣,这些资金为什么不愿意进入医疗、养老这些刚性需求的行业呢?

答案是,在这些领域,监管严格,阻力巨大,技术壁垒很强。

资本不喜欢听这么复杂的故事,除非你有特别牛逼的背景。而互联网不一样,之前没有太多的利益群体,国有企业也不知道如何管理。所以才有成长空间,互联网是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这也是中国民企崛起的共同之路。』

回到我们开头的故事,滴滴和美团正在市场上战斗正酣,监管严打来了。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上海这么干,无非也是因为利益。

上海有一家老牌国企上市公司,叫做强生控股。强生控股最值钱的资产,就是上海的出租车牌照。上海的出租车牌照的数量是完全被控制的,甚至很多年没有增长过。

早在2010年的时候,强生控股就有12000多辆出租车牌照,占上海出租车行业的25%。强生控股曾经多次收购出租车牌照,有一次收购了一家本地的小公司,300多个牌照,估值是每个35万;2010年的时候又从大股东手里收购了更多的出租车牌照,美其名曰大股东让利打折,每个估值25万。强生控股自己的估值是,每个牌照市场价值40万,当时光牌照资产就估值40亿多。

我们知道,现在有了滴滴和美团这样的模式,这个40多亿的出租车牌照资产其实是一文不值的。上海为了保护出租车行业和本地国企的利益,就得不断的严打互联网的公司。否则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当然,像强生控股这样的公司,人人都知道是日暮途穷的,青山留不住,毕竟东流去,其流畅的股价走势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上海这样的本地国企有很多。上海不但错过了互联网,也错过了制造业转型,小时候的海鸥相机上海手表,永久自行车都完蛋了,这些行业本来可以升级成高端产品的。可惜国企创造力不行。

上海经济的支柱仍然是实体经济,例如汽车,石化,钢铁,造船,航运等等。这并不是坏事。只是很多产业,已经属于落后的产业,很难想象上海这么洋气的城市,现在依然靠钢铁和石化产业,而即使是上海汽车,其利润又有多少来自自有品牌呢?

上海形成了垄断国企加外企的格局,民营企业微乎其微。

关于上海错失互联网这个话题,知乎上有个回复:

『无需长篇大论,看地铁扫码进站就知道为什么上海会错失互联网了。

互联网精神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优化创新,合作共享,一切都是为了方便用户。

上海精神以商业利益为中心,精打细算,理性分析,一切都是为了各自利益。

所以明明对用户来说直接刷NFC手机钱包、银联IC卡更方便,或者直接扫支付宝、微信也不错,技术上不存在任何困难,可上海公交各领域垄断公司由于复杂的利益冲突,长期拒不合作不肯对接,好不容易上海地铁支持了还要捆绑所有人下载它的APP,为了部门利益人为制造麻烦,根本不为上海市民考虑。

部门壁垒行业垄断如此严重,无论是牛逼的阿里巴巴还是本土的上海银联,开拓上海市场都尚且如此艰难,更哪里有互联网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

也许上海人现在并不在乎错失了互联网,但总有一天,会懊恼的发现,在历史的洪流中,上海已经落后了一个身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