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的人,所流出的淚水可以匯成一條河 那年今日盧新華發表傷痕


上世紀70年代末,上海的《文匯報》發表了一篇大學一年級學生的習作,短篇小說《傷痕》。小說一經發表震動了全國,引起了無數中國人的共鳴。短篇小說的作者盧新華用他細膩的筆觸勾畫了以王曉華為代表的“知識青年”的形象,王曉華的經歷是當時千千萬萬“中國知識青年”的集體記憶,有人曾經誇張地說,在當時的中國看過《傷痕》的人,所流出的淚水可以匯成一條河。而盧新華也一夜之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小說《傷痕》講述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悲劇故事,主人公“王曉華”是一位被極“左”思想毒害的年輕姑娘,當母親被錯誤打成“叛徒”遭受迫害時,她斷然與母親斷絕了關係。八年之後,當“王曉華”完全悔悟,並想取得母親原諒的時候,母親卻病逝了。這一切在曉華心裡留下了一道難以癒合的傷痕。

那年的盛夏,登有《傷痕》的上海《文匯報》一度脫銷,許多人競相傳閱。短短數十天裡,編輯部與作者共收到一千多封讀者來信。《傷痕》如同一聲春雷,引發了思想界、文學界,乃至全國人民的集體反思,也標誌著一個“傷痕文學”的時代已經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