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同仁路的存在,人们将看不到今天的宽窄巷子

没有同仁路的存在,人们将看不到今天的宽窄巷子

通过上一期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同仁路的得名,它与辛亥革命时期成立于此的同仁工厂有关,是近代成都重要进程——满城和平易帜的见证。虽说历史是不能乱用“假如”的,但当时满城一旦和大城开了战,估计人们也就见不到现在的宽窄巷子了。

而关于同仁路,还有一个知识点,可能连那些老成都们都不太清楚,就更别说近些年来才搬到成都的“新土著”了。今天的成都人很熟悉东城根街,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原来还有一条与之相对的西城根街。东城根是满城的东边城墙,西城根则是满城的西边城墙。而清末成都格局一直是大城套小城(小城,后来又称少城、满城),满城的西城墙也就是成都大城的西城墙,所以西城根街也就是成都大城西城墙道路的一段。而这个西城根街就是同仁路的前身。

没有同仁路的存在,人们将看不到今天的宽窄巷子

晚清成都地图,绿色部分为现在人民公园大致范围,曾是成都满城内的空坝园子。

本期内容,Go君带大家继续深入同仁路,说说满城和平易帜中的点滴细节。

按照清代的制度,满蒙八旗的每个男子都得编入旗籍,全民皆兵,一生下来就列入军籍,吃朝廷俸禄,并且是不能从事工商产业的。在清朝275年的历史中(1636—1912年),除去最开始的开疆拓土与江山巩固依靠了八旗兵勇的实力,后期的清朝一直以大国自居,自诩天之骄子,实行闭关锁国,军事力量,尤其是八旗兵力也就慢慢荒废下来,因为一片太平,没有仗打,旗人渐渐养成一种不练武、不打仗、成天吃喝玩乐的生活作风。

在成都,八旗兵勇偕全家入驻满城,仅靠男丁兵勇的俸禄和朝廷赏赐过活。清代未期满城内的旗人共有5100多户、21000多人。由于清政府的财力枯竭和官员的贪污中饱,这些旗人中只有少数仍然保留着不练武、不打仗、成天吃喝玩乐的八旗子弟的生活,多数普通旗人的生活却日渐贫苦,有的甚至靠拆房度日。

清庭统治下的成都满城,虽说财政支持日渐匮乏,但八旗满人的社会地位相较于普普通通的汉族市民来说,也是拥有绝对的优势的。此前,一些欺男霸女的行为时有发生,由于早期清庭采取的是民族歧视政策,以往汉族百姓被八旗子弟欺负,往往只能忍气吞声。而此时,全国各地革命情绪高涨。

辛亥革命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宣布独立,与清廷彻底决裂,不少省份发生了规模不等的革命排满事件,甚至还有报复性屠满行为的发生,逾十万旗人被残杀,所以当时的旗人一般都说自己是汉人,改了姓氏,换了服装和发饰,缘由藉此。

在这种情况下,四川保路同志会副会长兼交涉部长、军政府副都督罗纶作为军政府的代表,约同愿意和平解决事端的满族士绅代表,前往将军衙门与清政府最后一任成都将军玉昆进行会谈(将军是地方八旗子弟的最高军事统帅,上一期说的总督赵尔丰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为了和平解决旗人问题,化解汉族同胞与满蒙同胞之间的矛盾,罗纶偕夫人迁入满城,以身家性命作为谈判担保,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了满城旗人的阵脚。

没有同仁路的存在,人们将看不到今天的宽窄巷子

罗纶

未曾料想,事隔不久成都就发生了震惊中外胡“成都兵变”,紧接着四川总督赵尔丰被杀。几起几伏,军政府派出了当时在成都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在旗人中有不少学生的师范学堂监督徐炯以及周风翔,在西御街的川东会馆中与满城代表进行具体商谈。

本此商谈确定,军政府方面,先是发给每个旗人三个月薪响,以后再发三月。旗人所有房屋一律发给管业证,允许自由买卖。同时,拨出10万银圆(一说是20万),设立旗人生计筹备处,尽力解决旗人的生计问题。其中的一部分资金用在支机石街中的关帝庙(又称支机石庙)和西城根与今天实业街交口处建立手工作坊,收纳旗人子第70余人学习技艺,生产机织线袜、毛巾等日用品,以解决部分家庭的生计问题。此外,将军玉昆被礼送出川,满蒙旗人交出全部武器。就这样,成都满城终于得以和平易帜,全城得以平安。

为了表示由汉人组成的新政权对于旗人不再如清王朝那样搞民族歧视,而是要一视同仁,于是就把手工作坊命名为同仁工厂(这个工厂一直经营到1920年,因为军阀混战、管理混乱而倒闭)。满城被拆除之后,原来的西城根街也就逐渐成了一条众人通行的道路,1923年在经过整修之后,形成了一条“长二千零八尺”、“宽一丈四尺”的马路,就把同仁工厂所在的这条西城根街命名为同仁路,这个街名一直用到现在。由于同仁路较长,所以又分为上同仁路、中同仁路和下同仁路三段。

=========我是分隔线=========

关于成都街道故事和民间传闻,相信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一定都有自己的压箱干货,不妨分享出来,让大家一起感受现代化大都市背后的人文元素。欢迎大家直接留言提供更多关于成都的故事线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