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游记~跟着“老三届”圆梦新疆行(2)

北疆游记~跟着“老三届”圆梦新疆行(2)


03 继续向西

老妈接着回忆说,1960年全家搬到了七泉河,单位没有足够的安置房,一家人只能借住老乡的房子,那时谁家也没有多余的房子,唯一能借住的只有喂牲口的棚子。姥姥简单打扫了一下,倒也还不错。

老妈插班在村里的小学,大舅和大姨则要去吐鲁番的高小住校。姥姥就是这样,不管家里多穷,不管自己多苦,都要让孩子坚持上学。

后来,老妈也要去吐鲁番上高小了,全家就又动身搬往吐鲁番铁路职工家属院。

依然没有分到安置房,全家就住进了那时“流行”的地窝子。所谓地窝子,其实就是改造过的地窖,在地窖上面垒一圈一米左右的土墙,上面盖上毛毡,再挖一个门,就可以住人了。

在吐鲁番的铁路职工小学里,老妈认识了这次聚会的同学们。

​​
北疆游记~跟着“老三届”圆梦新疆行(2)


04 五十年再聚首,情怀依旧

火车出发没多久,一趟车上的老同学们陆续的集中到了一起。他们有些是相熟,有些也是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未见。

发小相见格外亲,分别时还是少年,相见时已是两鬓斑白。聊着往事,聊着近况,聊着自己,聊着同学。

那时家里都穷买不起煤,捡柴火掏煤核是每个孩子的功课。放假的时候,孩子们就背上大饼咸菜水壶,拉上小车一起去戈壁滩上捡柴。附近的柴都被捡光了,需要走上大半天才能捡到,干枯的树根,雨水冲刷下来的树枝,大草根,能烧的都不放过。当然,路上如果碰到果园或菜园,随便偷点,那就是一顿饱餐,苹果,葡萄,西红柿,老妈到现在还清晰记得那果子的香味。

每天放学,孩子们也结伴去火车站掏煤核。火车一进站,孩子们蜂拥而上,用铁钳子在火车司机师傅倒下来的煤灰堆里,挑没有燃尽的煤核。那时的司机师傅都可怜孩子们,总是故意不燃尽,好让这帮孩子尽快把自己的篮子装满。

那些艰苦又开心的年代,虽然短暂却弥足珍贵。

火车一路舟车劳顿,终于到达乌鲁木齐,新疆老同学来接站,又是一通发小相认自不用说。当年是铁路子弟学校学生,如今聚会自然也是离不开铁路局,入住铁路局招待所,聚餐在铁路局红楼大饭店。

新疆同学已在饭店等候,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同学陆陆续续如约而至,一进包厢大门,介绍的介绍,相认的相认。

眼前的脸庞虽然已是爬满皱纹,但那双眸子里溢出的泪花却那么亲切,发已白,背已弯,举手投足却还是儿时模样。

北疆游记~跟着“老三届”圆梦新疆行(2)

北疆游记~跟着“老三届”圆梦新疆行(2)




05 所谓“老三届”

举杯过后,聚会正式开始。可以说这是我参与过的最具特色、最有情怀的同学聚会了。大家先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接着就是表演节目,唱的唱,跳的跳,维族舞蹈风味十足,见到同学就仿佛时光倒流,每个人都用心演绎着曾经的青春。

整个过程我的情绪被感染着,五十年代的人,跟新中国同岁,虽然长于新社会,却经历特殊。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父母忙着为四化做贡献,成长和学习要靠自己。

需要长身体的时候,碰上了三年自然灾害;需要读书的时候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勤勤恳恳就要熬到退休,偏又开始了下岗内退;好不容易退了休,又碰上了退休改革。可以说他们是趟了新中国改革的第一步,他们被动的体验着所有的改革。

所谓的“老三届”正是这个年代的产物,也就是文革发生时在读初中三届和高中三届。老妈他们是最年轻的一代“老三届”,文革时,他们正读初一,这些刚从小学升学上来的年轻人就此暂别校园。

北疆游记~跟着“老三届”圆梦新疆行(2)


酒过三巡,女同学们齐唱《北京的金山上》,男同学齐唱《咱们工人有力量》,聚会再次被推向高潮。不管岁月如何冲刷,这些可爱的老人们,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他们常常感叹自己不如现在的年轻人了,越来越跟不上时代了,手机,电脑,互联网,他们望尘莫及,然而他们所经历的磨练,他们所经历的火一样的青春,才是最宝贵的财富,造就了他们所特有的情怀。

北疆游记~跟着“老三届”圆梦新疆行(2)

北疆游记~跟着“老三届”圆梦新疆行(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