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北京京旗」

老北京人“北京京旗”

北京旗人 俗稱“生活居住工作在北京八旗子弟”又名“京旗”

還有一種禁旅八旗或者叫禁衛八旗。保護北京城周邊安全的駐防守護北京城的八旗官兵。

今天的老北京人有很多祖上是北京京旗(北京的八旗子弟)。

老北京人“北京京旗”

明朝時的北京設順天府和大興、宛平兩縣,城區分屬五城兵馬指揮使司,“五城”即中城、東城、西城、南城、北城。中城位於正陽門內,皇城的兩邊。東城位於崇文門內,街東往北至城牆。西城位於宣武門內,街西往北至城牆。南城位於正陽門、宣武門、崇文門外。北城位於地安門外往北至安定門、德勝門內。

每一城區內設若干坊,坊下設牌、鋪,據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記載,京城共有36坊,分別為:

中城:

南董坊、澄清坊、明照坊、保大坊、仁壽坊、大時雍坊、小時雍坊、安富坊、積慶坊。

東城:

明時坊、黃華坊、思城坊、南居賢坊、北居賢坊。

西城:

阜財坊、咸宜坊、鳴玉坊、日中坊、金城坊、河漕西(坊)、朝天宮西(坊)。

南城:

正東坊、正西坊、正南坊、崇北坊、崇南坊、宣北坊、宣南坊、白紙坊。

北城:

孝忠坊、昭回靖恭坊、靈春坊、日忠坊、發祥坊。

每個坊就是一個長方形的社區,據《明史·食貨志》記載:“在城曰坊,近城曰廂,鄉都曰裡。”“以一百十戶為一里,推丁糧十戶為長,餘百戶為十甲,甲凡十人。”這裡提到的“坊、廂、裡”都是明初戶籍管理的單位,實際上是同一概念,由於城市居民密度大,每個坊內人數眾多,所以在坊內分為若干鋪,每個“鋪”相當於農村的“裡”,以“鋪”作為人口管理及徵稅的基層組織。明代的坊名中的絕大多數沒有能夠保留至今,只有極少數坊名保留下來,例如現在的宣武區境內仍有一個名叫白紙坊的地區。

到了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建都,將原來居住在內城的漢民強迫遷移到外城居住,將八旗軍民安置於內城居住,“以左、右翼為辨”,“分列八旗,拱衛皇居”。內城東半部分為左翼,內城西半部分為右翼。八旗的具體分佈區域為:兩黃旗居住在北城,安定門內地區是鑲黃旗住地,德勝門內地區是正黃旗住地;兩白旗居住在東城,東直門內地區是正白旗住地,朝陽門內地區是鑲白旗住地;兩紅旗居住在西城,西直門內地區是正紅旗住地,阜成門內地區是鑲紅旗住地;南城是兩藍旗住地,崇文門內地區是正藍旗住地,宣武門內地區是鑲藍旗住地。

左翼各旗的區域劃分為:南起崇文門,北至東單牌樓,東至城牆根,西至金水橋是正藍旗住地;南至東單牌樓,北到豹房衚衕,東起城牆根,西至皇城根,是鑲白旗住地;南起豹房衚衕,北到府學衚衕,東起城牆根,西到皇城根,是正白旗住地;南起府學衚衕,北到北城牆,東起東城牆,西到鼓樓,是鑲黃旗住地。

右翼各旗的區域劃分為:南起宣武門,北到西單牌樓,東起金水橋,西到西城牆,是鑲藍旗住地;南起西單牌樓,北到羊肉衚衕,東起皇城根,西到西城牆,是鑲紅旗住地;南起羊肉衚衕,北到馬狀元衚衕,東到皇城根,西到西城牆,是正紅旗住地;南起馬狀元衚衕,北到北城牆,東起鼓樓,西到西城牆,是正黃旗住地。

滿清八旗的這種佈局體現了某種上下尊卑的觀念,八旗中兩黃旗的地位最高,因此位於北城(中國人認為“北面為君”),兩藍旗的地位最低,因此位於南城,兩白旗、兩紅旗則位於東西兩廂。正白旗也是“上三旗”之一,因此位於東城的北半部。

