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同仁路的存在,人們將看不到今天的寬窄巷子

沒有同仁路的存在,人們將看不到今天的寬窄巷子

通過上一期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同仁路的得名,它與辛亥革命時期成立於此的同仁工廠有關,是近代成都重要進程——滿城和平易幟的見證。雖說歷史是不能亂用“假如”的,但當時滿城一旦和大城開了戰,估計人們也就見不到現在的寬窄巷子了。

而關於同仁路,還有一個知識點,可能連那些老成都們都不太清楚,就更別說近些年來才搬到成都的“新土著”了。今天的成都人很熟悉東城根街,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原來還有一條與之相對的西城根街。東城根是滿城的東邊城牆,西城根則是滿城的西邊城牆。而清末成都格局一直是大城套小城(小城,後來又稱少城、滿城),滿城的西城牆也就是成都大城的西城牆,所以西城根街也就是成都大城西城牆道路的一段。而這個西城根街就是同仁路的前身。

沒有同仁路的存在,人們將看不到今天的寬窄巷子

晚清成都地圖,綠色部分為現在人民公園大致範圍,曾是成都滿城內的空壩園子。

本期內容,Go君帶大家繼續深入同仁路,說說滿城和平易幟中的點滴細節。

按照清代的制度,滿蒙八旗的每個男子都得編入旗籍,全民皆兵,一生下來就列入軍籍,吃朝廷俸祿,並且是不能從事工商產業的。在清朝275年的歷史中(1636—1912年),除去最開始的開疆拓土與江山鞏固依靠了八旗兵勇的實力,後期的清朝一直以大國自居,自詡天之驕子,實行閉關鎖國,軍事力量,尤其是八旗兵力也就慢慢荒廢下來,因為一片太平,沒有仗打,旗人漸漸養成一種不練武、不打仗、成天吃喝玩樂的生活作風。

在成都,八旗兵勇偕全家入駐滿城,僅靠男丁兵勇的俸祿和朝廷賞賜過活。清代未期滿城內的旗人共有5100多戶、21000多人。由於清政府的財力枯竭和官員的貪汙中飽,這些旗人中只有少數仍然保留著不練武、不打仗、成天吃喝玩樂的八旗子弟的生活,多數普通旗人的生活卻日漸貧苦,有的甚至靠拆房度日。

清庭統治下的成都滿城,雖說財政支持日漸匱乏,但八旗滿人的社會地位相較於普普通通的漢族市民來說,也是擁有絕對的優勢的。此前,一些欺男霸女的行為時有發生,由於早期清庭採取的是民族歧視政策,以往漢族百姓被八旗子弟欺負,往往只能忍氣吞聲。而此時,全國各地革命情緒高漲。

辛亥革命之後,全國各地紛紛宣佈獨立,與清廷徹底決裂,不少省份發生了規模不等的革命排滿事件,甚至還有報復性屠滿行為的發生,逾十萬旗人被殘殺,所以當時的旗人一般都說自己是漢人,改了姓氏,換了服裝和髮飾,緣由藉此。

在這種情況下,四川保路同志會副會長兼交涉部長、軍政府副都督羅綸作為軍政府的代表,約同願意和平解決事端的滿族士紳代表,前往將軍衙門與清政府最後一任成都將軍玉昆進行會談(將軍是地方八旗子弟的最高軍事統帥,上一期說的總督趙爾豐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

為了和平解決旗人問題,化解漢族同胞與滿蒙同胞之間的矛盾,羅綸偕夫人遷入滿城,以身家性命作為談判擔保,在一定程度上穩住了滿城旗人的陣腳。

沒有同仁路的存在,人們將看不到今天的寬窄巷子

羅綸

未曾料想,事隔不久成都就發生了震驚中外胡“成都兵變”,緊接著四川總督趙爾豐被殺。幾起幾伏,軍政府派出了當時在成都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在旗人中有不少學生的師範學堂監督徐炯以及周風翔,在西御街的川東會館中與滿城代表進行具體商談。

本此商談確定,軍政府方面,先是發給每個旗人三個月薪響,以後再發三月。旗人所有房屋一律發給管業證,允許自由買賣。同時,撥出10萬銀圓(一說是20萬),設立旗人生計籌備處,盡力解決旗人的生計問題。其中的一部分資金用在支機石街中的關帝廟(又稱支機石廟)和西城根與今天實業街交口處建立手工作坊,收納旗人子第70餘人學習技藝,生產機織線襪、毛巾等日用品,以解決部分家庭的生計問題。此外,將軍玉昆被禮送出川,滿蒙旗人交出全部武器。就這樣,成都滿城終於得以和平易幟,全城得以平安。

為了表示由漢人組成的新政權對於旗人不再如清王朝那樣搞民族歧視,而是要一視同仁,於是就把手工作坊命名為同仁工廠(這個工廠一直經營到1920年,因為軍閥混戰、管理混亂而倒閉)。滿城被拆除之後,原來的西城根街也就逐漸成了一條眾人通行的道路,1923年在經過整修之後,形成了一條“長二千零八尺”、“寬一丈四尺”的馬路,就把同仁工廠所在的這條西城根街命名為同仁路,這個街名一直用到現在。由於同仁路較長,所以又分為上同仁路、中同仁路和下同仁路三段。

=========我是分隔線=========

關於成都街道故事和民間傳聞,相信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一定都有自己的壓箱乾貨,不妨分享出來,讓大家一起感受現代化大都市背後的人文元素。歡迎大家直接留言提供更多關於成都的故事線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