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冰與火之歌」 退潮之後方知誰在裸泳

一級市場融資難,二級市場又碰上股市全面大跌——數據顯示,2018年1月-6月環保板塊下跌幅度高達27%,在所有一級行業中排行倒數第三。

這場以資本寒冬為表象的危機,更多暴露的是部分環保企業自身的痼疾。“退潮之後,方知誰在裸泳。”

一場主題相當正能量的行業討論,卻成了環保企業的“訴苦大會”。

2018年7月14日,在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舉辦的“2018中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上,談到“產業的重任與擔當——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對話主持人、威立雅中國區副總裁黃曉軍首先表態,“企業的責任擔當和積極作為不可或缺。”接著話鋒一轉,直指環保企業當下的困境——融資困難、多家上市公司面臨債務危機。

對話嘉賓也都是企業大佬。他們接過話茬,談起自己對這場危機的理解,蔓延至各個行業的“去槓桿”被屢屢提及。

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精準脫貧和汙染防治的三大攻堅戰中,前後兩者正在發生緊密關係。

頂層設計、氣水土三個十條發佈、環保督查的旋風,培育綠色環保產業的號召……頻繁的曝光下,過去幾年,環保產業的細分行業動輒號稱千億規模,吸引了大量熱錢。

然而,在防範金融風險的宏觀要求下,過去數年湧入到環保產業的錢被“抽走”了。融資困難的企業抵押工廠、終止正在進行的項目,甚至尋求金主重組以求生存的例子比比皆是。

幾家歡喜幾家愁。對握有雄厚資本的國企和房地產企業而言,當下正是他們進軍環保產業的絕佳時機。在近期一批環保企業的重組過程中,他們的身影頻頻出現。

在大嶽諮詢總經理金永祥看來,這場以資本寒冬為表象的危機,更多暴露的是部分環保企業自身的痼疾。“退潮之後,方知誰在裸泳。”

國企、房企,“買買買”

2018年8月13日,雅居樂環保集團總裁李雪君得了重感冒,但只請了一天的病假。公司的另一名高管,凌晨一點才飛抵廣州機場。李雪君說,從2015年該公司建立起,就一直這樣忙碌。

雅居樂環保集團是老牌粵派房企雅居樂控股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其成長路徑主要是收購——僅2017年,雅居樂環保集團就相繼收購了14家環保公司股權。2018年,收購的腳步並未停歇,僅6、7兩個月,就先後控股了兩家環保公司。

“當下的環境對我們而言,當然是利好。”李雪君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以前是一個項目接一個項目在做,現在是同時做幾個項目。”

雅居樂環保目前主營業務還是危廢處理,離地產暫時有些遠,李雪君希望未來將地產和環保結合起來:“我們做水務的思路會跟別人不一樣:別人做水務是以市政為主,我們去做雅居樂小區的配套水務,包括樓盤自己的自來水廠和汙水處理廠。”他還認為,城市三舊改造中的管網更新、產業地產需配備的環保設施,都為雅居樂環保與地產的聯姻提供想象空間。

除了雅居樂,2017年底,還有多家房地產企業也在環保領域動作頻頻——萬科子公司萬科建發與首創股份共同設立環保平臺公司,開展城市水環境治理、城市土壤修復、海綿城市建設等環保業務。

被東旭集團控股後,上市公司“寶安地產”更名為“東旭藍天”。東旭藍天收購星景生態100%股權、開拓環保業務後,更剝離了全部房地產業務,“是為了進一步聚焦環保主業……避免房地產業持續低迷帶來影響,減少財務費用和資產負債率,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該公司公告如是說。

“買買買”的除了房地產企業,還有央企、國企。

盛運環保在2018年初爆發債務違約危機,趕來接盤的四川省能源投資集團為國有控股企業;上市公司*ST凱迪有逾期債務共計31.71億元,該公司控股方陽光凱迪向中戰華信託管其所持股權,中戰華信是中國輿情戰略研究中心控股的金融控股集團。

此外,*ST凱迪披露,待公司資產處置及債務重組工作進入到穩定可控階段、生產經營全面恢復後,該公司還將適時引入戰略投資人,並特意將投資人限定為“國資”。

濟邦諮詢董事長張燎坦言,出售控股權搶戴“紅帽子”,是目前體制和企業自身很難大幅改變下,環保企業求生存的無奈之舉。

國企、房地產背景企業頻繁出手參與併購、重組,底氣還是“不差錢”。

“畢竟依託雅居樂控股,我們有更豐富的融資渠道,工商銀行給過我們100億的授信,還有中信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都給我們很多支持,我們好多額度都沒用完。”李雪君毫不諱言。

