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智能機器人「入職」Lazada,能說四種語言服務5.6億消費者

2017年2月,東南亞最大電商平臺Lazada的兩位高管,帶著一個迫切的需求,悄悄飛抵阿里總部求援。

“一到大促,Lazada的客服諮詢量就會激增,就算增派人工客服,也不夠人手。”

接待這兩位高管的是阿里巴巴智能服務事業部的朱文力,瞭解情況後,她心中已經有了大致的解決方案。那就是讓在阿里巴巴集團客服團隊(CCO)成長起來的智能客服機器人,阿里小蜜,成為能說多種語言、本地化的智能客服機器人,賦能Lazada。

彼時,阿里巴巴和Lazada之間還沒有深度融合——2016年4月,阿里巴巴以10億美元入股Lazada,佔股51%,但Lazada保持獨立運作。對朱文力來說,Lazada更多的是一個國際“大客戶”。

但隨著2017年6月,阿里向Lazada增資10億美元,佔股比例升至83%,整個項目的性質發生了改變。客戶變成了實打實的自家兄弟,隨之而來的是雙方團隊更為高頻的跨國互訪,以及更加深入的核心技術賦能。

阿里智能機器人“入職”Lazada,能說四種語言服務5.6億消費者

阿里增資LAZADA,讓整個項目的性質發生了改變

今年3月19日,阿里巴巴再次向Lazada追加20億美元,用於業務擴張。同時,原螞蟻金服董事長彭蕾出任CEO。

就在這個消息宣佈沒多久,4月底,朱文力帶領的跨國團隊,也交出了一份完整的成績單:全面上線的Lazada智能客服機器人,已經學會了英語、印尼語、越南語和泰語這四種語言,能為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六個國家的5.6億消費者,提供售前售後諮詢、物流查詢和自助取消訂單等服務。

“智能客服機器人的問世,讓Lazada告別了過去傳統的純人工客服模式,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 參與了項目全程的Lazada首席客戶官Brigitte,做出了這樣的評價。

整個過程,阿里巴巴客服團隊既是一位授之以漁的老師,也是一顆不斷往新戰場輸送血液的心臟。實際上,在技術賦能Lazada的背後,還有一個更為宏大的願景:輸出中國科技,改變東南亞電商。

一場All In戰役

去年12月,90後湖北姑娘曹雨菡,站上了Lazada的培訓講臺,臺下坐著的,是馬來西亞新上任的“人工智能訓練師”。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調教”好Lazada智能機器人,通過校驗行業知識和豐富產品知識庫,讓機器人變得更接地氣。

“當時快到聖誕節了,Lazada整個氛圍特別有活力。晚上七點下班,大家都開開心心留下來排節目。”但在曹雨涵的培訓室裡,馬來西亞小二的臉上卻掛著擔憂。“活動什麼時候開始?”“怎樣才能獲得優惠?”……一到大促,相關活動諮詢會迅速暴增。出於商業機密考慮,大促前一天,人工智能訓練師才會收到複雜的促銷規則,“但根本來不及配置智能機器人”。

阿里智能機器人“入職”Lazada,能說四種語言服務5.6億消費者

曹雨菡(右)培訓LAZADA人工智能訓練師

這是曹雨菡第一次面對面瞭解到來自東南亞的客服痛點。在這之前的三個月,6個不同國家的Lazada人工智能訓練師釘釘群,每天響個不停,曹雨菡一邊與算法工程師們一起梳理東南亞前線發來的最新需求,一邊幫助Lazada搭建起自己的人工智能訓練師資格體系。“智能機器人是需要不斷維護優化的,所以必須要配備人工智能訓練師這個新崗位。”

作為東南亞最大的電商平臺,Lazada覆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六個市場。巨大而多元的市場需求,催生出沉重的客服壓力。但要做出一款會說多國“小語種”,又瞭解風土人情的智能客服機器人,不是件容易的事。

“最大的難點是缺乏數據。東南亞小語種語料樣本少,冷啟動的效果並不好。”這讓整個項目的技術負責人的陳海青一度十分頭疼。後來,團隊想到了將遷移學習技術應用到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把已有的英語模型遷移到印尼語、越南語和泰語模型上。

