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遊記~跟著「老三屆」圓夢新疆行(2)

北疆遊記~跟著“老三屆”圓夢新疆行(2)


03 繼續向西

老媽接著回憶說,1960年全家搬到了七泉河,單位沒有足夠的安置房,一家人只能借住老鄉的房子,那時誰家也沒有多餘的房子,唯一能借住的只有喂牲口的棚子。姥姥簡單打掃了一下,倒也還不錯。

老媽插班在村裡的小學,大舅和大姨則要去吐魯番的高小住校。姥姥就是這樣,不管家裡多窮,不管自己多苦,都要讓孩子堅持上學。

後來,老媽也要去吐魯番上高小了,全家就又動身搬往吐魯番鐵路職工家屬院。

依然沒有分到安置房,全家就住進了那時“流行”的地窩子。所謂地窩子,其實就是改造過的地窖,在地窖上面壘一圈一米左右的土牆,上面蓋上毛氈,再挖一個門,就可以住人了。

在吐魯番的鐵路職工小學裡,老媽認識了這次聚會的同學們。

​​
北疆遊記~跟著“老三屆”圓夢新疆行(2)


04 五十年再聚首,情懷依舊

火車出發沒多久,一趟車上的老同學們陸續的集中到了一起。他們有些是相熟,有些也是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未見。

發小相見格外親,分別時還是少年,相見時已是兩鬢斑白。聊著往事,聊著近況,聊著自己,聊著同學。

那時家裡都窮買不起煤,撿柴火掏煤核是每個孩子的功課。放假的時候,孩子們就背上大餅鹹菜水壺,拉上小車一起去戈壁灘上撿柴。附近的柴都被撿光了,需要走上大半天才能撿到,乾枯的樹根,雨水沖刷下來的樹枝,大草根,能燒的都不放過。當然,路上如果碰到果園或菜園,隨便偷點,那就是一頓飽餐,蘋果,葡萄,西紅柿,老媽到現在還清晰記得那果子的香味。

每天放學,孩子們也結伴去火車站掏煤核。火車一進站,孩子們蜂擁而上,用鐵鉗子在火車司機師傅倒下來的煤灰堆裡,挑沒有燃盡的煤核。那時的司機師傅都可憐孩子們,總是故意不燃盡,好讓這幫孩子儘快把自己的籃子裝滿。

那些艱苦又開心的年代,雖然短暫卻彌足珍貴。

火車一路舟車勞頓,終於到達烏魯木齊,新疆老同學來接站,又是一通發小相認自不用說。當年是鐵路子弟學校學生,如今聚會自然也是離不開鐵路局,入住鐵路局招待所,聚餐在鐵路局紅樓大飯店。

新疆同學已在飯店等候,全國各地四面八方的同學陸陸續續如約而至,一進包廂大門,介紹的介紹,相認的相認。

眼前的臉龐雖然已是爬滿皺紋,但那雙眸子裡溢出的淚花卻那麼親切,發已白,背已彎,舉手投足卻還是兒時模樣。

北疆遊記~跟著“老三屆”圓夢新疆行(2)

北疆遊記~跟著“老三屆”圓夢新疆行(2)




05 所謂“老三屆”

舉杯過後,聚會正式開始。可以說這是我參與過的最具特色、最有情懷的同學聚會了。大家先齊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接著就是表演節目,唱的唱,跳的跳,維族舞蹈風味十足,見到同學就彷彿時光倒流,每個人都用心演繹著曾經的青春。

整個過程我的情緒被感染著,五十年代的人,跟新中國同歲,雖然長於新社會,卻經歷特殊。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父母忙著為四化做貢獻,成長和學習要靠自己。

需要長身體的時候,碰上了三年自然災害;需要讀書的時候發生了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勤勤懇懇就要熬到退休,偏又開始了下崗內退;好不容易退了休,又碰上了退休改革。可以說他們是趟了新中國改革的第一步,他們被動的體驗著所有的改革。

所謂的“老三屆”正是這個年代的產物,也就是文革發生時在讀初中三屆和高中三屆。老媽他們是最年輕的一代“老三屆”,文革時,他們正讀初一,這些剛從小學升學上來的年輕人就此暫別校園。

北疆遊記~跟著“老三屆”圓夢新疆行(2)


酒過三巡,女同學們齊唱《北京的金山上》,男同學齊唱《咱們工人有力量》,聚會再次被推向高潮。不管歲月如何沖刷,這些可愛的老人們,用自己的方式紀念著屬於自己的青春歲月,他們常常感嘆自己不如現在的年輕人了,越來越跟不上時代了,手機,電腦,互聯網,他們望塵莫及,然而他們所經歷的磨練,他們所經歷的火一樣的青春,才是最寶貴的財富,造就了他們所特有的情懷。

北疆遊記~跟著“老三屆”圓夢新疆行(2)

北疆遊記~跟著“老三屆”圓夢新疆行(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