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運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選登

金阿根:衙前行吟

初夏的雨,淅淅瀝瀝的下個不停,我來衙前尋覓,尋覓這個古運河畔厚重歷史文化的千年古鎮。

開挖於晉代的浙東運河從西興悠悠流來,穿過蕭山城區,出回瀾橋,進轉壩入新塘境內,到衙前鎮至錢清江、上虞江、姚江、甬江入東海。運河衙前段,演繹著歷史名鎮的輝煌,行吟江南水鄉一曲幽遠的長歌。以水路為交通的舊中國,衙前是過客的休息地。1925年,蕭紹公路建成,衙前鎮成了蕭山最早就設汽車站的地方之一,成為水陸交通要道。

拜謁成虎墓

迴盪在山間沙沙作響的聲音,莫非是你當年憤怒的吼聲。風中搖曳的綠枝青藤,彷彿是你當年不屈的身影。如今我來了,一支清香,一顆虔誠的心,拜祭你永恆的英靈。

你瘦弱的肩膀,曾扛起歷史的重任,率領一群無奈的農民,點燃了革命的烽火。東南大地,捲起紅色風暴。鬥魚霸,分糧倉,一呼百應。莫道平常百姓,只要掌握了真理,它就是一把劍,直刺天穹,它就是一把火,把剝削階級燒成灰燼。統治者可以殺害你,但春風已喚醒了窮人。

1921年呵,時光流逝了97個春秋,你長眠在鳳凰山,人民沒有忘記你。墓道上密密的足印,就是沉重的證明。孩子們向你敬禮,他們已經知道,是先烈們的熱血和生命。你該含笑九泉,壯志已酬,江山繁花似錦。你滴血的創口,已被後人撫平。

走進東嶽廟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選登

東嶽廟,臨河一座普通的小廟。不知你有否注意,門柱上那副楹聯:“龕赭鎖重門屏藩疊嶂;東西分兩浙吳越通衢”。

一副楹聯,道出了衙前獨特的地理位置。鳳凰山、龕山,連接青龍白虎山,築起一道天然屏障。這裡,雄山關隘,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屯兵白虎山和南陽,參將湯克寬駐紮龕山,背靠衙前,沉重打擊了來犯的倭寇。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人在這裡和日寇激戰,成了雙方廝殺的戰場。

一副楹聯,勾畫一方地理風貌,引出古今多少風雲,讓人遐思,讓人感嘆!

中國第一個農民協會,在這裡誕生,中國共產黨人組織和領導的農民革命鬥爭,在這裡吹響號角。

唐詩之路,李白杜甫,經過這裡,朔上剡溪到浙東,留下千年吟誦的詩篇。

會稽梁山伯,上虞祝英臺,經過這裡,往來杭城,寫下一曲千古絕唱的愛情悲劇。

越劇藝術家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等,從剡溪下來,經浙東運河,到衙前,經西興,過錢江,至上海,留下當時“年年難唱年年唱,處處無家處處家”的境遇,使越劇在中國戲曲舞臺創下輝煌的歷史。

記憶是一首歌,唱不盡人間冷暖,往事是一部書,寫不完衙前的滄桑。

尋訪古纖道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選登

我來尋覓,古纖道上縴夫的足跡。

衙前,這鎮名從何而來?我無法考證,從小就知道,這裡的綠水青山,書寫著浙東運河兩岸的風光。任時光飛逝,任歲月輪迴,風兒吹來,浪花飛來,依舊是楊柳輕拂,依舊是稻花飄香。男耕女織,捕魚捉蝦。烏篷船里美嬌娘,歌聲悠悠飄蕩,醉倒岸上少年郎。

眼前晃動著這樣一幅畫面:縴夫在岸上拉,木船在水中行,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吭唷吭唷的號子,響在運河旁。搖船的,背纖的,絕沒有像尹相傑、於文華唱的那麼浪漫和輕鬆。背纖人穿一雙草鞋,天寒穿一雙發襪,一身對襟土布衫,外套一件背褡,胸前一塊光溜溜竹片保護身子。身後一根長長粗繩子套在肩上,哈腰弓背,在纖道上拉著船兒,吃力地向前一步步向前走著。

悠悠運河水,長長古纖道,縴夫的汗珠,滴落在石板上,縴夫的足跡,刻印在纖道上。

徜徉在老街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選登

運河北岸,一條狹窄的老街,長不過千餘米,寬不足四五米,排列著黛瓦粉牆磚木結構的民居。一排排店面房,排門整齊,紅燈掛起,風吹流蘇,呈現濃濃的江南水鄉風情。

就這樣靜靜地,躺在畢公橋東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同一盞不滅的燈,照過衙前悠遠的歷史。而畢公橋西側,沿河平坦的柏油路,河畔遊步道上長長的廊坊,形成古今兩個時代的寫照。

一位86歲的當地長者,面目清秀,聲音洪亮,向我介紹當年的盛況。

“舊時以水路交通為主,從上八府到下三府,大多經過衙前,因為位於路途之中,來往船隻在這裡停泊歇腳,吃飯喝酒睡覺,過一夜再走”,他說。哦,這裡好像是舊時的驛站,我想。

老伯說,舊時的衙前老街,有八弄四牆門,出過人物,有過輝煌。

莫小看了這一段老街,當年,工商業手工業發達繁華,飯店、茶館、旅社、米行、搾油坊、木作坊、鐵匠鋪、剃頭店、裁縫鋪、造船修船的,鱗次櫛比,十分熱鬧。

老街雖說年代久遠,卻沉澱了厚重的歷史文化。青石板路面上,歷經雨滴水洗木屐磨礪,陳舊的痕跡泛著幽幽青光,見證了老街的歲月滄桑。這裡留下谷擔米擔挑過的足跡,也留下獨輪車鋼絲車的印子。

歲月蹉跎,時光荏苒,老街上的供銷社、衛生院、商店、作坊都離開了它,老街一度被冷落。

經過保護性修復,老街又有了當年的模樣。留下了歷史文化的遺產,讓老人們重溫舊夢,讓年輕人承前啟後,這,就是衙前人的福份!

舊貌換新顏

春風又綠江南岸。

當春風吹來的時候,大地甦醒了,楊柳綠了,桃花紅了。

改革開放的大潮滾滾向前,激發了衙前人的聰明才智。

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無農不穩。衙前,正是抓住了工農商三大領域,向著小康、富裕、文明、幸福之路迅跑。

如今的衙前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河北移到河南岸。一條條大道,車水馬龍;一幢幢高樓,繁華似錦;構建成一個新興集鎮。

恆逸集團、興恵集團、開氏集團......眾多化纖企業,構建了“中國化纖名鎮”。

東南網架,佈滿國內外,撐起天地廣廈。

輕紡城,購銷兩旺,吸引了各地客商。

綠宇農莊,現代農業產業,和休閒生活結合,闖出農業經濟新路子。

鳳凰村,浙江農村最富村,年終分紅,讓人眼紅。

衙前被浙江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

一樁樁,一件件,舉不勝舉……

衙前,似一首快船,乘風破浪,飛馳在古運河上。

本文為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我身邊的運河故事"(浙江段)徵集發佈活動來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