阿里智能機器人“入職”Lazada,能說四種語言服務5.6億消費者

陳海青(左一)坦言,缺乏小語種語料是該項目的一大技術難題

為了補充小語種彈藥,陳海青還調動了跨部門資源。三個月前,CCO與阿里巴巴達摩院機器翻譯團隊聯動合作,“將手中積累的大量英語語料,通過機器翻譯,轉化為印尼、越南和泰語語料,然後在上層採用多任務學習技術,進一步優化模型。”

2017年8月28日,Lazada英文智能客服機器人首次上線,覆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部分用戶。2018年1月開始,印尼語、越南語和泰語機器人在三個月內依次上線,目前已打通6個國家和地區的訂單、物流信息,東南亞消費者可以在智能客服機器人的幫助下,快速查詢跨國物流或取消訂單。

今年4月,Lazada六週年大促拉開序幕,曹雨菡一直掛在心上的“大促規則”難題,有了技術解決方案。“客服小二不用手動拆規則,機器閱讀理解技術會‘閱讀’規則文本,自動回覆大促類問題。”陳海青說。

早在今年1月,在斯坦福大學發起的機器閱讀理解領域頂級賽事SQuAD中,阿里巴巴機器閱讀理解技術憑藉82.440的精準率,首次超越人類閱讀理解能力。實際上,機器閱讀理解技術已經在去年國內的618和雙11中練了兩次兵,在積累了大量數據和實戰經驗後,被迅速運用於東南亞電商戰場上。

“阿里給我們的幫助,真的沒話說了。”Lazada新加坡總部智能客服機器人項目負責人張瑾傑說道。

一次磨合之旅

Lazada英文智能客服機器人上線3個月後,朱文力到東南亞出了一次差,分別和Lazada新加坡、馬來西亞市場的CEO長談了一番。

阿里智能機器人“入職”Lazada,能說四種語言服務5.6億消費者

作為項目負責人,朱文力(左)跑了好幾趟東南亞

“一下飛機,到處都能看到華為、VIVO的手機廣告,你能立刻感受到中國企業搶灘東南亞的競爭氛圍。”朱文力的觀察,在與Lazada高層會談後得到了印證。“東南亞有將近6億人口,數量相當於‘半個中國’。政治經濟相對穩定。”再加上地緣優勢,許多行業都對東南亞市場報以厚望,期待著下一個“中國崛起”的故事。

一開始,當Lazada還屬於外部“大客戶”時,每週一次的例會通過Skype進行,雙方團隊對彼此也有所保留。但在去年6月,隨著阿里佔股比例升至83%,雙方的溝通變得更加深入,釘釘也取代了Skype成為實時溝通工具。

“當時,技術團隊中有國際項目經驗的同學比較少,發生過不少好玩的花絮。”負責項目產品的解路祿說,有一次和越南技術團隊約了早上開電話會,“左等右等,沒人來”,最後發現越南和中國有時差,郵件中沒有標明時區,越南團隊還沒到上班的點。

全英文的溝通也是一道難關。“一開電話會議,就能聽到巴基斯坦、越南、印尼等等各種口音的英語。剛開始團隊的同學還說得磕磕絆絆的,有時候還需要我來做翻譯,但好在都是技術圈的,硬著頭皮磨鍊後,就算用簡單的詞彙,也能溝通清楚。”解路祿笑著說,技術團隊的口語能力提升了不少。

不過,在所有插曲中,讓所有人印象最深的一次磨合,是去年底Lazada新加坡站做的一個決定:暫時關閉智能客服機器人一段時間。

仔細拆解來看,Lazada的6個市場處於不同發展階段。“新加坡經濟發達成熟,馬來西亞和泰國經濟相對發達,越南、印尼和菲律賓還在發展中。”朱文力說。由於客服需求量小於其他市場,競爭激烈,新加坡CEO擔心智能客服機器人不能滿足用戶需求,更偏向穩妥的人工服務方式。最後,產品在優化了機器人答案後,於今年2月在新加坡重新上線。

