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的秦腔十大名角都是誰?

國粹壹閣


袁克勒 任哲中 馬友仙 肖若蘭

肖玉玲 周輔國 劉毓中 李椒芳

薛南寧 閆振裕

伴演角色,舉例於下,按上順序為:

《 斬黃袍》《周仁回府》《斷橋》《於無聲處》《三堂會審》《火焰駒》《三滴血》《河灣洗衣》《斬韓信》《十五貫》

注,一,其中薛南寧唱《斬韓信》我記不準,請友們指正。

二,上述十位的選定,主要是憑自己的喜好。夲人絕無專業評淪之意。


琵琶嘴


秦腔在數百年的藝術實踐中,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著名藝人。他們不僅是秦腔的偉大創造者,也是秦腔繼承與發展的偉大實踐者。由於歷史的原因,他們大都隨時代而淹沒,幾乎沒有留下什麼文字資料,這給我們研究秦腔戲曲造成極大的困難,但從歷史的蛛絲馬跡中,我們仍能獲得他們中一些藝人的情況。

他們的藝術成就和對秦腔的發展壯大都貢獻了畢生的力量,各有建樹,單純的用十大名角來定論難免以偏蓋全,下邊根據生醜淨旦四行列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秦腔名家。

1.魏長生(1744-1802)字婉卿。清乾隆時秦腔著名旦色演員。四川金堂縣人。行三,世稱魏三。家貧,13歲到西安學戲,乾隆三十九年(1774)曾隨班經同州轉入北京演出,因賣座不佳而返回西安。刻苦鑽研數年後,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再度入京,參加“雙慶班”,演出《滾樓》一劇,他飾主角黃賽花,轟動京師,“觀者日至千餘,六大班頓為減色”,“士大夫亦為心醉……使京腔舊本置之高閣,一時歌樓觀者如堵,而六大班幾無人過問,或至散去”,成為北京戲劇活動中的一個重要事件。隨即他又到南方演出,對揚州、蘇州、四川等地戲曲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清嘉慶六年(1801)又復至北京,翌年夏演出《背娃進府》,下場後死於後臺。相傳秦腔踩蹺和旦角化妝“貼片子”,都由他創始。

2.潤潤子(1850-1916)本姓張,行五,人稱張老五。秦腔演員,工鬚生、小生。長安縣靈感寺人。中路秦腔張派藝術創始人。童年入“玉盛班”學小生,出科後,即在該班演戲,後又搭“泰和班”,改學鬚生,紗帽、道袍、靠把都佳。他善於拉腔,吐字收聲,行腔運調,尤善寓纏綿之致於慷慨之情。又喜用二音,使聲情並茂,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嗓音雖然不大,但耐人玩味咀嚼。他一生培養了大批學生,李雲亭、陸順子便是他的得意門生。

3.陳雨農(1880-1942)名嘉訓,乳名德兒。秦腔青衣、花旦演員,導演,戲曲教育家。西安市人。早年入臨潼“華清班”學藝,成名後即組建“玉慶班”,併成為光緒、宣統年間關中第一名旦。常與李雲亭合作,不斷研討和創造表演藝術,繼承了許多秦腔名戲,還移植了不少兄弟劇種劇目,在表演、化妝、唱腔等方面都作了大膽改進和提高。1912年陝西易俗社成立時,應孫仁玉邀請,又隨帶戲箱加入,並擔任教練和教練長。他對關中民歌以及二簧京劇等很有研究,並將其大量吸收入戲,與秦腔傳統音樂相糅合,《燕子箋》《昆陽戰》《雙錦衣》《河灣洗衣》等劇目的唱腔中,都有他糅合民歌和其他劇種音樂的成分。他還是戲曲教育家和名導演,培養了劉箴俗、劉迪民、王天民等一大批傑出表演藝術家,曾先後導演近300多個新創作的劇目,對秦腔的改革、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有“秦腔王瑤卿”之譽。