在每一旗的區域內,又按滿洲、蒙古、漢軍的區別,分別由內向外劃分居住區域,滿洲旗人安置在緊靠皇城的地區,蒙古旗人安置在其外圍,漢軍旗人安置在靠近城牆的地區。以鑲黃旗為例,滿洲旗人的居住區為西到舊鼓樓大街,東到新橋東,北到安定門城根,南到紅廟。蒙古旗人的居住區為:西到新橋東,東到東直門北小街口,北到北城根,南到汪家衚衕西口。漢軍旗人的住地為:西到新橋東,東到東直門城根,北到角樓,南到南小街北口(引自《(光緒)順天府志》卷八)。

通過以上的佈置,清政府將最信任的滿族旗人佈置於皇城四周,在其外圍居住著蒙古旗人,將漢軍旗人安置在靠近內城城牆的地區,而將漢人驅趕到外城居住,這樣就使清代的北京內城幾乎變成了一座大軍營。

但是,北京的內城畢竟不能完全等同於一座軍營。首先,內城居民除了旗人外,還有一部分僧侶,清政府崇尚喇嘛教。內城的寺廟很多,僧侶們在實行滿漢分城居住時,得以繼續留居內城。僧侶的人數越來越多,到了乾隆初年,寺廟內已人滿為患,僧侶們不得不居住在寺廟附近的民房內。

在清朝初年,清政府將原來居住在內城的商人和市民都強迫遷移到外城。但是居住著幾十萬旗人的內城如果沒有商店和商人,也會給旗人的生活帶來許多不便,於是清政府允許商人白天進入內城賣貨,但不準在內城開設店鋪,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商人開始居留在內城的一些寺廟裡,後來又開始搭起店鋪。據乾隆二十一年時的記載,內城已開設豬肉鋪、酒店等各種店鋪72家,此外還有“指稱售賣雜貨,夜間容留閒雜人等居住店座44處”、“專租人居住店座15處”。雖然清政府諭令“除將豬、酒等項店座應準其開設外,其餘客人居住店座一概移於城外”。但是實際上是禁而不止,到了咸豐三年時,內城的各類店鋪已達到15023個。

清初北京內城是禁止開設戲園的,因為聲色娛樂最容易使八旗軍隊的鬥志渙散,可是到了乾隆三十九年時,內城已有9座戲園,清政府雖然沒有明令取締,但是規定“不準再行加增”,而且下令“嗣後無論內、外城戲園,概不許旗人潛往遊戲”。清政府顯然是想以截斷客源的辦法讓內城的戲園自生自滅,然而對旗人來說,看戲的誘惑力實在太大,到了嘉慶四年,內城的戲園又日漸增多,清政府雖然下令一概禁止,但在實際執行時,卻採取了較為溫和的辦法,實際上等於是放任自流了。

內城中還居住著一些漢人官僚,他們是經過清朝皇帝御準的高官,大多在內廷供職或擔任大學士,或在軍機處擔任軍機大臣、章京,總而言之,都是皇帝十分寵信的漢人。到了嘉慶年間,也有一些漢人官僚在內城租賃房屋居住了。可見不準漢人在內城居住的禁令已開始解禁。

清朝初年,八旗是嚴格按照劃分的區域居住的,後來因各種原因,旗人的居住地點已經變得比較雜亂,甚至連外城也有少數旗人居住了。

到了清朝末年,不允許漢人購買旗人房產的禁令已成為一紙空文,更多的漢人(大多是高官、顯貴和富商)移居內城,連外國人也可以在內城自由購買房屋土地。

北京京旗就是生活在天子腳下的旗人,有在北京為官的家眷、親屬。有當年祖上隨滿洲八旗入關的旗人。

老北京人“北京京旗”

滿洲人一生最看重的四個詞——祖宗

老北京人“北京京旗”

滿洲人一生最看重的四個詞——家法

老北京人“北京京旗”

滿洲人一生最看重的四個詞——體面

老北京人“北京京旗”

滿洲人一生最看重的四個詞——骨氣

老北京人“北京京旗”

作者納蘭赫拉小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