他曾公開表示,2018年將繼續投入100億元、未來三年將共計投入超過200億元,打造危廢處理行業的“千億龍頭”。

慘淡的賣家

不差錢的跨界者,很缺錢的局內人,是環保產業正在上演的“冰與火之歌”。

一名分析師透露,當前一些環保企業向銀行貸款,利息高達7%-8%,“企業借不到錢,只能去做融資租賃。中小型的環保企業又不像國企、大企業那樣有土地作抵押,只能把廠房拿去做擔保。日子是比較艱難的。”

環保企業們紛紛提到了“去槓桿”。

從2008年開始,央行為刺激經濟、增強流動性而多次降準、降息,為市場注入更多貨幣,俗稱“放水”。“去槓桿”相當於把水從池子裡抽走,這項防控金融風險的措施發軔於2015年底,2018年又提出了“結構性去槓桿”。

環保企業猛然間難以適應。“環保企業的信用等級普遍不是很高,也就更難從金融機構那裡融到錢”,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2018年5月,環保龍頭企業東方園林共擬發行的10億元公司債最終只募集到5000萬元,被稱為“今年最慘發債案”。東方園林的信用等級是AA+,在平常年份已經夠用,顯然這個資本寒冬比料想的要更凜冽。

東方園林發債大縮水引發了連鎖反應,據《華夏時報》報道,有環保企業反映,有銀行因東方園林發債縮水而放棄購買其他公司債券。

一級市場融資難,二級市場又碰上股市全面大跌——數據顯示,2018年1月-6月環保板塊下跌幅度高達27%,在所有一級行業中排行倒數第三。

如果把資金比作水,環保項目就是水養活的“魚”,PPP項目因為普遍體量較大,更是環保企業眼中的“大魚”。如今“水”抽走了,“大魚”也很難生存下去。

PPP,即政府-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由企業投資、設計、建造,完工後地方政府給予企業一定時間的特許經營權,期限結束,項目由企業轉交給政府。

PPP特許經營權存續期間,向企業付費的一般就是政府。張燎認為,除了企業本身變得不受銀行待見,高負債下地方政府的信用問題是更重要的因素。“金融機構不認為地方政府能夠付得起,或願意支付如此鉅額的環保投入。”

南方週末曾梳理2005-2015年來政府在PPP項目中違約的案例,發現僅公開報道的就有65例,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2017年11月,財政部發布《關於規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的通知》,業內稱“92號文”,各地開始陸續嚴控PPP項目入庫,一些已經簽約的項目被迫中止。“當92號文拴住央企們做PPP的手腳,金融機構發現要給民營企業的大型環保PPP項目融資時,又開始猶豫了。”張燎說。

眼花繚亂的資本操作

據中國水網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31日,2018年環保市場共發生併購50起,涉及金額334.27億(其中16起未披露金額)。與之相比,2017年全年的收併購規模只有385億。

上海騰韶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張益對南方週末記者感慨道,“市場給故事放大了,政府的財政支付能力給PPP放大了,公司實力給帶槓桿的資本放大了,企業規模給帶泡沫的股價放大了,技術水平給能說會道的嘴巴放大了。”每一個環節都存在痼疾,“去槓桿”的外部壓力一來,環保企業的虛假繁榮頃刻倒塌。

金永祥認為,這場危機暴露的其實是環保企業本身風險管理能力、項目評估能力和財務管理能力的不足。“有些公司超出自己實力拿了很多項目,把抗風險能力降到了低點,當環境變化時就非常艱難。”

今年以來,一些上市環保公司董事長紛紛辭職,成了行業一景。其背後是深重的債務危機。

債務爆雷的安徽盛運環保董事長開曉勝已於2018年3月30日辭職。在他辭職前後,盛運環保被爆出2017年鉅虧近13億,以及截至2018年8月7日共計拖欠52項、近13億元債務的負面消息。但從2017年至2018年3月盛運環保中標或簽署多達18個項目來看,這家企業彷彿還風頭正勁。

債務危機下,是讓人眼花繚亂的資本操作。

2018年3月31日,金洲慈航公告稱,盛運環保持有該公司的1.57億股股票被司法凍結,而這筆資金的絕大部分是盛運環保從興業證券融來的4億元初始交易本金——相當於一家環保企業融資來“炒股”。

2017年前,神霧環保旗下兩隻股票神霧環保、神霧節能表現亮眼,被稱為“神霧雙雄”。2017年5月,知名財經博主“葉檀財經”發文質疑神霧環保與子公司進行關聯交易,關聯交易營收佔其2016年總營收的74.32%。隨後,神霧環保開始陷入股票下跌、債務違約的怪圈,不可自拔。至今,神霧已欠下130億元債務。