4.黨甘亭(1880-1931)字甘亭,名建棠,乳名群兒。秦腔花衫、刀馬旦演員,導演,戲曲教育家。自幼師從關中著名花旦隆德子(藝名高娃),11歲登臺便名震關中,故有“胎裡紅”之譽。他善唱善做,扮相俊美,戲路寬廣,善於描繪人物心態,如在《破洪州》中飾穆桂英帶孕禦敵,中標落馬蹉步下場,既狼狽可憐,又英武可愛;他的唱腔也很有個性,他所導演的《櫃中緣》《楊氏婢》等劇目的唱腔,都有不少發展和創造。自1913年加入陝西易俗社任教練後,培養了大批學生,劉箴俗、張秀民、種玉華、田疇易等都是他培養的高才。

5.劉毓中(1896-1982)字秀山,陝西臨潼人,工鬚生。16歲時(1912)考入陝西易俗社第一期學藝。由於早年深受父親木匠紅(劉立傑)的薰陶,再加上他自己刻苦好學,悉心求藝,很快成為秦腔鬚生中文武兼備的演員,在舞臺上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如《賣畫劈門》中的白茂林,《八義圖》中的程嬰,《烙碗計》中的劉子明,《南天門?走雪》中的老曹福,《春秋筆》中的吳承恩,《出湯邑》中的伍子胥,《串龍珠》中的徐達等等。在易俗社新編創劇目的演出中,成功地完成了《三滴血》中的周仁瑞、《韓寶英》中的石達開、《殷桃娘》中的楚霸王項羽等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別是對後者在繼承、創新、吸收、借鑑方面的努力,為他獲得“活霸王”的稱號。

6.田德年(1890-1978)秦腔淨角演員,陝西長安人。自幼家境貧寒,難以生存。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14歲時,考入本縣郭杜鎮香積寺“德慶班”學戲,先學小生,後改大淨,經常對著井口喊聲練嗓,不避“三九”與“三伏”,堅持不懈,後來就練出了一副滿腔滿調的花臉唱腔聲音。民國10年(1921),因班社衰落,自謀出路,隨搭其他藝人的班社,演出於甘肅的武威、張掖、酒泉、蘭州和寧夏銀川等地。能演出百餘本(折)戲,深受當地群眾歡迎。大淨是秦腔角色中最能體現“漢唐雄風”的一種,在唱腔上,保持和繼承了傳統大淨的“龍吟虎嘯、大氣磅礴”的本色。採用的方法,就是以丹田為基礎的“天罡聲”,講求行腔的旋律與韻味,腹、胸、喉、鼻、腦音兼施,避免了喉音過重、少氣乾嚎的不足。出口黃鐘、滿宮滿調,是他的顯著風格。

7.晉福長(1890-1965)秦腔丑角演員。陝西長安人。早年入“長慶社”學藝,出科後,在三意社常赴關中許多縣演出,拿手戲有《十八扯》《拾黃金》《殺狗勸妻》《捉鵪鶉》《楊三小》《紅鸞禧》《玉堂春》《天水關》等。口齒流利,詼諧風趣,尤以說“板歌”擅長,為舞臺增加了許多喜劇色彩,人稱“滑稽大王”。唸白鏗鏘爽朗,字音沉雄渾厚。

8.李正敏(1915-1973)秦腔旦角演員,陝西長安人。民國5年(1926年)11歲時隨父來西安謀生,入“正俗社”學藝,師承梁箴、黨甘亭。三個月後,首次演出《審餘寬》,獲得好評。接著排演出《祭江》《斷橋》,聞名西安。20世紀30年代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為他錄製了《探窯》《趕坡》《二度梅?罵相》《白玉鈿?店遇》《三擊掌》等唱片,片頭介紹,直書“秦腔正宗李正敏”之名。從此,聲名大振,譽滿西北黃土高原。在“正俗社”期間,和琴師荊生彥長期密切合作,創造出不少結構嚴謹、音韻和諧、旋律優美、字正腔圓的唱腔,人稱“敏腔”。

9.耿忠義(1884-1947)甘肅甘谷人。幼年受父親及一些名伶影響,熱愛秦腔藝術,後拜唐華為師。先學小武生,以《轅門射戟》《忠義俠》成名。後改學鬚生,又改大淨。善於吸收、融會名家所長,如嶽麻子、福慶子、十娃子等的路數和表演特色。他在臉譜、服飾、道具和表演藝術上,獨樹一幟,成為蘭州秦腔淨角代表人物之一,人稱“耿家花臉”。

