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修譜過程中的「四無」、「四難」、「五希望」?

當今國富民強,盛世修譜,繼承我國優良傳統文化,弘揚祖先傳統美德,揚棄醜惡之風,加強道德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既符合優秀的傳統文化,又符合當前科學發展的時代精神。所以,這幾年來,修譜熱潮迭起,成績巨大,但是問題不少,修譜現狀可歸納為:“四無”、“四難”、“五希望”。

如何理解修譜過程中的“四無”、“四難”、“五希望”?

第一,先說“四無”,無人才,無經費,無舊譜,無靠山。

(一)無人才。舊時多數是文化素養較高的秀才、譜師、塾師參加編修,還有刻字製版的工匠,業務熟練,上門服務。現在甚至接近百年失修,沒有師承,文化素質不高,許多人連家譜都未見過。這就是先天不足,生理缺陷,娘肚子裡的毛病。

(二)無經費。舊時祠堂有公產,大祠堂幾百畝幾千畝,小祠堂十幾畝幾十畝,收入用之於修祠、修譜、祭祀、掃墓、助學、濟貧,經費豐裕的辦義渡、義塾、修橋、鋪路等慈善公益事業。現在要靠勸募、贊助。民營經濟不發達的地區,難以開展。出現了“西邊不亮東邊亮”的狀況,為什麼橫山橋鎮範圍內修譜之風很盛,和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有關。

如何理解修譜過程中的“四無”、“四難”、“五希望”?

(三)無舊譜。對待家譜,解放前後兩重天。解放前尊重保存,視若祖宗。解放後被錯誤地作為“四舊”,特別是“文革”浩劫,大量燒燬,或蓋甕頭用,更有甚者,作為大便紙。辱沒祖宗,以此為甚。舊社會有敬惜字紙會,雅名“倉聖會”,廢字紙屑有專人上門收取,送焚化爐焚化。管字紙的神是“倉聖菩薩”,即造字之祖倉頡。僥倖殘存的宗譜,多數人無私奉獻,精神可嘉,少數人奇貨可居,藏而不露,要價太高,把祖宗作商品,既可憐又可恥。

如何理解修譜過程中的“四無”、“四難”、“五希望”?

(四)無靠山。舊時修譜有縣衙支持,發佈告保護,有政要聞人、達官權貴為之寫序,為之鼓吹,為之讚譽。今天,“不點頭,不搖頭”沒有權力部門管理。現在是“敲鑼賣糖,各走一方”,好聽點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修譜是行善積德的社會公益事業,只能奉獻,只有付出,不能謀利。至於聘請外姓編修人員的勞務報酬,雙方合情、合理、合法。至於有關企業、有識之士出資贊助民間社團有法可依,只要陽光操作,避免公信力的缺失。

如何理解修譜過程中的“四無”、“四難”、“五希望”?

第二,再說“四難”,找譜難,業務難,改革難,管理難。

這是由於前“四無”衍生出的後“四難”,因果關係。

(一)找譜難。經過“文革”浩劫,宗譜遭殃,存世極少。尋找困難,有些到上海圖書館、國家圖書館複印,甚至去日本、美國引進微縮資料,實屬不易。但也有個別族人珍藏舊譜,以奇貨可居,喊價太高,動輒數萬、十幾萬,續修班子為之咋舌卻步。

(二)業務難。舊譜屬舊學,文言不斷句,艱澀難懂,修譜人員依葫蘆畫瓢,各取所需,各行其是,甚至把他姓的東西也塞進來,五花八門。有的沒有尋根問祖,始祖何處,近在眼前,遠在天邊。有的祖先像木刻線條畫,莊重樸素,染成彩色,滑稽可笑,像灶神、財神、土地神的甲馬。斷頭(線)譜、生死簿均有出現,缺乏文化底蘊,家譜有名無實。近看是疤,遠看是花。圈外看,圖文並茂,美不勝收;圈內看,缺點很多,改進的空間巨大。

如何理解修譜過程中的“四無”、“四難”、“五希望”?