阿里智能機器人“入職”Lazada,能說四種語言服務5.6億消費者

LAZADA項目,讓雙方團隊迅速成長了起來

這次磨合,讓雙方團隊迅速成長了起來。後續的印尼、越南和泰語等小語種智能客服機器人,陸續上線,現在已做到了全量開放。“目前已經在做技術交接工作了,現在的機器人支持訂單查詢和取消,後續如果要做退換貨流程,Lazada已經有能力自己完成。”解路祿說。

今年6月,新加坡舉辦了一場智能機器人行業峰會,Lazada作為東南亞行業代表,站上了主講臺,分享了經驗。“張瑾傑和海青一起去的。”朱文力很是感慨。一年多的奔跑後,Lazada已經成為東南亞智能客服機器人領域的領頭羊了。

一盤國際化大棋

只要看看Lazada智能客服機器人項目中各個負責人的履歷,不難發現CCO對這個國際化項目的重視程度。

朱文力曾在微軟美國和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過,有著豐富的國際項目管理經驗;算法大咖陳海青是阿里“9年陳”,也是從P4一路升職到P9的傳奇程序員,曾經負責過速賣通的小語種智能機器人技術業務;而去年剛加入阿里的解路祿,則來自騰訊微信團隊,產品經驗十分豐富。

在採訪中,三人都有一個共識:如果真的要做成國際化,就必須建立跨國人才團隊,用當地人,解決當地的問題。“舉個例子,一個報錯,中國人讀起來挺順的,語法也確實沒問題,但就是不符合外國的文化表達習慣。”解路祿說。

於是,在今年2月,陳海青從新加坡管理大學“海淘”了一位即將畢業的計算機博士杜河祿(Do Ha Loc),一個土生土長的越南小夥,團隊成員都叫他“Loc”。

“阿里巴巴在東南亞非常知名。”杜河祿說,當拿到阿里offer後,父母還曾經擔心這個不會一句中文的兒子,來到中國會活不下去。結果是,話癆型的杜河祿在沉穩的技術團隊中一枝獨秀,不僅很快和中國同事打成了一片,還得到了一個他本人不知道的稱讚——“Loc這人可有趣了,得采採他。”

阿里智能機器人“入職”Lazada,能說四種語言服務5.6億消費者

因為阿里,不會一句中文的杜河祿來到了杭州

“我今年1月第一次來中國,第一次來杭州,真沒想到中國發展得這麼快了。” 杜河祿說,讓他感觸最深刻的,是杭州的“無現金”化。“出門只要帶手機就行了,上車刷一下,吃飯刷一下,連錢包都不用帶。東南亞最發達的新加坡,都沒有這麼便利。”

流利的英文,配上母語越南語,杜河祿很快就成為開發Lazada越南語智能客服機器人的頂樑柱。“越南語打字特別長,為了省些力氣,很多消費者會把一句話拆成幾句話輸入,還愛用縮寫,省略聲調。”杜河祿說,這些縮寫,普通越南人都不一定能完全看得懂,“能看懂80%吧”。

這些本地化上的困難,很大一部分工作,需要曹雨菡這樣的人工智能訓練師和Lazada本土團隊實時溝通。但杜河祿的加入,讓團隊在越南語智能客服機器人上,多了一個可靠的幫手。“我看一眼bug,就知道是出了語言上問題,還是文化上的問題。”

今年4月,Lazada越南語智能客服機器人正式上線。“Loc可驕傲了,越南人開發了針對越南市場的智能客服機器人。”陳海青笑著說,他還想挖更多像Loc這樣的外國程序員,讓團隊變得更加國際化。

談到下一步規劃,朱文力的思路很清晰。“一方面,幫助Lazada在今年雙11減輕客服痛點;到本財年結束,要讓Lazada的能力長出來。”另一方面,團隊更長遠的目標是將阿里小蜜開放給國內外客戶,穩紮穩打拿下增速飛快的海外智能客服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