10.郗德育(1891-1942)藝名假麻子紅,陝西華縣人。幼入西安“德勝班”學藝,後闖蕩江湖,演出於武威一帶。1920年回蘭州,接受“十二紅”李壽山指教,藝技遂精。演《拜臺》中的諸葛亮,能用氣血立時變臉,人稱絕活。由於他藝術上的成就,使他成為融合陝甘兩省秦腔的代表人物。20世紀30年代為甘肅秦腔訓練班培養學生,造就了甘肅主流派別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學生有黃致中等數十名。

當然秦腔是角的藝術,名家輩出二十世紀後期同樣湧現出了很多的秦腔名家,譬如郭明霞、陳仁義、貟宗翰、閆振俗、任哲中、周輔國,王輔生,馬友仙等等不勝枚舉。新世紀秦腔名家繼往開來,在群眾都有著非常高的人氣,如張蘭秦、竇鳳琴、劉隨社、侯紅琴、徐松林、李小峰、張安學,賀忠宏等等。


秦腔鬚生


秦腔界名角太多了,舉不勝舉,有老一輩和已故的藝術家們,也有正在活躍在舞臺上為秦腔事業奉獻的中青年,如果一定要拿十個名角為侷限的話,只有按個人喜歡的排名了,老一輩有劉毓中 田德年 閻更平 陳妙華 肖玉玲 李夕嵐 張詠華 馬友仙 貟宗瀚 王輔生 等十位老藝術家了。新秀太多太多了,個人喜歡:張蘭秦 竇鳳琴 張 濤 候紅琴 王戰毅 李 寧 李東橋 李小鋒 惠美麗 王佔鋒 不好意思選擇了,因為新秀太多……


手機用戶傲立雪霜


田雨濃,黨甘亭,劉毓中,田德年,王天民,何振中,宋上華,蘇氏三傑,陳仁義,楊令俗,李正敏,孟遏雲,肖若蘭,蘇蕊娥,餘巧雲,肖玉玲,李愛雲,王玉琴,全巧民,張詠華,陳妙華,郭明霞,仁哲中,尹良俗,楊天易,焦曉春,寧秀雲,王芷華......等等


小灰灰O215897531


作為戲迷,說起西北地區秦腔界明家真是太多了,在我心目中遠不止十大名角。如果非要侷限於十位,那我也只有分兩個階段來講了。

老一輩藝術家有:馬友仙,肖若蘭,肖玉玲,王輔生,任哲中,閻振俗,郝綵鳳,劉毓忠,郭明霞,陳仁義等多位。

中青年藝術家有:李東橋,李梅,李娟,李小峰,齊愛雲,候虹琴,劉隨社,丁良生,柳萍,候豔……實在是太難以割捨,讓人很糾結😣


久165483343


秦腔是大西北人最愛的……比較有名的是 張蘭秦 竇鳳琴 孫存碟 白江波 李買剛 陳仁義 雷開元 李小峰 劉隨社 郭明霞……因為她們的唱腔風格……別人只能模仿……無法超越





中國野獸


提問的小編有毛病。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馬桂芬 王玉琴 薛志秀 焦曉春 郭明霞 任哲中 李愛琴 肖玉玲 陳妙華 全巧民 李正敏 閻振俗 孫存碟 丁良生 李發牢 康建海 李小峰 李東橋 馬友仙 劉茹慧 雷開元 李買剛 白江波 侯紅琴 李梅 李娟 齊愛雲 竇鳳琴 張蘭秦 趙陽武 ……


長孫七哥


雷開元的血淚仇,王輔生的看女,李乃剛的包公賠情,任哲中的周任回府,肖玉玲的火焰駒,陳妙華的三滴血,劉隨社的金沙灘,丁良生的蘇武牧羊,馬友仙的遊西湖,郝彩風的祝福。喬康慨的教學。名家薈萃,秦腔發楊廣大,西北老年人的文藝美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