(三)改革難。由於缺乏政治素質和文化素質,不敢更動,照單全收,精華與糟粕並存,與時代不相適應。其實,譜牒隨時代發展而變化,雖屬儒學體例,至民國時期已有很大突破。

(四)管理難。民間自發,性質特殊,宗譜不同於任何出版物,凡入譜者均為譜主,均有權利,沒有法人代表,沒有著作權,不能買賣。民不告,官不糾。為避免矛盾發生,舊時縣衙預先發佈告予以保護,避免干擾。只能隨緣,依靠社會的進步而進步,水漲船高,共同提高。

如何理解修譜過程中的“四無”、“四難”、“五希望”?

第三,五點希望。

(一)與時俱進,當務之急。當前修譜,應引用大量數據,圖片、先進模範事蹟、家庭檔案,充分反映族人生產生活的巨大變化,反映六十年的輝煌成就,特別是人物精神面貌的變化,社會的進步。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的技術應用到修譜續譜當中,賦予了傳統的紙質版家譜新的生命,第一通過新的修譜續譜方式縮短了修譜續譜週期,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第二方便了同一支系下的宗親交流互動,增進宗親之間的情誼;第三、家風家訓以及家族檔案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以年輕人喜歡的閱讀方式,在族人中有效傳播;第四、可以隨時增修改錯,不必等到十五年或者三十年再次修譜修改;第五、可以在先人祭日、清明節、中元節、春節前在網上祭祀寄託哀思,既環保又免去回鄉祭祖的來回顛簸之苦。

如何理解修譜過程中的“四無”、“四難”、“五希望”?

(二)完善體例,質量第一。新譜同類歸併,合理分卷。可分卷首、正編兩類。

卷首部分:目錄、凡例或編輯說明、題詞、本屆譜序;編纂機構人員名錄;族人聚居村志及分佈圖;名勝古蹟、風俗人情;姓氏探源;各類統計表、登記表;紀年對照表;領譜芳名錄,以及不適宜入正編的資料均可歸入。題詞作品宜精不宜濫,高品位高水平的採用,宜少而不宜多;不可用錯別字的作品,誤導青少年。

如何理解修譜過程中的“四無”、“四難”、“五希望”?

正編部分,卷一,歷代譜序、舊譜凡例、祖先像贊、族規宗約、祠墓誌、藝文志(著作目錄);卷二,舊譜人物傳序;卷三,當代人物,已故用傳,在世用事略或事蹟。卷四統宗世系、世表;卷五分支世系世表。究竟如何分類,有待實踐,希望高手加入,創造出符合新時代的新家譜體例。

(三)認真校對,減少差錯。嚴格按凡例規定,統一體例,全譜一致。地名、人名、機構、學校同頁第一次用全稱,括號注簡稱。一定要保留原始資料,至少保存發譜後五年。如有糾紛,可以查清責任,錯在那個環節,通過現有的互聯網修譜技術隨時糾錯修改核對,消除埋怨。

如何理解修譜過程中的“四無”、“四難”、“五希望”?

(四)改革創新,不斷前進。已積累了許多經驗,培養了一批人才,出現了大中小不同版本,多數是精華與糟粕並存,新修部分則符合時代精神,今後如何從蛹變為蝶,蝶變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希望加塊這個過程,真正能推陳出新,出現符合當代精神面貌的有時代特色地方特色和家族特色的新型家譜。

(五)現在各姓氏紛紛成立本姓氏宗親會,不少宗親總會正號召族人修通譜,現有的技術手段也為修通譜提供了技術支持;而各地各姓氏區域宗親會也紛紛成立其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修本支支譜;越來越多的家族企業家也紛紛解囊出資修家譜建祠堂。專業的修譜公司誕生,這也讓專業的事有專業的人來做提供了基礎。

如何理解修譜過程中的“四無”、“四難”、“五希望”?

作者吳之光,江蘇武進人,曾任武進縣黨史辦、地方誌辦副主任,《武進縣誌》總纂,本文稍作改動。如有版權糾紛請聯繫小編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