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信朋友圈,袁隆平不能被遗忘,“暂时”也不行!

别信朋友圈,袁隆平不能被遗忘,“暂时”也不行!

最近一篇文章挺火的,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获得了一波“新流量”。

这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以下简称《遗忘》)的文章努力想说明这样几个问题:

▶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实;

▶ “给我们米饭吃”的人,除了袁隆平还大有人在;

▶ 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放大”,应该被“暂时遗忘”,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

那么,事实是否如其所言?袁隆平凭什么成为“杂交水稻之父”?我们应该遗忘袁隆平吗?

别信朋友圈,袁隆平不能被遗忘,“暂时”也不行!

《遗忘》一文作者:“我们特别去问了几位农业学的粉丝,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原来‘杂交水稻’根本不是袁隆平的发明啊。中国真正的水稻之父,堪称奠定了水稻这一门学科的另有其人。”

几位专家解释说,所谓另有其人培育的“杂交水稻”,通俗来讲并不是“杂交稻”,只是使用了“杂交”的手段选育的常规稻,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判断一个品种是常规稻还是杂交稻,不是看是否利用了‘杂交’,而要看是否直接利用‘杂种优势’。”

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在一次选育常规稻的过程中,第一个发现了水稻的“杂种优势”现象。自此,中国才开始大规模研究杂交水稻。

袁隆平首先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不能忘!


《遗忘》一文作者:“国内实际用于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品种,鲜有袁隆平团队的产品。”

“不是袁隆平培育的品种,却未必没有‘袁氏基因’。”

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目前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组合品种“汕优63”、“汕优64”和“威优64”,都是三系杂交稻。而这三个品种的亲本,都来源于袁隆平团队最早发现的“野败”。

  • 1970年,时任袁隆平助手的李必湖在海南岛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后被命名为“野败”。
  • “野败”的出现,为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至今仍被国内外杂交水稻公司广泛应用于三系育种。
  • 1972年,袁隆平向全国攻关组所有成员单位发放了“野败”材料,共同选育“三系”强优势组合,从我国“三系”杂交稻所利用的不育系来源来看,“野败”来源的不育系占绝对主导地位。

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稻品种,都源于袁隆平团队最早发现的“野败”,不能忘!


朋友圈内热火朝天,本人或许毫不在意

《遗忘》一文的作者也坦承:“袁老爷子的贡献不容忽视,但是放在整个中国农业的大海里也只是沧海一粟。所以,今天大家请暂时遗忘袁隆平几分钟,把目光投向更多不知名的水稻科研人员和那么多基层工作人员。我们应该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一名自称水稻育种的从业人员留言说:“其实吧,我们搞水稻的自己说这个事挺少的,觉得没必要争,反倒有时候觉得有袁老爷子在前面挡着,我们更好研究。我担心的是,如果大家都不认可袁老爷子了,那大家还支持我们研究水稻吗?”

别信朋友圈,袁隆平不能被遗忘,“暂时”也不行!

据了解,不少记者近年来曾多次联系袁隆平团队,试图对袁隆平进行采访,但都被对方婉言谢绝。这次关于“遗忘”的讨论,虽然外界各种声音很多,但是袁隆平和过去一样选择了沉默,或许他本人并不太关心这种争论吧。

很多人都在使用手机惠农买卖农产品了,还不来了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