南方週末記者聯繫了浦華環保、盛運環保、永清環保、神霧環保、高頻環境、新中水、上海泰欣、博恩環保、博海昕能環保、國豐新能源、科融環境、華江環保、科盛環保等13家公司,均未接受採訪。

這些公司覆蓋併購方和被購方,情況不一而足。有表示“內部有點亂,不方便”“領導出差”“等過段時間吧”,也有接通後聽聞是記者便匆忙掛掉電話或是一直通話中、無人接聽的情形。

伏爾泰曾說:雪崩來臨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是自己的責任。

“融資炒股、資金在自己的體系裡打轉,說明這些行為違規的環保企業已經不去聚焦主業,而是玩高風險的資本遊戲。可能是覺得環保來錢慢,資本市場來錢快。”一位業內人士感嘆。

前述分析師則透露,這幾家公司在違約之前,在資本市場的形象就很一般,他所在的投資機構都不太願意去覆蓋。“這跟老闆的理念有關係。本質上是企業的槓桿加太高了,企業自己風險偏好太高,又碰上政策收緊。加上企業債權今年集中到期,風險就出來了。”

“有些環保企業‘裝神弄鬼’式地推銷它們的技術方案,故意做大建設投資,不是想靠後期運營的效果,而想從工程利潤、環保設備銷售上快速回款收回投資,這種短視的竭澤而漁做法也讓政府和金融機構失去信任和信心。”張燎直言。

張益則表示,相對而言,固廢處理行業因為需求比較確定、產業較成熟,在這一輪資本寒冬中受衝擊較小。較明顯的是水環境綜合治理這樣剛剛起步、不易量化治理效果的領域。“這些領域充斥著講故事帶來的泡沫。”

洗牌與重生

除了有錢,雅居樂環保集團的另一個特徵是對PPP的態度較謹慎。

房地產運營出身的李雪君,習慣於觀察數據。“每一個項目的規模、銷售定價、利潤、成本,我都會挖到最末端,才能得出其前景是否光明這樣的結論。對PPP,我覺得投資太高,錢不一定那麼好賺,所以我會相對謹慎。”

“去槓桿”下,PPP項目會從過度繁榮迴歸理性,項目質量有所提升,也日益成為業內共識。“去槓桿阻止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在PPP項目股權融資上肆意加槓桿,無疑是正確的。”張燎稱。

金永祥覺得,整個環保產業的前景還是被看好的,所以多數危機中的環保企業沒有倒閉,而是接受重組。

“國家的環保政策對產業持續利好,也還有很多環境欠賬沒有還上,市場肯定是在的。另一方面,我們起步是在工業危廢領域,這個行業還沒有充分競爭,目前幾個標杆企業市場佔有率都不高。而我國危廢處理能力缺口還很大,這是個機會。”談及雅居樂進軍環保的邏輯,李雪君說道。

“在併購和重組中,老總們最擔心的是丟掉大股東地位和管理權。但擴張過快的環保公司在環境變化時,從資本市場和銀行融資都困難的情況下,當然會缺錢,通過稀釋股權穩定公司規模是正常的。”金永祥說。

清新環境總裁張根華在前述“2018中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上則呼籲,環保企業要加強自身技術和模式創新。“過去的5年時間裡,我們重新梳理做過的項目,發現在技術、工業路線的選擇包括工程質量的把關上都存在問題。而技術還有工程質量本就是環保企業自身應該紮紮實實做好的事情。”

資金短缺下,環保企業面臨洗牌,以國企和房地產為代表的跨界者則摩拳擦掌,一場鏖戰在所難免。

上述分析師道出自己對跨界者擴張步伐的憂慮:對危廢處理這樣專業化的領域,環保企業需要沉下心來做積累。“危廢處理技術難度高、安全風險大,如果短期想吃成個胖子,可能會是一個問題。如果不那麼急,都還可以彌補。”

2018年6月22日凌晨,河北秦皇島市徐山口危險廢物處理廠發生一起火災。6月29日,當地環保局初步調查結果顯示,該事故無人傷亡,對現場空氣和地下飲用水抽檢結果合格,但並未給出事故發生原因。而這家危險廢物處理廠正是一家跨界環保企業的控股公司。

2018年6月24日,央行宣佈降準,共釋放資金7000億,用來“債轉股”及支持小微企業貸款。7月18日,央行窗口指導銀行,將額外給予MLF(中期借貸便利)資金,用於支持貸款投放和信用債投資。第二天,銀保監會也召集多家銀行,就做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服務舉行座談會。

如侵犯原作者權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