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打來電話:你家孩子一聽說要繳班費,立刻大哭我媽媽沒錢

青是我的一個朋友,她的孩子六歲,幼兒園大班。這個故事來自她,謝絕轉載。

班主任打來電話:你家孩子一聽說要繳班費,立刻大哭我媽媽沒錢

好多年沒有見到青了,某次旅行經過她的城市。多年不見,自然十分親切。青不停地向我打聽一些同學的近況,說句實話,這些年大家各自奔忙,天各一方,聯繫親密者寥寥無幾。

這些年不見,隱隱覺得青變了。再也不是那個活得純淨自我的人,聽到我和某某同學有一些聯繫,她馬上一連串地發問,他買房子了麼?多大平方?他幹嘛的?收入多少?這類問題突然讓我不知所措,實話說,朋友之間,保持聯繫就是精神慰藉,而我雖然和這個同學時不時偶有比較深度的思想交流,但是我從沒有問過,人家是否在大都市買房,更不會問多大平方,年收入多少。與我,有關係嗎?貌似沒有。僅僅是歲月留給我們彼此至今還沉澱著的情誼在的緣故。

班主任打來電話:你家孩子一聽說要繳班費,立刻大哭我媽媽沒錢

青硬是拉著我去看她給孩子買的學區房,雖然小到轉不過身,但是在寸金寸土的大都市,也確實實屬不易。青說,她最大的理想就是住一大套房子,我點點頭應聲。多年不見,其實人早已變了,但是附和絕對是一種禮貌。其實,我暗自心想,如果把目前居住的這間房子整理乾淨弄得清新雅緻也不錯,畢竟未來太遙遠。

青說,她必須讓她老公換一份工資高的地兒,不然還兩套房子貸款實在捉襟見肘。我淡定地附和。內心安慰自己,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或苦?只有附和。

在短短的兩個小時見面裡,房子、車子、收入、貸款、消費、投資、明星保養等與金錢有關的信息一個接一個地撲面而來,令我難以招架,頗有窒息之感。還好,青的電話鈴聲響起,總算是可以喘口氣,我也考慮要離開了。

班主任打來電話:你家孩子一聽說要繳班費,立刻大哭我媽媽沒錢

電話是青孩子的幼兒園老師打來的電話,讓青關注一下孩子的情緒問題。事情是這樣的,老師交代孩子們明天上學帶60元的班費,裝信封放書包裡。孩子們聽到老師的叮囑都答應了,不想青的孩子突然放聲大哭,嘴裡喊著:“我媽媽沒有錢啊”。這下,把老師嚇壞了,以為孩子出了什麼問題,趕緊給青打了電話讓她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問題。

青放下電話,很不理解地問我,這個孩子究竟怎麼了?說實話,和青接觸的這點時間,足以讓我知道了一個六歲的孩子為什麼會大喊“我媽媽沒有錢”的原因了。青的日常生活裡,有關金錢的一切事物對她來說,類似張口閉口的口頭禪。無非就是:我沒有錢,我壓力很大,我要換大房子,我需要更多的錢,我需要更多還貸款的能力……而在這其中,夫妻兩人肯定會為此爭爭吵吵,並且孩子長期耳濡目染,深受其害。

長此以往,孩子對錢特別敏感。一聽到要出錢,要掏錢,“哇!”地一聲開始放聲大哭,要把錢掏出去對於她來說,就像突然之間被緊箍咒捏起來,腦袋反射般地開始疼痛起來。

班主任打來電話:你家孩子一聽說要繳班費,立刻大哭我媽媽沒錢

別說這個孩子,就是我,聽到這幾個小時半句不離別人的經濟情況與自己的收支盤算的聊天,頭已經炸開了鍋。對於金錢,個人觀點:量入為出,適可而止。就像生活,自己可控,進退自如。活好自己,活好當下,何必總是記掛著別人,比較著自己,累不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