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其:堅持治沙幾十載換來一片新綠

库布其:坚持治沙几十载换来一片新绿

库布其:坚持治沙几十载换来一片新绿
库布其:坚持治沙几十载换来一片新绿库布其:坚持治沙几十载换来一片新绿

【現場聲】風沙聲

【解說】沙漠,這個詞在我們的印象中似乎並不區分什麼季節。這個詞的背景色似乎只是一片一望無際的黃色。茫茫沙海,無論春夏秋冬,這裡的景色都離不開“荒涼、嚴酷”這些詞彙,庫布其沙漠曾經也是如此。

幾十年前,這裡是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庫布其,當地人對風侵沙蝕的恐懼就彷彿是令人畏懼的寒冬之夜。而在經過幾十年的治沙鬥爭之後,庫布其沙漠逐漸在“寒冬之夜”後迎來了溫暖的黎明,從毫無生機的沙漠腹地走向沃野千里的浩渺綠海,這片沙漠走出了“黑夜”,走進了“春天”。

【同期】內蒙古達拉特旗展旦召嘎查村民 高楞

過去這是一片茫茫的沙海,荒無人煙,自然植被是非常單薄。每到春季的二三月份,這黃風一刮沙塵亂起,就侵害幾十裡。交通幾乎沒,零,基本進不去,過去進沙裡面就是步行,就人走路,甚至我們每年祭敖包騎著駱駝進,根本沒路,荒無人煙他哪有路呢。

【解說】因為深諳風沙侵蝕之苦,庫布其周邊的幹部群眾,不斷地加入到治沙的鬥爭中。儘管沙漠治理的進程緩慢而又艱苦,對庫布其未來的期望,卻支撐他們捱過了這令人畏懼的“寒冬”。

【同期】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林業局副局長 吳向東

當年治沙是非常艱苦的,是被沙害被逼無奈之舉,過去的老一輩治沙人經歷了很多的艱苦,我也聽到過,比方說他們是人揹著苗條進沙漠造林,而且天不亮人就得進去,造完林晚上還得回來。我參加造林遇到一件事情,當時我們在蓿亥圖鄉,就是在官井村。當時在官井村造林的時候,春季老百姓經過半個月的造林,我們栽植沙柳四五千畝,非常成功了。到了五月份颳了一場大風以後,我們到地裡一看,百分之七八十的苗條已經吹出來了,所以是一場大風過後,沙丘被侵蝕了50多公分。看到那種景象感到非常地難受,老百姓半月的辛苦被一場風沙就吹毀了。所以當時在官井村,老百姓有這樣一種說法:在沙漠裡造林,一次是成功不了的,必須要經過兩到三次造林才能成功。

【解說】從幹部到群眾,從政府到企業,他們不僅沒有被庫布其沙漠的嚴酷嚇到,反而幹得更加起勁。而這熱火朝天的幾十年,不光驅走了生態的“嚴寒”,還迎來了旅遊致富的“新春”。

【同期】內蒙古達拉特旗銀肯塔拉景區負責人 李布和

咱們這個景區,從這塊坐著索道過來以後體驗各種項目,其中有騎駱駝、滑沙、滑索,還有些水世界項目,有一些沙漠衝浪、摩托衝浪,各種刺激的沙漠的好玩運動。通過多年生態治理,有十幾年吧,好多動植物都恢復了,現在動物方面,過去少見的比如狐狸、獾子,平常能見到的野兔、野雞之類的都恢復了。植物這塊,比如沙生植物,有沙棘、沙蔥、這些東西比過去多的多了。

【解說】庫布其沙漠,經過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走進了一片新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